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8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61.
北疆是世界第二大碰撞造山带-乌拉尔-蒙古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最典型的碰撞造山地区之一。该区的碰撞造山作用发生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呈先挤压后伸展的特征。北疆地区金等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二叠纪,少数发生在晚石炭世,与碰撞造山作用的时间一致;金等矿床主要分布在碰撞造山作用较强烈的地带,金矿化与碰撞作用的空间吻合;金等矿床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是碰撞造山作用的挤压-伸展转变期。成矿时间、空间、地球  相似文献   
162.
论砾岩层控型半宽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衍景  富士谷 《铀矿地质》1995,11(6):334-343
半宽金矿产于崤山地体铁铜沟组与下代岩层的不整合面或铁铜沟组底砾岩中,赋矿层金丰度明显高于其它岩石,属典型的层控矿床,称之砾岩层控型。矿物包裹体、同位素、微量元素等研究表明,矿床形成经历了Ⅰ期高温变质热液蚀变矿化、Ⅱ期中温变质-雨水混合热液蚀变矿化、Ⅲ期低温雨水热液蚀变矿化。Ⅲ期对矿床形成的贡献较小。成矿物质来源复杂,以深源为主。矿床形成于中生代沿马超营断裂向北的陆内俯冲作用,结晶基底与上覆地层的不整合面及上覆地层的底部是寻找半宽式金矿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63.
笔者根据我国陆相盆地富油、海相地层盆油、“盆小油量大”、油气与金属-非金属矿床伴生等特点,提出油气成藏物质侧向源的观点,依据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CPMF)分析盆山转变过程中流体产生,运移,有机-无机分离和富集的机制,建立了盆山转换过程流体作用与油气侧向源模式。从油气田富集金属元素,造山带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含烃类等有机组分,盆地沉积所堆积的有机质随盆山转换而形成油气,现代油气盆地与造山带金属矿集区空间耦合等4个方面论证了油气成藏物质侧向源的客观性和流体运移成藏模式的科学性。讨论了中国陆相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出了今后油气勘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4.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地块差异性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底系由嵩箕地块、华熊地块等构成,两地块在中岳(吕梁)运动时(1850Ma)沿三门峡-宝丰断裂带拼合。两地块各自具有独立的地质演化史,二者在基底、盖层、岩浆岩、构造线方向和矿产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明显的差异。用块体构造认识华北前寒武纪基底的组成不均一性,对认识与研究华北及其周边的构造特征并确定找矿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5.
23±0.3亿年(23.3~22.88亿年)时,地质环境(沉积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发生了由地外因素引起的灾变。灾变后,火山活动明显减弱,富氧大气圈形成,生物演化出现飞跃,气温骤降;进而引起一系列岩石、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变化,并在全球范围有明显的一致性。所在,灾变是理想的地史分期界线,可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的分界。  相似文献   
166.
煌斑岩是富含挥发份的镁铁质至超镁铁质富碱的火成岩,按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合可分为钙碱性煌斑岩、碱性煌斑岩和超基性煌斑岩。煌斑岩传统地被认为是地幔来源,随着人们对这类岩石的认识不断地深入,它越来越具有经济意义。现已肯定,在沸煌岩与超镁铁煌斑  相似文献   
167.
西秦岭阳山金矿带花岗斑岩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甘肃阳山金矿带的花岗斑岩脉中含有石榴子石,A/CNK=1.65~3.65,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类.花岗斑岩相对富集LILE和LREE,亏损Ba、Sr、Nb、Ta、P、Ti等,配分模式类似于典型同碰撞型花岗岩类;花岗斑岩ΣREE=54.35~124.01×10-6,(La/Yb)N=9.72-27.80,δEu=0.70~0.89,表明其岩浆形成时部分斜长石进入熔体,而非完全残留.花岗斑岩Isr值为0.70806~0.71756,平均0.71107;εNd(t)值变化于-2.9~-5.0,平均-3.4;Nd模式年龄(T2DM)为1.24~1.41Ga,平均1.34(Ga).以上同位素特征表明花岗斑岩岩浆应源自成熟度较低的中元古代基底地壳物质.花岗斑岩的(206pb/204Pb)220Ma、(207pb/204Pb)220Ma和(206pb/204Pb)220Ma的平均值分别为17.875、15.604和38.296,与秦岭微陆块的中元古代基底和碧口地体碧口群的Pb同位素组成一致.考虑到前人获得碧口群的年龄为1.235~1.367Ga,而秦岭微陆块沿勉略缝合带向南仰冲到碧口地体之上.我们认为由碧口群等组成的俯冲板片的变质脱水熔融作用导致了阳山金矿带花岗斑岩的形成.因此,阳山金矿带的花岗斑岩是扬子与华北大陆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同碰撞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168.
秦岭地区印支期钼矿化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地区印支期钼矿床包括3种类型:碳酸岩脉型、断控石英脉型及斑岩型.碳酸岩脉型钼矿床与火成碳酸岩密切相关,矿体以含钼碳酸岩脉形式产出,成矿元素出现特殊的Mo+U+REE组合,以黄龙铺和黄水庵钼矿为典型代表.断控石英脉型钼矿受断裂控制明显,矿体以含钼石英脉形式产出,部分蚀变岩亦含矿.该类矿床具有与造山型矿床类似的矿体地质和成矿流体特征,属造山型矿床系列的中高温、中深成端元.典型实例包括外方山石英脉型钼矿田(纸房、前范岭等)、大湖金钼矿床、马家洼金钼矿床等.斑岩型钼矿以温泉钼矿床为代表.该类矿床与印支期中酸性小斑岩体密切相关,矿化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产出,围岩蚀变包括钾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等.综合区域地质情况及已有找矿勘查成果,指出秦岭造山带最北缘的碳酸岩-碱性岩带是寻找碳酸岩脉型钼矿的有利地区;华北克拉通南缘马超营断裂以北、三宝断裂以南有利于断控石英脉型钼矿的产出,其中小秦岭和熊耳山地区可出现石英脉型的Au-Mo矿化;强调应注重对东秦岭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及其钼矿的找矿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69.
东天山是中亚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重要的铁、铜、镍、铅锌、金、钼、铷等矿床。近年来,东天山地区陆续发现了十余个大中型钨矿床,有望成为重要的钨矿资源基地。本文介绍了东天山地区钨矿床的地质特征、时空分布与构造背景,总结了东天山钨矿成矿规律,开展了成矿预测。东天山地区钨矿类型主要包括矽卡岩型、石英脉型及云英岩型,钨矿床的空间分布明显受控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成矿时间主要聚焦于三叠纪和晚石炭世。其中,中天山地块的矽卡岩型钨矿和东南缘的石英脉型钨矿形成于三叠纪,而中天山西南缘的矽卡岩型钨矿形成于晚石炭世,均与洋盆闭合之后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根据东天山地区钨矿成矿规律,本文认为东天山地区钨矿找矿潜力巨大,提出了“前寒武纪基底+花岗岩+化探异常”的钨矿找矿预测思路,针对不同尺度的钨矿找矿勘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0.
许晨  陈衍景  周振菊 《地质论评》2022,68(6):2053-2073
古元古代晚期的花岗岩类在华北克拉通南缘广泛分布,记录了区域岩石圈演化的重要信息。通过对小秦岭地区南部沿小河断裂出露的花岗岩类的锆石LA- ICP- MS U- 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为小秦岭地区古元古代晚期的地壳演化提供了依据。自西向东,小河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小河细粒二长花岗岩和贵家峪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831±32 Ma、1860±13 Ma和1811±10 Ma。3个花岗岩体均以富硅(67. 4%~76. 0%)和高碱(7. 47%~9. 33%)为特征,属于高碱钙碱性到钾玄岩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个小河花岗岩体属I型花岗岩,具有碰撞型花岗岩特征,其中形成年龄为1831 Ma花岗岩具有高的Sr/Y(26. 56~49. 52)和(La/Yb)N(31. 35~236. 71)值、Eu负异常(0. 42~0. 68),表明源区残留有石榴子石和少量的斜长石;贵家峪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FeOT/MgO值(17. 7~29. 2)和10000Ga/Al值(2. 95~3. 17),表现出造山后A2型花岗岩特征,与1831 Ma的地壳相比,地壳厚度明显减薄。3个岩体的岩浆锆石εHf(t)=-10. 5~-4. 5,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2781~3122 Ma,全岩的εHf(t)=-7. 5~-4. 5,TDM2=2667~2888 Ma,均指示了其物质来源于中到新太古代古老基底的部分熔融。这期岩浆事件可能是小秦岭区域对1. 85 Ga吕梁运动的响应,反映了碰撞造山作用地壳增厚向碰撞后地壳伸展减薄这一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