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61.
转换带最早是在研究挤压逆冲构造时提出的,是指2条断层间相互作用的构造带。随着进一步研究发现,转换带广泛
发育于伸展、挤压和走滑盆地,而且存在于不同尺度的构造中。目前认为转换带形成机制主要有断层分段生长机制和差异运动机
制,断层分段生长主要经历3个阶段:孤立成核阶段、“软连接”阶段和“硬连接”阶段;差异运动作用往往导致撕裂断层的形成。基
于前人的认识,结合实际地区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裂陷盆地的转换带分类方案,总结了目前裂陷盆地中转换带的识别方法,提出
应用“四图一剥”技术分析转换带的形成演化规律。转换带位置为低势区,是水系入盆的通道,从而控制着沉积作用;在此基础上,
结合“源-储-圈-运-保”的耦合关系,提出裂陷盆地中转换带控藏机理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2.
南堡凹陷断层对中、上部含油组合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堡凹陷断层极其发育,依据断层形成时期、变形特征及形成演化机制,可将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划分6种类型(ⅠⅥ).其中,Ⅲ型、Ⅴ型和Ⅵ型断裂系统是中、上部含油组合的主要断层类型,也是重要的控藏断层类型;Ⅲ型断裂系统为晚期形成的断层,主要对中上部含油组合的油气起封闭或调节作用;Ⅴ型和Ⅵ型断裂系统为长期发育的断层,是油气从源岩层向中浅层储层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晚期活动断层形成的断层相关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晚期形成的断裂密集带控制油气藏的分布;断层分段生长形成的古转换带控制了沉积体系及砂体的展布,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断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控制了油气聚集的层位;断层封闭性演化控制了断层圈闭中油气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63.
正科学家在探究地理问题时一般从地理环境中的具体事项着眼,由特殊案例产生疑问→观察地理事象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变化→假定条件实验、模拟,探究规律→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下面以"天气系统和气候"创新思维为例,追寻科学家的探究之路,全面提升学生地理技能,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4.
PRM标量平流方案在GRAPES全球预报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更好地模拟水物质的分布,对于数值天气预报效果的改进,特别是对于更好地模拟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半拉格朗日模式中的标量平流计算要求做到高精度、守恒、正定和保形,但GRAPES_GFS (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 Global Forecast System) 中采用的QMSL(Quasi-Monotone Semi-Lagrangian)平流方案在水汽的强梯度、不连续区域计算精度较低,且不能做到严格守恒。本研究借鉴计算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将一个基于分段有理函数的物质平流方案PRM(Piecewise Rational Method)引入GRAPES_GFS中,按照通量形式求解水汽方程,并对极区进行了混合等技术处理。通过一系列理想试验对两种平流方案进行了对比,证明了PRM方案精度较高,特别是在水汽梯度大的区域优势明显,频散、耗散误差较小,守恒、保形性也要好于QMSL方案。通过对GRAPES_GFS中批量预报试验效果的检验,验证了PRM方案可以有效地改进模式对水物质分布的模拟,提高了降水的预报效果,对模式综合预报性能的提升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5.
本文收集大量锆石U-Pb年代学数据,通过制作年龄-频数图谱,简略探讨了西伯利亚克拉通、华北克拉通、东北地区微地块以及内蒙古大石寨地区的演化史,并对大石寨二叠系与其周边块体的锆石年龄作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的物源问题。碎屑锆石年龄-频数图表明,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碎屑锆石年龄可以划分出古生代年龄段(500~250 Ma),中—新元古代年龄段(1.6~0.8 Ga),新太古一古元古代年龄段(2.6~1.7 Ga)。华北克拉通北缘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基底年龄均1.6 Ga,其二者都不能反映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物源年龄信息,而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与东北地区地块年龄峰具有很好一致性,说明二者锆石年龄峰值反映的构造岩浆事件一致,表明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物源应来源于东北地块而不是华北克拉通和西伯利亚克拉通。同时,东北地区大量古老基底锆石年龄数据的存在,暗示东北地块可能独立于上述两大板块而存在,并响应中亚造山带内存在古老微大陆的观点;东北地块由诸多微小块体拼贴而成,并分别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碰撞拼接,缝合线分别是贺根山一黑河缝合带与西拉木伦缝合带。  相似文献   
16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国家海洋局顺应时代潮流,运用战略思维,对全国海洋管理工作做出长远规划,海洋站“一站多能”作为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愈显重要。文章介绍了海洋站“一站多能”提出的背景及内涵,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分析了“一站多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一站多能”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7.
油气运移通道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运移通道空间类型的分析,指出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组合是油气运移通道的三种主要类型。据此提出油气在地下运移的三种基本输导层为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它们在地下又可构成砂体—不整合面、砂体—断层、由不整合面—断层、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四种组合,成为油气运移的立体网络通道。油气运移通道类型控制着油气成藏模式。连通砂体输导层可控制地层超覆、岩性尖灭、断层遮挡油气藏的形成;不整合面、不整合面—砂体组合、断层—不整合面组合构成的输导层可控制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形成;断裂、砂体—断层组合、砂体—断层—不整合面组合构成的输导层可控制断块、背斜、构造—岩性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8.
南襄盆地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河南、湖北、陕西地震台网共27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4~2016年远震波形的接收函数,通过叠加获得了南襄盆地及邻区26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合该区地形地貌特征、断裂分布和地震活动,得出以下结论:(1)南襄盆地及邻区的地壳厚度与地形变化关联紧密,呈现出由NE向SW方向增厚的趋势,地壳厚度为30~41km;(2)泊松比高值集中在房县-兴山附近,为0.31~0.34,这可能与区域内大量出露寒武-奥陶系的辉长岩、苏长岩等铁镁质基性岩相关;低值为0.18~0.24,分布在商南-西峡-淅川一带,与区域内存在大量的长英质岩有关,它们与南襄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形成整合接触关系。由此可推断,在淅川、西峡一带存在因介质的较大差异而导致地震射线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反射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