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6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根据国外最新实验资料,经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绘图,给出了R134a的制冷及热泵理想朗肯循环性能计算的公式及结果,以及压力比,单位制冷量及热力系数对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关系曲线图,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可供设计和研究采用这种工质的制冷设备和热泵时参数。  相似文献   
22.
张宇  陈旭  刘娟  宁珏 《海洋与湖沼》2024,55(2):306-317
南海北部吕宋海峡是内潮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且涡旋种类繁多,不同特性的涡旋对内潮的影响不同。基于近岸与区域海洋共同模式(coastal and regional ocean community model,CROCO),模拟探究理想涡旋存在时,涡旋位置、极性、峰值流速和半径对内潮的影响。结果表明:涡旋位置是影响内潮的直接因素,位于涡旋区域内的内潮是主要影响对象,涡旋中心以西内潮方向变化的角度是以东的3倍。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分别使潮能通量的方向向南和向北偏转,最大偏转角度超过12°,当涡旋所致背景流与内潮传播方向一致时,内潮群速度增强,反之减弱。涡旋对内潮的影响范围和幅度随着涡旋的半径和峰值流速的增大而变大。当涡旋峰值速度变大时,反气旋涡心以北的潮能通量增长量超过15 kW/m。当涡旋半径增大时,涡旋峰值速度的位置发生变化,涡旋的峰值流速和半径共同影响潮能通量水平分布结构,使其呈现纬向单峰或多峰结构。  相似文献   
23.
虾蛄(Squillidae)是重要的水产增养殖品种。目前针对虾蛄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基础生物学和繁殖生物学方面,其中在虾蛄的纳精结构、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等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分歧。作者综述了几种虾蛄类,如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黑斑口虾蛄(O. kempi)、猛虾蛄(Harpiosquilla harpax)和棘突猛虾蛄(H. raphidea)的资源分布、生活习性、亲本、性腺和幼体发育等研究成果,以期为虾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城市植被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元素,不同类型的植被具有不同的生态服务效益,然而基于植被精细分类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度量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研究区,使用夏、冬两季GF-2卫星遥感影像,基于随机森林特征优选和面向对象分类,划分了植被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景观指数法和移动窗口法分别度量了功能区尺度和栅格尺度绿地景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针对GF-2数据,使用多尺度分割后影像对象的光谱、纹理特征可以有效地提取植被信息;不同时相的影像能反映各类型植被的物候特征,相比于单时相数据,其分类精度更高,达到了87.7%;各功能区绿地景观格局特征差异较大,城市绿心拥有最丰富的植被且分布集中,商业区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均较低,绿地景观破碎;北京城市副中心景观多样性及各类型植被分布特征的空间差异显著,当前副中心绿地景观格局已形成规划的基本轮廓,但城市绿心和老城区公共绿地的建设仍有不足。研究探明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地建设现状,证明了国产GF-2卫星在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推动GF-2在城市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并为副中心建设中的绿地系统监测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城市化是区域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进程,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城市空间扩张。研究采用面向对象最近邻分类以及概率神经网络分类的方法,从Landsat TM影像中提取我国东(广州)、中(合肥)、西部(西宁)城市主城区建设用地信息,应用皮尔逊卡方检验、香农熵模型以及城市扩张速度等计算3个城市相同时间段内的城市扩张自由度、蔓延度、感观优劣度等,对研究区1995—2010年期间的扩张特征进行时空综合度量。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扩张特征不尽相同,东(广州)、中部(合肥)城市相较西部(西宁)扩张自由度及蔓延度偏高,区域差异明显;2)东(广州)、中部(合肥)城市扩张感观优劣度相对较低,应努力构建并完善城市扩张监管体系,统筹协调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高质量城镇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东(广州)、中部(合肥)相较西部(西宁)近15年扩张明显,扩张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26.
彭佳  黄春玲  陈旭 《地理研究》2018,37(1):220-230
根据云中湖27 cm长沉积岩芯进行元素、粒度和硅藻多指标分析以及210Pb测年,结合流域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历史资料,反演1958年以来云中湖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环境变化。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云中湖沉积硅藻组合变化与Al、Fe、Pb和温度四个变量显著相关。硅藻属种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云中湖环境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958-1993年间喜碱性水体的Achnanthes minutissimaFragilaria nanana属种大量出现与较高CIA指数响应于气候调控下的流域侵蚀过程;1993年以来气候变暖与旅游发展引起入湖营养盐增加是Cyclotella pseudostelligeraAulacoseira alpigena等中—富营养硅藻种增殖的主要诱因。重建亚高山湖泊在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化,为保护亚高山湖泊生态环境和改善流域水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波浪破碎过程产生的湍流动量和能量垂向输运对于加快海洋上混合层中垂向混合具有显著效果。采用二维实验室水槽中对波浪破碎过程进行模拟。对采集的波浪振幅时间序列采用希尔伯特变换定位破碎波位置,波浪的破碎率随有效波高的增加而增大,波浪谱分析得到的波浪基本周期与有效周期结果相似。实验中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计算波浪破碎过程中湍动能耗散率的空间分布。湍流强度与波浪的相位密切相关,波峰位置处湍流活动最为剧烈,而且波峰位置处湍流混合区内湍动能耗散率量值的垂向分布基本保持不变,即出现"湍流饱和"现象,湍流影响深度可以达到波高的70%—90%。计算湍流扩散系数的垂向分布发现,湍流扩散在混合区上部随深度的增大以指数函数的形式增加,在混合区下部趋于稳定。作为对比,在相同位置处对声学多普勒流速测量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 ADV)测量的单点流速做频谱分析,发现与该位置处PIV湍动能耗散率结果量级处于同一水平,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8.
通过收集和整理了下扬子区120条上奥陶统剖面的综合地层资料,并基于统一的生物带序列对其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进而在统一的时间框架下,针对每一个笔石带,圈定各岩石地层单元的分布范围,勾勒海陆边界,重建下扬子区奥陶纪晚期的古地理格局.结果表明,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开始,随着"江南古陆"抬升并露出水面,其影响范围自南向北不断扩展,逐步截断了江南斜坡带和上、下扬子区,使得华南奥陶纪凯迪中期之前长期存在的"台-坡-盆"古地理格局消失.这一事件造成奥陶纪晚期"江南古陆"两侧的沉积分异,其西侧江西武宁、修水地区由斜坡相转变为台地相,沉积了与上扬子台地基本类似的五峰组-新开岭层的连续地层序列;而"江南古陆"东侧则转变为西、南较浅,向东北方向变深的新的古地理格局,沉积了从浅水台地相到较深水斜坡相的多种巨厚、近陆源的岩石地层组合.这一事件同时还封闭了上扬子海盆的东南出口,使其形成了半封闭和局限滞留的沉积环境,为奥陶纪末高有机质黑色页岩的发育创造了条件.下扬子区奥陶纪晚期一系列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控因素前后不同,在凯迪晚期,其东、西两侧沉积分异主要受到华南区域性构造运动——广西运动的影响;而在赫南特期,各个沉积相区水体普遍变浅,则主要受控于冈瓦纳冰川凝聚事件导致的全球性海平面下降.  相似文献   
29.
吉林省南部集安地区大石湖-大台子一带热液铜矿化发育,其矿化与该区二长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及正长花岗岩等中酸性杂岩有着密切的空间关系。为了确定其成矿时代下限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中酸性杂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示踪研究。结果揭示:二长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及正长花岗岩均为中生代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锆石U-Pb结晶年龄分别为(122.7±1.8)(122.0±1.9)(120.1±1.5)和(121.4±1.9)Ma,矿化系统的岩浆就位发生在早白垩世(122.7~120.1 Ma),指示大石湖-大台子铜矿化区的矿化时代晚于或近似等于120.1 Ma;元素地球化学数据揭示它们均以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富集,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Eu异常不明显为特征,均属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系列岩石,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序列的产物;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二长闪长岩的εHf(t)值变化范围为-7.5~-5.2、TDM2...  相似文献   
30.
陈旭  许乔 《云南地质》2020,(1):31-36
贵州松桃县木耳溪锰矿为典型的层控型锰矿床,矿体呈层状赋存于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第一段(Pt2b3d 1)底部的炭质页岩中,产出层位稳定,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通过统计对比,锰矿层的矿化程度与含锰岩系的厚度呈正比,即当南华系大塘坡组地层厚度大于15m时,有可能成为锰矿的主要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