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疏勒河上游位于中祁连地块,受到中祁连南缘断裂带、中祁连北缘断裂带的差异控制,其地貌是青藏高原隆升的结果.本文以疏勒河上游为研究对象,应用ArcGIS水文分析工具,提取河流纵剖面、Hack剖面、SL参数以及HI,分析了河流的形态特征;提取流域边界高程剖面,分析了流域演化遗留的地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疏勒河上游河流纵剖面以线性函数为最佳拟合函数,说明疏勒河上游河段整体上处于河流发育早期阶段;Hack剖面呈明显的凸形,说明第四纪以来流域所在地区处于强烈的构造抬升;河流流向转折、SL异常值以及河流纵剖面裂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从流域边界剖面识别的垭口又与上述三者具有对应关系.综合上述河流特征及流域边界剖面所反映的信息,推测研究区发生过3次袭夺事件.古疏勒河、古昌马河以及古野马河的重组塑造了现在的疏勒河流域.  相似文献   
12.
改则格列戈阿尔辉长岩侵入于羌塘地体南缘木嘎岗日群,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改则地区的演化提供新的强有力的约束。本文对辉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格列戈阿尔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2.9±1.6Ma,表明该辉长岩体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早白垩世辉长岩具有高Al_2O_3(15.39%~16.83%)、低Ti O_2(0.78%~0.92%)、贫P2O5(0.09%~0.17%)和低碱(Na_2O+K_2O=3.93%~4.41%)的特点。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63.37×10-6~73.76×10-6,平均为68.84×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La/Yb)N介于2.43~3.09之间,δEu=0.89~1.03,表现弱的负铕异常,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特征。岩石微量元素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U等,显著亏损高场强元素(HFES)Nb、Ta、P、Ti等,Nb/Ta、Zr/Hf比值接近或略低于原始地幔组成。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结果表明,该辉长岩源区为被俯冲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源岩浆,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上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并经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格列戈阿尔辉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构造环境下的岛弧环境,表明至少在122.9±1.6Ma期间班公—怒江洋盆正在向北俯冲。结合区域资料,研究区班公—怒江洋盆闭合时间应介于110~85Ma之间。  相似文献   
13.
陶刚  池天河  郑桂香 《测绘科学》2011,36(6):219-221
本文简要介绍当前网络三维GIS的研究进展.设计具有数据层、发布层和应用层的三层网络三维CIS 框架,进一步阐述基于Skyline软件体系实现该框架的技术路线,并详细说明建设的具体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系统开发和发布与部署.并且针对实际建设过程,从三维建模,模型显示、数据加载和缓存设置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羌南盆地侏罗系曲色组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羌南盆地曲色组烃源岩的类型为黑色油页岩、深灰色泥页岩和深灰色泥灰岩,厚度为215.8m。根据对野外地表露头烃源岩的观察,结合室内分析数据,从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等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曲色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黑色油页岩、灰色泥页岩和深灰色泥灰岩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9.23%、2.21%和4.33%,总体表现为好烃源岩特征。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油页岩与泥灰岩总体表现为Ⅱ型,少数为Ⅲ型。干酪根颜色、岩石热解峰温(Tmax)表明曲色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处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5.
震积岩是灾变性事件岩的典型代表,是具有震积构造和震积岩序列有一定成因联系的一组岩石的总称。成都金沙遗址区全新统地层中首次发现震积岩,该地层自下而上为底部砾石层、中部暗色(含炭)泥质层、上部褐黄色土壤层,整体属河流冲积物。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区发育一组走向SE120°的正断层,断层两盘的底部砾石层顶界面有明显的错断。构成地垒构造;在IT6511、IT6610层位中的断层带中见明显阶梯状断裂,其以张性正断层为主,断距约为10~90cm。在靠近阶梯状断裂的IT6512、IT6613-6614层位中发现一系列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标志及破裂构造,包括砂土液化(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负载构造、微断裂、地裂缝、震塌岩等。分析认为这些软沉积物变形标志及破裂构造是由同期地壳活动引起的地震作用形成的。金沙遗址区震积岩的发现,对研究四川盆地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拉萨地体中-南部晚三叠—早侏罗世花岗岩分布较为广泛;本次研究的曲龙寺岩体为其中的一个岩体,针对岩体所取的十件样品的测试分析发现,在岩性上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84.3 Ma±1.6 Ma,说明其形成于早侏罗世。在岩石化学上曲龙寺岩体具有富w(SiO_2)(71.99%~74.03%),w(K2O)(4.80%~5.74%)和w(Na2O)(3.49%~4.42%),贫w(CaO)(0.12%~0.68%),w(TiO2)(0.05%~0.08%)以及w(Al2O3)(14.20%~15.04%)的特征;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A/CNK=1.05~1.19)。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ΣLREE/ΣHREE=2.54~4.87),Eu负异常相当明显(δEu=0.06~0.10),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呈向右缓倾的V型特征。微量元素显示,该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等),亏损Nb,Ta,Sr,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Rb和Th而言亏损Ba。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其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并且在构造判别图解上也都位于A型花岗岩区。综合分析认为曲龙寺岩体是在碰撞后岩石圈伸展背景下,加之南向深俯冲于南拉萨地体下部的松多洋壳断离,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诱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幔源、壳源物质混合后再经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藏羌塘南缘查格隆地区发现的白垩纪去申拉组火山岩(K1q)做了精确的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本次工作采集1个年龄样和10个地球化学样品进行分析。去申拉组火山岩主要包括低钾-中钾钙碱性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主量元素富集w(Al2O3)(平均为15.43%)、贫w(MgO)(平均为3.18%);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为轻稀土富集右倾型,存在弱Eu负异常。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改则查格隆去申拉组陆相火山沉积建造说明火山岩并非典型岛弧火山岩类型,其构造环境整体属于大陆板内裂谷,其岩浆源区很可能为较厚陆壳背景下的相对地幔楔源区的部分熔融,与新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的北向俯冲有关。锆石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107 Ma±0.4 Ma,说明至少在107 Ma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已经开始碰撞。  相似文献   
18.
西藏许如错地区在国内鲜有学者研究,仅在少有的区域地质报告中出现。研究区内发育一套古近系碎屑岩沉积——日贡拉组,该地层在研究区局部具有一套火山岩夹层。文章通过对许如错地区古近系日贡拉组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测年分析,结合周边盆地年龄结构及研究区沉积现象,进而追寻盆地沉积物物源和盆地充填记录。研究表明,日贡拉组为一套由粗变细最终又变粗的碎屑岩沉积夹少量火山岩,根据沉积原生构造和宏观剖面判断其主要是扇三角洲-浅湖相-扇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岩浆成因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集中在127~134 Ma年龄段内,结合周缘年龄推断日贡拉组物源来自北—北西中部拉萨地块的早白垩世花岗岩。通过对研究区日贡拉组岩石组合、岩石地层序列、物源分析、沉积演化过程以及年代证据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日贡拉组的发育处于青藏高原俯冲碰撞隆升阶段和汇聚挤压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作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构造样式和类型复杂,新构造运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南羌塘地区河流、湖泊及其构造阶地、泥火山广泛发育,对研究羌塘地区的新构造和青藏高原隆升问题来说都是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改则东四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南部改则东益杰错地区首次发现了泥火山,对益杰错地区泥火山的规模、构成以及发育部位进行了调查,并结合高精度遥感影像的分析结果,阐述了泥火山的发育特征,确定了益杰错泥火山是由于地下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随高压的气体和水喷出地表所形成,并指出益杰错泥火山的发育指示了新生代以来康托-日俄东断裂依旧活动。   相似文献   
20.
西藏1∶5万改则东地区4幅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绕加强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调查的要求,开展了西藏改则东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新的填图方法和现代地质成矿理论为指导,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结合地质、物探、化探及遥感综合信息,查明了区域地层、岩石、构造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基础,注重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有条件地利用旋回地层、事件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重新厘定了测区中生代、新生代地层的形成时代和地层序列,并使用非正式的填图单元,系统查明了区域地层、岩石、构造及成矿地质条件。系统总结了日干配错组基本层序和物质组成,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2个段;测区内木嘎岗日群表现出沉积混杂堆积特征;重新解体仲岗洋岛岩组并建立了洋岛火山-沉积建造序列模式;测区内榴辉岩及唢呐湖组泥灰岩中光叶山栎Quercus pseudosemicarpifolia的首次发现分别为班公湖—怒江洋构造演化、青藏高原隆升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测区内地层划分出3个构造层和6个主要构造事件;圈定2个成矿远景区和1个找矿靶区。总结出测区班怒带构造演化经历班公湖—怒江洋扩张、形成(约242 Ma)、班公湖—怒江洋俯冲(早侏罗世)和高压变质岩折返((193.8±1.5)Ma)、班公湖—怒江洋闭合(110~85 Ma)和碰撞造山4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