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01.
在对渤海东部海域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对庙西凹陷北洼反转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反转期次、形成机制进行详尽分析,并由此探讨了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庙西北洼整体上表现出明显"顶隆、中平、下凹"的三元结构特征,至今可能发生至少两期的构造反转,对该区的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制约因素。通过综合分析,该区在新近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2.
A new enzyme (alkaline protease 894) obtained from the marine extremophile Flavobacterium yellowsea (YS-80-122) has exhibited strong substrate-binding and catalytic activity, even at low temperature, b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ydrolysis with this enzyme are still unclear. The pearl oyster Pinctada martensii was used in this study as the raw material to illustrate the kinetic properties of protease 894.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hydrolysis and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initial reaction pH, temperature,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enzyme concentration, and hydrolysis time, the kinetics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enzymatic hydrolysis were an initial reaction pH of 5.0, temperature of 30°C,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of 10% (w/v), enzyme concentration of 2 500 U/g, and hydrolysis time of 160 min. Th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tease for the hydrolysis of P. martensii were obtained. The inactivation constant was found to be 15.16/min, and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between the derived kinetics model and the actual measurement was only 3.04%, which indicated a high degree of fitness.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ret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protease, which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food industry.  相似文献   
103.
针对矩形网格模型的声波层析成像检测结构混凝土存在的主要问题:1)矩形网格无法充分模拟结构混凝土的速度间断面、2)射线追踪面临穿到凹多边形检测区域之外或穿越内部预留空洞的风险,本文研究了三角网声波层析成像检测技术.依据Delaunay三角剖分的优化准则,结合波前法对模型进行三角剖分;采用"基于波前最小走时单元的三角网射线追踪全局算法"计算声波初至时、追踪射线路径;应用代数重构技术求解层析成像反演控制方程,得到模型的速度分布.数值模拟及应用实例表明,三角网声波层析成像,模型参数化灵活、速度间断面描述准确,射线追踪可靠性强、精度高,反演成像分辨率高、更接近实际结构形态,适应具有复杂几何边界和内部结构的结构混凝土的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104.
针对探空业务软件无法实行实时资料数据备份双重路径设置,提出利用Backup Magic来解决数据异地备份,使数据异地备份操作更加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105.
在双侧向测井反演中,采用差分进化和Levenberg-Marquardt方法进行了三参数(侵入半径、侵入带电阻率、原状地层电阻率)混合反演,从实际计算来看,反演结果精确度较高。由于差分进化优化算法对初值依赖性较低,算法也较为稳定,这就增加了反演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6.
汉江流域未来降水径流预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统计降尺度法将全球气候模式和VIC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耦合,研究未来A2气候情景下汉江流域降水径流变化情况.首先应用基于光滑支持向量机的统计降尺度法在全球气候模式CGCM2和HadCM3的A2气候情景下,分别预测未来汉江流域日降水、气温过程,然后将预测降水过程作为VIC模型的输入,模拟预测未来汉江流域径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CGCM2气候模式下,2020s(2011~2040年)时期汉江流域径流小于基准年,2050s(2041~2070年)时期与基准年基本相当,2080s(2071~2100年)时期大于基准年;在HadCM3气候模式下,2020s时期汉江流域径流小于基准年,2050s和2080s时期均比基准年增加;降水、气温预测结果与径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7.
雨量站网布设对水文模型不确定性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雨量站网布设会影响径流模拟精度,研究不同雨量站密度和空间分布的径流响应规律对提高径流模拟精度和减小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新安江模型和HBV(Hydrologiska Fyrans Vattenbalans)模型,以湘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叶斯方法比较分析在不同雨量站密度及空间分布下径流模拟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增加雨量站密度可以降低面雨量的估计误差,使模型在不同的雨量站空间分布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通过优化雨量站空间分布,可以减小雨量站网布设导致的模型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径流模拟精度;在相同的降雨输入和参数采样方法下,新安江模型和HBV模型对降雨输入导致的不确定性响应规律具有相似性,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湘江流域新安江模型的模拟精度更高,而HBV模型的不确定性更大。  相似文献   
108.
水稻群体动态预测与栽培决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耀  陈华 《气象科学》1996,16(1):86-92
本文以作物计算机模拟技术为基础,根据天气,土壤,苗情,模拟预测水稻群体的发育群、茎蘖消长、叶面积动态、光合生产与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09.
1995年7月1日江口县出现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日最大降雨量突破了铜仁地区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的最高记录,造成我县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江口成为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特大暴雨中心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除了高低空天气影响系统有利的配置,还有单站要素的异常变化,从中找了一些预报着眼点,并提出对策,对提高夏季暴雨预报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紫苏花岗质岩石可以说是地球历史中的最古老花岗岩建造,其产出方式与形成顺序有很大的变化。然而,无论产生早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的深成体制如何,它们都表现出规律的演化趋势:每一特定的深成旋回都具有其特定的紫苏花岗岩套。活动带的早期阶段为混合岩化前(Ⅰ)实为火成成因的钠质紫苏花岗岩。它们表现为席状、岩鞍状及岩盖状侵入体,与围岩呈整合状。紫苏花岗岩-混合岩(Ⅱ)源自具各种成分的岩石,形成于伴有强烈褶皱作用的区域麻粒岩混合岩化作用。它们表现出区域性分布、具各种形态、多成因,成分及矿物组成变化。出现最多的是混合岩后的原地紫苏花岗岩(Ⅲ),由麻粒岩相条件下区域超变质作用期间各种岩石的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紫苏花岗质岩石构成不则形态的地块(可达数百平方公里)、具特殊形态的区域及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