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稳定分层的深水水库常在冬季发生“翻库”现象,继而导致水库的整体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问题。为探究南方水库热分层消亡时期水体混合特征,在冬季2019年11月—2020年2月对南宁市天雹水库水体理化指标开展长序列原位监测,并结合水体垂直扩散系数,分时期(热分层期、减弱期、完全混合期、形成期)刻画水库热分层消亡全过程中水温T、溶解氧DO的剖面变化特征,探讨了气象因子(气温、太阳辐射、风速等)与水动力因子(水体垂直扩散系数Kz)对水体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桉树人工林区水库热分层消亡期温度分层与溶解氧分层变化不同步,溶解氧分层的破坏较水温分层的破坏出现滞后,其结构失稳是气温及太阳辐射共同作用的结果;期间水体垂直扩散系数变化范围0.16~380.36 m2/d,均值为30.46 m2/d,表层Kz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为气温变化,且较T及DO而言,表层Kz对气温的变化更加敏感(RKz=-0.44,RT=0.25,R  相似文献   
172.
湖库热分层消亡引起的突发性水质恶化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南方水库大多是暖单次混合型湖泊,每年混合一次,导致水库水质周期性下降,但目前对南方水库热分层消亡过程的高频监测研究较少。为探究我国南方水库热分层消亡期水体混合过程的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以广西南宁天雹水库为例,于冬季热分层消亡期(2019年11月—2020年2月)对水库多点位水体理化指标开展原位监测,并利用自建气象站获取气象水文数据。结果表明:(1)水库热分层消亡期间,过渡区水深较浅可在短期内达到完全混合状态且缺氧区同步消失;而湖泊区混合过程整体滞后于过渡区,混合层深度由6.85 m增加至13.65 m,缺氧区逐渐减小,缺氧指数(AI)由0.40减小至0.07,直至水体完全混合后缺氧区消失;水库过渡区较湖泊区提前约40 d达到完全混合状态。(2)气象因子是引起热分层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温(T)、辐射(R)与混合层深度(MLD)呈现显著负相关(RT=0.927、RR=0.925,P<0.01),风速(WS)与MLD呈现显著正相关(RWS=0.728,P&...  相似文献   
173.
基于多极值网格搜索法的快速影像匹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基于网格搜索法的相关系数匹配方法,其中网格搜索法减少了匹配搜索数据,而相关系数匹配则用于获得子像素匹配精度,二者结合可形成一种快速的匹配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174.
旅游数字足迹数据源的出现,使学者对旅游流时空特征分析更细致且准确性更高。本文以“去哪儿网”的网络游记作为数据源,聚焦于游客赴内蒙古的旅游流时空特征及网络特征,并运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时空以及网络结构分析。以研究结果表明:(1)赴内蒙古旅游的客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且游客停留时间较短。(2)旅游流节点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如呼伦贝尔大草原等核心节点集聚性表现明显。(3)各节点在旅游流网络中表现出的内部关联性整体较差。(4)旅游流网络中,以呼伦贝尔大草原、满洲里套娃景区、满洲里国门景区等核心节点之间的关联性较高,具有显著的高集聚性和高辐射力,对周边的劣势景点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5.
海岸线溢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有庆  陈宇 《海洋科学》2009,33(4):86-89
1 生物修复技术概述 生物修复(Bioremedliation)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来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减小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或自发过程,是在微生物降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环保技术[1].早在100多年前就有利用好氧微生物处理污水与废水的记载,但有史料记载的首次使用生物修复技术是在1972年美国清除宾夕法尼亚州的Ambler管线汽油泄露事件,而大规模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是在1989年的美国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成功处理阿拉斯加海滩的石油污染[2],从此生物修复技术开始成为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