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0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陈柏林  高允 《矿床地质》2022,41(6):1093-1107
江西德兴铜厂铜矿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该矿床主要由成矿岩体内带的浸染状矿体和外带的细脉型矿体组成,对于该矿床控制细脉型矿体就位及展布的控矿构造研究甚少。文章通过对露天采场和钻孔岩芯含矿裂隙特征的调查,结合前人对含矿脉体产状的统计资料,重新厘定了含矿裂隙系统,构建了控矿构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德兴铜厂铜矿床细脉型矿体的含矿裂隙走向整体上是围绕北西向拉长的梨形状成矿岩体周边呈放射状展布;同一部位含矿构造具有走向相近、中等倾角、双倾向和正断运动的特征,构成剖面X-型共轭剪裂隙组合。这些含矿裂隙形成于成矿岩体侵位时期,形成时最大主压应力近直立,中间主应力近水平且垂直成矿岩体边界,最小主应力近水平且平行于成矿岩体边界。铜厂铜矿床的控矿构造是长轴呈北西向展布的成矿花岗闪长岩的岩体侵入构造体系。进一步找矿方向是在矿区范围的北西向成矿岩体南东、北西两端存在隐伏岩脊部位的深部寻找细脉型隐伏矿体,在矿田、矿集区范围是寻找隐伏成矿岩体发育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2.
华南中-新生代红盆与热液铀矿具有密切的关系。文章通过对中-新生代红盆的空间分布、沉积特征、形成条件、形成时代和演化特征的总结,研究了红盆与热液铀矿的空间、时间和成因联系,探讨了两者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认为,华南中-新生代红盆演化可划分为6个阶段:早白垩世晚期断陷沉积阶段、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抬升剥蚀阶段、晚白垩世早期断陷沉积阶段、晚白垩世中期抬升剥蚀阶段和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坳陷沉积阶段、古近纪末萎缩封闭阶段;红盆与热液铀矿具有时空双重叠特征,两者在空间上共(伴)生、时间上重叠,其中3个拉张下陷沉积阶段与热液铀成矿3个主成矿期高度重合;两者都受区域控盆断裂带控制,都是在岩石圈减薄事件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红盆参与了热液铀成矿作用,控盆深断裂带成为深部高温还原性含铀热液向上运移、浅部红层含铀淋滤流体向下运移的通道,两种流体在断裂带中混合,在物理化学条件急剧变化过程中,铀析出、富集成矿;两者是岩石圈伸展减薄事件作用于浅部地壳的两种地质作用形式,其共同的动力学机制为:受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变化的影响,地幔对流重建-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填充,致使华南陆块发生岩石圈减薄事件。  相似文献   
163.
对与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密切相关的基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以低Ti、亏损Nb和Ta、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为特征。结合其同位素特征,提出该岩体的形成与西伯利亚板块和准噶尔板块碰撞后的拉张作用有关,岩浆起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并在高位岩浆房中遭受了地壳的混染作用,从而导致岩浆中Si的增加,并引起富硫化物矿浆与富硅酸盐岩浆的不混熔作用。  相似文献   
164.
山西平顺地区位于大型宽缓的太行山复式背斜的西翼,大地构造位置属吕梁-太行断块的太行块隆的东南部,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矽卡岩铁矿矿集区,中生代闪长质岩石是本区矽卡岩型铁矿重要的成矿母岩。本研究对其进行锆石SHRIMP年龄测定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辉长岩和闪长岩的锆石年龄分别为123 Ma和126 Ma,两者侵位时代基本一致。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所有样品(二峰山闪长岩、西安里辉长岩和闪长岩)均有非常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平均值分别为94.64 μg/g、110.73 μg/g、118.63 μg/g),轻重稀土分馏不是很强烈,(La/Yb)N平均值分别为9.47、9.17、9.70;Eu异常不明显(δEu平均值分别为1.00、0.96、1.04),富集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高Sr特征,所有岩性强烈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研究认为岩体主要来自幔源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的混合作用,样品高的Nb/Ta(17~22,平均19)以及Zr/Hf值(35~40,平均37)是继承了岩浆源区高Nb/Ta和Zr/Hf比值特征,表明地幔源区受到俯冲板片熔融体/流体的交代。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坏和岩石圈减薄事件,但是应该注意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5.
何江涛  陈柏林  陈安东 《地质论评》2016,62(S1):305-306
阿尔金北缘大平沟金矿区位于阿尔金山北坡,是阿尔金北缘地区重要的中型金矿床。近年来,随着对阿尔金地区的深入研究,大平沟金矿区吸引了大批学者的注意。并对大平沟金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矿床类型以及成矿时代展开了细致的研究(杨屹等,2001;杨风等,2001;李学智等,2002;陈柏林等,2005)。其中陈柏林(2005)认为大平沟为蚀变糜棱岩型叠加钾长石石英脉型金矿床,受阿尔金北缘脆-韧性剪切带的控制,最终根据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确定出成矿时代为487Ma。然而大平沟金矿区的赋矿岩系却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大平沟金矿区的赋矿围岩进行了研究,以期限定阿尔金北缘大平沟金矿床的形成时代,探讨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66.
陈安东  陈柏林 《地质论评》2016,62(S1):291-292
马蹄沟金矿床位于陕甘交界陕西境内的凤县一带,西邻甘肃的两当县,东临陕西太白县。地处西秦岭礼县—太白矿集区的东段,凤县—太白矿集区北侧,是西秦岭金矿聚集区的一部分。由于处在商丹断裂带西段,经历过多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该段有众多的金矿床产出,如太阳寺金矿、庞家河金矿、八卦庙金矿和双王金矿等大中型金矿床,同时褶皱和断裂构造比较发育,金矿床受构造的控制作用明显,并且已经得到多位学者的报道(刘方杰等,1999;胡晓隆等,2008;王义天等,2009;宫勇军,2014;马健等,2015)。马蹄沟金矿床内对该金矿的控矿构造及构造控矿作用的研究尚属于空白区,而其与邻区的金矿床构造环境相似。因此,本文结合该区地质背景,通过详细观测矿化蚀变带内控矿构造的特点,初步探究了马蹄沟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特征,提供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对于总结商丹断裂带西段的构造控矿理论和完善该区域的矿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7.
阿尔金北缘脆-韧性剪切带是北阿尔金地区一条重要的构造边界,对其形成时代及剪切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北阿尔金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在喀腊大湾地区发现了一套卷入该脆-韧性剪切带内的变形闪长岩,对其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显微构造观察、地球化学及其年代学研究。野外观察该变形闪长岩发育片麻状面理及拉伸线理,线理的倾向为114°~137°,倾角为25°~43°;面理产状为走向98°~120°,倾向SW,倾角60°~75°,与脆-韧性剪切带延伸方向一致。显微构造观察显示变形闪长岩发育有云母鱼和S-C组构,并可见角闪石残斑被错断,显示出右行剪切的指向。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变形闪长岩的Si O2为57.59%~62.39%,全碱(Na2O+K2O)为4.79%~5.29%,具有较高的Mg O(3.10%~4.04%)、Mg#值(49.9~51.2),铝饱和指数(A/CNK)为0.81~0.89,属准铝质钙碱性岩石,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K)、轻稀土(LREE)和活泼不相容元素(Th、U),而相对亏损重稀土(HREE)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具有弱的Eu负异常(δEu=0.75~0.84),与岛弧岩浆岩类似。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岩体应形成于与洋壳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环境,其岩浆应来源于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地幔楔诱发的部分熔融,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混染了上地壳物质或/和在俯冲过程混入了俯冲沉积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分析,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78.1±2.1Ma(MSWD=0.27),代表了变形闪长岩的结晶年龄,这不仅表明北阿尔金洋在早奥陶世已处于俯冲消减阶段,而且限定了阿尔金北缘脆-韧性剪切带形成时代的下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本项目组以往对变形闪长岩体东北侧出露的未变形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即阿北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413±5Ma~427.3±5.7Ma)的研究,推测阿尔金北缘脆-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代应介于早奥陶世至晚志留世早期之间,这一年龄范围与北阿尔金洋闭合的时代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此,笔者认为阿尔金北缘脆-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和阿中地块斜向碰撞汇聚事件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168.
江西赣中新余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产于震旦纪火山-沉积浅变质岩系硅铁建造中。铁矿体普遍呈现"红绸带"式形态,前人认为是多期次褶皱叠加的结果。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在整个铁矿区发现,区域透入性的拉伸线理、A型褶曲十分发育,局部地段甚至出现鞘褶皱;系统测量表明,区域拉伸线理、A型褶皱的脊线走向稳定在295°~320°之间,倾角一般小于25°。推测赣中铁矿经历了强烈的塑性流变,"红绸带"式铁矿体是塑性流变,而非多期褶皱叠加变形的结果;整个铁矿区的原始形态应是一个鼻端向南封闭的巨形鞘褶皱,但变形期后不均匀的构造抬升和剥蚀,导致了不同铁矿区现今地表出露了原始形态的不同部位。结合褶皱构造对铁成矿物质的控制作用和矿区的地层出露状态分析,认为大陂-陂头、寨口-太平山-良山一带皆处于鞘褶皱的前缘部位,具有寻找富大厚矿体的找矿前景,松山-杨家桥处于鞘褶皱的西翼,平剖面上都发育小型鞘褶皱和红绸带式重叠矿体,因而也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9.
以阿尔金喀腊大湾地区卓阿布拉克组沉积岩系砾岩为研究对象,应用LA-ICP-MS方法对碎屑锆石进行U-Pb同位素年龄测定,探讨其形成时代、物源组成和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1)碎屑锆石年龄谱明显分为2组:522~427Ma和638~1766Ma,另有2个古老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分别为2450Ma、3394Ma;(2)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427±4Ma,说明该砾岩的形成时代晚于427Ma,沉积岩系可能形成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427~410Ma);卓阿布拉克组存在晚寒武世—早泥盆世的物质组成,应将其解体重新划分;(3)碎屑锆石峰值年龄为456Ma,表明喀腊大湾地区存在该时期的岩浆活动;522~427Ma的年龄数据约占总体的81%,构成了砾岩中最主要的碎屑锆石群体,说明在早古生代,尤其是晚寒武世—奥陶纪形成的岩浆岩是砾岩最重要的物源,该沉积岩系是敦煌地块向南俯冲、碰撞产生的一系列火成岩在造山剥蚀后的沉积响应;(4)结合目前北祁连造山带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区碎屑锆石的研究结果,初步认为喀腊大湾地区卓阿布拉克组沉积岩系和北祁连天祝组、鹿角沟组具有相似的沉积年龄和物质来源,可能同为北祁连-北阿尔金局限洋盆闭合后,陆-陆或弧-陆碰撞造山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0.
阿尔金山北缘恰什坎萨依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夹持的区域,是区域上红柳沟-拉配泉构造带的西段。该区广泛发育火山沉积岩系,前人将其确定为奥陶系拉配泉群,并划分为下岩组(火山岩组)、中岩组(碎屑岩组)和上岩组(碳酸盐岩组)。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局部填图,在恰什坎萨依沟、沟口泉铁矿、贝壳滩等地,发现厚层碳酸盐岩以不规则顶盖状出露在较高山顶或山脊上,并与碎屑岩或火山岩呈低角度断层接触关系,构成典型的飞来峰构造。该火山岩组和碎屑岩组已被归为奥陶系,但碳酸盐岩组一直没有精确的生物地层年代依据。综合研究认为,碳酸盐岩应该属中元古界,原来的拉配泉群可能要解体。结合截切推覆构造的冰沟岩体时代,认为推覆构造形成于中—晚奥陶世。该认识与本区在中—晚奥陶世发生裂谷(弧后盆地或有限洋盆)闭合、板块碰撞的区域构造环境和演化历史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