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2007年夏季和冬季对长江干流悬浮物进行了季节性采样,系统分析了悬浮物颗粒有机碳含量及稳定碳同位素的组成,研究了其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长江干流夏季颗粒有机碳含量在0.4%~1.3%,冬季含量在0.7%-2.2%。冬季和夏季颗粒有机碳平均δ^13C值分别为-24.74‰和~24.83‰,季节性差异不大,在...  相似文献   
62.
We evaluated the feeding ecology of largehead hairtail (Trichiurus lepturus) and hairtail (T. margarites). We collected specimens from fishing ports in the Beibu Gulf (Gulf of Tonkin) from October 2008 to September 2009 and analyzed their gut contents. We collected 857 T. lepturus and 666 T. margarites samples. The number of stomachs examined in this study was sufficient to describe the monthly and ontogenetic diet shifts for the two species, as indicated by the trophic diversity curves. T. lepturus was a general omnivore, feeding primarily on Bregmaceros rarisquamosu, Decapterus maruadsi, and Acetes chinensis. Conversely, T. margarites preyed primarily on D. maruadsi, B. rarisquamosus, B. nectabanus, and A. chinensis. Both species exhibited distinct ontogenetic diet shifts. Although the two hairtail specie fed on similar sources in the same habitat, the diet overlap was relatively low.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hairtai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small pelagic and benthic fish populations in the gulf. This trophic correlation shall be used for developing a marine ecosystem model for the Beibu Gulf.  相似文献   
63.
为了减轻标准管理人员日常报表统计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出建立测绘标准管理信息系统。介绍了水晶报表的功能、使用方法,以及在测绘标准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比较完善的报表功能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4.
微生物影响硅酸盐矿物风化作用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研究了硅酸盐细菌对矿物的风化作用。选用土壤中常见的钾长石、伊利石等矿物作为细菌风化作用的对象,通过在含有矿物颗粒的无氮培养基中培养硅酸盐细菌,使其在培养液中与矿物颗粒发生相互作用,再取样并处理后进行电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细菌对矿物试样表面确实发生了溶蚀作用,被细菌作用后的矿粉,颗粒浑圆,边缘模糊不清,表面呈凹凸不平状,矿物颗粒被大量的菌体物质所覆盖。用X-射线衍射分析检测到细菌对具不同晶体结构矿物的“选择性”破坏作用,在有多种矿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细菌对较易分解的矿物破坏作用速度较快。结合矿物学与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初步分析了细菌培养液中细菌与矿物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土壤生态系统中矿物的生物风化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65.
随着技术进步,超贫钒钛磁铁矿被广泛开采,产生大量富含镁钙的尾矿,该尾矿可用于封存CO2。本文选取承德超 贫钒钛磁铁矿尾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物相鉴定、常量元素分析、粒径分析及盐酸浸取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尾矿主 要含角闪石及辉石,其钙镁含量较高,为30%左右,颗粒较细,平均粒径小于50μm。钙镁浸出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 85℃时镁钙浸出率达到265%和270%。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可知,反应速率受固体产物层内扩散控制,尾矿活化能约为 43kJ/mol。按目前的水平,开采河北承德超贫钒钛磁铁矿将产生约250×108t尾矿,根据本实验最高钙镁浸出率计算,CO2 封存量可达20×108t。  相似文献   
66.
微生物对硅酸盐矿物风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微生物对硅酸盐矿物风化的影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贫营养环境中,微生物风化硅酸盐矿物获取营养物质,加速了硅酸盐矿物的风化;由于微生物的作用,矿物的风化会不遵循正常的矿物化学风化序列,表现出稳定矿物比不稳定矿物更易风化的特征。微生物风化硅酸盐矿物时会在硅酸盐矿物表面留下痕迹,即富集或转移相应的元素和矿物,而且还能改变硅酸盐矿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微生物的上述行为受营养基质含量、有机酸、生物膜、胞外聚合物以及氧化还原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中国黄土地层Rb和Sr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季风气候意义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骏  鹿化煜等 《地质学报》2001,75(2):259-266
本文详细研究了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的含量变化及其在不同粒级与不同相态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Rb在粘粒中含量高,基本只存在于残留态中,而Sr则主要分布于砂和粉砂粒级中,并以残留态与碳酸盐结合态为主要赋存相态,因此黄土和古土壤中Rb、Sr含量的差异应与冬季风驱动的粒度分选作用引起的物质组成变化及风驱动的风化成壤强度密切相关。Rb/Sr值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东一业季风系统的两个相互消长因子--冬季风与夏季风在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循环交互特征。洛川剖面2.6Ma以来Sr含量总体演化趋势与北半球冰量变化模式的相似性验证了高纬度冰盖生长与东亚季风强度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而Rb含量与磁化率之间极佳的正相关关第为今后用Rb画评估成壤作用对磁化率的贡献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8.
硫化物矿物的表面反应及其在矿山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硫化物矿物的表面反应机理决定了以硫化物矿物为主的尾矿的重金属释放、吸附、解吸机制,其反应动力学与矿山环境污染程度存在内在联系。本文系统介绍了硫化物矿物的表面反应研究现状,包括反应机理、表面结构、表面位、反应产物、反应速率等,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9.
太湖北部底泥中氮、磷的空间变化和环境意义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以太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形态N,P的含量,揭示太湖北部底泥N,P的区域和垂向变化特征,探讨了主要营养元素的环境意义。太湖北部底泥N,P的高值区分布在五里湖,梅梁湾北部和竺山湖北部,有效氮的分布与总氮的分布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磷与无机磷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N,P的含量还与粘土矿物的含量成正比。柱状样的N,P垂直变化显示,数千年人类的活动并未明显影响底泥中N,P的含量,而在近代则明显增加。底泥中大量的N,P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其次是农田肥料和围网养殖。  相似文献   
70.
陈骏  王鹤年 《矿床地质》1993,12(3):202-211
河台含金剪切带中稀土元素(REE)分布特征表明,在剪切过程中REE的活动性与流体/岩石的比例以及流体运移聚集的方式有关。在水/岩比低的深层韧性剪切环境形成的糜棱岩中REE的组成具有继承原岩的特点;在浅层脆性环境以充填方式形成的含金石英脉中REE的含量主要来源于流体;在中浅层过渡环境形成的含金硅质体中REE的分布则受到原岩和流体的共同影响。微量元素的研究证明了河台金矿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①韧性阶段。由变质热液沿剪切带的渗滤扩散形成含An小于1×10~(-6)的糜棱岩;②韧-脆性阶段。因剪切带的张开和流体的充填交代在剪切带内产生含An 10×10~(-6)~100×10~(-6)的硅质岩或石英脉;③脆性阶段。受各种张性构造控制在剪切带以内或以外形成含Au 1×10~(-6)~5×10~(-6)的晚期石英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