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231篇
地质学   318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徐创福  王大力 《浙江测绘》2006,(1):16-18,26
本文基于对城市及其职能部门的特点以及现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分析和归纳,提出了一个多部门用户、广域网、开放的地理信息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82.
含油气盆地内可以存在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相应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也不尽相同。驱动机制转换是油气穿越不同成藏动力系统发生运移的动力学纽带,也是进行系统与系统间能量传递和油气运移规律的研究。基于地层流体压力、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显示和钻测井等资料,经过对济阳坳陷牛庄洼陷及其南缘地区古近系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分析,发现在异常流体压力系统边缘存在着油气运移由超压驱动向浮力驱动的转换过程。在驱动机制转换过程中,烃类物质首先从超压驱动的油、气和水混相流体中分离,在油源断层附近的输导层内经历了短暂停留和聚集后,然后在自身浮力驱动下发生继续运移,相应烃类物质经历的地质色层效应增强。对成藏动力系统间油气驱动机制转换的研究将加深油气运移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认识,从而更加精细追踪油气运移路径。另外,驱动机制转换过程揭示出在成藏动力系统边缘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3.
利用背景噪声进行地震成像的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背景地震噪声提取格林函数,即通过一对台站记录的地震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来近似台站间的格林函数,并进一步通过地震成像获取地下结构的认识,成为最近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叙述了其发展背景及过程,然后分别从四个角度,简要介绍了目前对其物理原理的解释.如果该方法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将不再依赖于天然地震以及人工地震,而仅仅利用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噪声便可获取高分辨率的地下成像.该方法将会大大促进地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4.
对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和新立油田扶余油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和各成岩作用类型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表明,扶余油田和新立油田的扶余油层主要类型分别为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并经历了中等压实作用、自生石英胶结作用、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交代和溶解作用等,达到晚成岩阶段A2亚期。该油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成岩早期的产物,当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大于8%时,直接影响岩石的机械压实作用和油层的孔隙度。扶余油田扶余油层砂岩中长石含量相比新立油田高,可能导致该地区扶余油层砂岩的交代和溶解作用相对发育,从而抑制其内石英颗粒的次生加大,并形成高含量的自生高岭石,及因长石溶解所至的两个自生高岭石峰值特征等。  相似文献   
85.
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和花岗片麻岩中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对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和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为原岩来源提供了制约,表明扬子陆块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的裂谷岩浆活动中发生了显著的陆壳生长。对这些锆石的不同区域进行的U-Pb和Lu-Hf同位素分析和比较表明,不同成因的锆石在~(206)Pb/~(238)U年龄、初始Hf同位素组成、Th/U及Lu/Hf比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与年龄较老的岩浆核部和幔部相比,年轻的变质增生边具有低的Th/U和Lu/Hf比值但高的ε_(Hf)(t)值。不同成因锆石的Th/U和Lu/Hf比值存在着正相关性,表明变质作用对锆石的U-Th-Pb和Lu-Hf同位素体系有着相似的影响。高级变质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岩浆锆石增生边~(176)Hf/~(177)Hf比值的显著升高,导致变质新生颗粒或增生边类似于新生地壳的高ε_(Hf)(t)值假象。对榴辉岩和片麻岩锆石核部的分析发现,镁铁质和长英质原岩在大约750Ma左右形成一个双峰式火山岩套,另外包含少量的年龄约为2.15Ga的陆壳。初始Hf同位素组成可分成两组:第一组具有正的ε_(Hf)(t)值,为5.9±0.9~12.9±0.7;第二组ε_(Hf)(t)值在零左右,为-4.3±0.5-2.3±0.3。正的ε_(Hf)(t)值与较年轻的模式年龄相对应,负的ε_(Hf)(t)值与古元古代模式年龄相对应。前者表明,在扬子陆块北缘裂谷岩浆作用将亏损地幔物质加入到大陆地壳中,同时在新元古代中期的裂谷构造带中存在同时期的壳-幔相互作用。因此,在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岩浆活动中,既有新生地壳生长和即时再造,也有古老地壳再造。  相似文献   
86.
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长英质麻粒岩、镁铁质麻粒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反映了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组成具有高度化学不均一性。不相容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特征的差异表明捕虏体成因复杂。MgO与不相容元素无或仅有很弱的相关性,与相容元素的相关性则相对较明显。这些特征反映了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存在较强和多元的混合作用。捕虏体的加权平均值比基于麻粒岩地体资料估算的下地壳平均组成偏基性,揭示了二者可能的成因差异。  相似文献   
87.
反射系数K法在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求 《物探与化探》1998,22(4):304-308316
应用电阻率测深法探测滑坡和塌陷,采用反射系数K法区分滑坡和塌陷的类型和性质,正确地评价地质灾害,为治理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8.
反射系数(K)法在激电测深找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射系数(K)法是一种电测深ρs资料的解释手段和处理方法。从湖南某砂岩铜矿利用激电测深确定红层中的含矿层,某铅锌矿利用激电测深探测两条含矿破碎带的实例,说明反射系数(K)法在对激电测深ρs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激电异常的特点,能有效地确定不同的地质构造,达到间接找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9.
应用半导体探测器和放射性同位素激发的 X 射线荧光法分析了地质样品中痕量铀。~(57)Co 激发源制成峰与本底比率高的形式。取10分钟测量时间,用强度为0.26×10~9贝克勒尔(0.26GB_q)的激发源,方法的检测限为24微克/克,源的强度增强10倍,检测限可提高到9微克/克左右。对于锡、铈、钨和钍的检测限亦作了测定。  相似文献   
90.
化探样品中痕量金的化学光谱测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在地壳中的平均值约为4×10-7%。不同岩性的样品含金不一,有的甚至低于1×10-7%。在化探样品中又多以自然金存在,粒度不等,形态不一,虽通过200目筛亦难制得均匀理想的分析样品。取样少,代表性不足;取样多,金的提取分离不易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