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259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Introduction Digital seismic observation systems originated from 1970′s. It has developed greatly in the past 30 years up to now. Its performances were improved, dynamic range and resolution increased a lot, the power consumption decreased a lot, and so on (YOU et al, 2003a, b). In a word, the dream of broad frequency-band, big dynamic range, digitalization of seismic observation has come true already. But, the previous digital seismic observation systems only support communica-tion based o…  相似文献   
32.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X射线荧光光谱(XRF)、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X)、逐级化学提取(SCEP)和光学显微镜等方法,对贵州大方煤田11号煤层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方煤田11号煤层中有高含量的脉状石英(11.4%)和脉状铁白云石(10.2%),铁白云石周边常被针铁矿所包裹,在脉状石英中发现有热液成因的黄铜矿、闪锌矿和硒方铅矿,此外,还有少量高岭石充填在脉中,这7种矿物常常同脉共存。脉状石英和脉状铁白云石分别来源于硅质和富铁的钙质低温热液流体,形成温度分别为180℃和85℃。脉状石英早于脉状铁白云石形成。根据Ca/Sr和Fe/Mn值,确定出铁白云石的形成至少经历了3个时期。这7种矿物按照从早到晚的生成顺序为硫化物、石英、高岭石、铁白云石和针铁矿。铁白云石是煤中Mn、Cu、Ni、Pb和Zn富集的主要原因,这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别为0.09%、74.0μg/g、33.6μg/g、185μg/g和289μg/g。脉状石英是煤中铂族元素Pd、Pt和Ir的主要载体,它们在煤中的含量分别为1.57μg/g、0.15μg/g和0.007μg/g。另外,黄铜矿、闪锌矿和硒方铅矿亦是11号煤层中Cu、Zn和Pb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3.
GPS拟合高程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测定的是从地面到WGS-84椭球的大地高,与我国采用的正常高之间存在一个差值,即高程异常,高程异常与勘探区的地形、地层结构等因素有关.六个煤田勘探区的实测资料表明,GPS正常高的平均较差平地1.8cm;丘陵5.8cm;山地11.0cm.从各区统计资料看,GPS网测量精度,比估算的高.通过平地GPS正常高较差与三角高程限差的比较,拟合后的高程精度,有45%达到三等水准限差,90%达到四等水准限差规定.  相似文献   
34.
铂族元素是探讨幔源岩浆形成、演化的重要示踪元素.我们通过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包括宾川、丽江、攀枝花、米易、六盘水、峨眉山等地的玄武岩及苦橄岩中铂族元素含量的系统分析,对铂族元素组成特征变化进行了成因区分,探讨了铂族元素在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结合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典型镁铁-超镁铁岩成矿岩体铂族元素组成,分析了不同矿化类型成矿岩体与峨眉山玄武岩不同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类型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35.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起伏发展.两极分化显现;(2)在空间上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以西北部为中心,向东南递减的核心圈层结构;(3)经济发展现状水平与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呈明显的相关性,现状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一般都较高。对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条件、区位、投资政策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揭示,最后提出了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6.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以及高潮位和风暴潮引起的极值水位导致的海岸洪水对沿海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已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论文梳理了广义和狭义海岸洪水的定义和要素,重点阐述了狭义海岸洪水的组成部分,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以及风险评估方法与模型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主要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透视了未来拟加强的研究方向。建议加强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研究,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下多致灾因子耦合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研究,沿海关键地区和关键暴露(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风险适应与减缓性措施的成本效益评价研究,提高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研究,以及建立多学科间的基础数据共享机制,采用交叉学科手段以便更综合、系统、动态研究海岸带问题,保障沿海地区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下风险评估的需要。  相似文献   
37.
模糊神经网络在GPS高程转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T-S模糊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确定GPS高程转换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模糊神经网络能够对小区域GPS高程做出比较准确定的拟合,从而能够为GPS高程转换提供一种较好的方法,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38.
雒卫民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44(8):215-216,221,224
采用常规的二维方法计算工程量是相当烦琐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对基于复杂原始地形、不规则建筑物的工程量计算,选取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差异巨大.本文讨论采用建立三维设计方法,能快速建立三维原始地形模型和设计模型,高效地处理地形挖填并自动统计相应的工程量,同时可以立体直观地展示地形挖填的三维效果,显著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39.
龙口湾水动力特征及其对人工岛群建设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龙口湾及附近海域的水文实测资料,利用Mike21数学模型模拟了人工岛建设前后的潮流、波浪、纳潮量及水交换率等水动力特征,探讨了人工岛群建设对龙口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岛建设显著改变了龙口湾潮流场特征及水体运动路径,湾内受到人工岛的阻挡,流速普遍减小,局部区域潮流运动形式由往复流变为旋转流,流向变化较大,余流形成多个涡旋;湾外由于堤头挑流作用导致局部区域流速增大且余流流速增大,潮流运动形式未发生明显改变。受人工岛的掩蔽作用,人工岛及附近区域的波浪有效波高普遍减小。龙口湾潮位出现北部最大潮差变小、南部最大潮差增大的格局,壅水作用导致人工岛内部水道潮差变化明显。人工岛建设直接占据了龙口湾海域面积,导致其纳潮量明显减小,水交换率呈现南部和北部增大、人工岛北侧以及内部水道减小的特征,人工岛造成的水动力环境的改变是影响水交换率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工岛群建设导致龙口湾内的潮流、波浪、纳潮量以及水交换等水动力特征减弱,是引起龙口湾水动力条件变化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40.
利用2005-2008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微波临边探测器MLS(Microwave Limb Sounder)、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Atmosphere Infrared Sounder)、ECMWF的ERA-Interim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NOAA 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轨迹模式资料,讨论了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的水汽分布和变化特征及高原上空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物质交换。结果表明,3-4月高原南侧对流层顶附近100 hPa存在一个水汽低值带,而7-8月和9-10月此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水汽高值区。3-4月夏季风未发展之前,受高原大地形抬升和西风气流的影响,高原以南地区存在对流层与平流层的物质交换,而215 hPa的高原中部地区(80°E-90°E)则由于空气的下沉运动将上层的干空气向下输送而出现一个水汽低值中心。7-8月,受印度夏季风和高原上空反气旋式环流的影响,高原上空有明显的水汽穿过对流层顶向平流层输送,反气旋环流中心的水汽经过2~4天的上升过程可以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高原及其以东、以西地区的水汽在对流层顶附近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100 hPa三个不同区域的水汽在3月达到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