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多幕构造演化与复杂构造变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坡折类型.以构造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结合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在文昌凹陷识别出4类6种陆相坡折带,并分析各类坡折带对砂体的控制作用.断裂坡折带分布于凹陷南部陡坡带,可进一步划分为单断式盆缘断裂坡折带、多级盆缘断裂坡折带及帚状盆缘断裂坡折带,控制着扇三角洲、滑塌扇及湖底扇砂体的分布;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及侵蚀坡折带分布于凹陷北部缓坡带,控制着下切水道充填砂体、三角洲砂体及小型湖底扇砂体的分布,缓坡坡折带上发育的小型断裂调整并改造沉积物充填方向与沉积体系的分布.坡折带控制下的砂体是非构造圈闭发育的有利部位,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滇池不同湖区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及其驱动因子,于2020年对滇池草海、大泊口、外海3个具有一定空间分隔的区域,按季度进行4次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大泊口区域的溶解氧、透明度指标显著高于外海,总氮、总磷、悬浮物、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浓度显著低于外海,草海理化因子浓度介于大泊口与外海之间。研究期间3个区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1属(枝角类12属、桡足类8属、轮虫21属),轮虫种类和密度均占较大比例。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大泊口(7771.3 ind./L)>草海(2901.1 ind./L)>外海(634.8 ind./L);年平均生物量草海(3.72 mg/L)>大泊口(2.15 mg/L)>外海(2.09 mg/L)。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与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结果表明,滇池3个区域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导致大泊口与草海、外海群落结构呈极显著差异的属种为轮虫类群的种类,导致草海与外海群落结构呈极显著差异的属种为枝角类和轮虫类群的种类。此外,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经过生态修复后水质有所改善的湖区...  相似文献   
13.
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天然气以吸附态存在。吸附气含量是页岩气资源评价和目标区优选的关键性参数,也是评价页岩是否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探讨川西坳陷新页HF-1井须五段泥页岩吸附气含量主控因素,选取了该井须五段泥页岩样品进行同一温度下的等温吸附实验,获得页岩等温吸附特征曲线及Langmuir体积和Langmuir压力值,分析压力对页岩吸附气含量的影响程度,利用Langmuir模型计算地层压力条件下的吸附气含量。利用实验数据分析了新页HF-1井须五段泥页岩吸附气含量与比表面积、孔隙度、密度、成熟度、湿度和压力各单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运用SPSS软件对吸附气含量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比表面积、湿度和压力是影响新页HF-1井须五段泥页岩吸附气含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建立了同时考虑这3个主控因素的页岩吸附气含量计算新模型。通过新模型可以计算出新页HF-1井须五段未知泥页岩的吸附气含量,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系数高,结果准确可靠,是一种评价等温条件下页岩吸附气含量的好方法,对页岩吸附气含量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强余震与引潮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汶川地震为例,统计分析2008年5月12日—2009年9月30日5级以上强余震与引潮力的关系,发现平行断层方向的线应变引潮力峰(谷)值时间与汶川地震及强余震发震时间的对应关系较好,且其对应程度与断层性质有关。综合分析认为,引潮力可能是地震的诱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杨懿  姜在兴  魏小洁  陈冬  朱克  徐杰 《地学前缘》2012,19(1):221-227
为了解辽河盆地滩海地区东二段沉积相类型,通过现代河流沉积调研以及岩心、测井、地震相综合分析,结果证明:滩海地区东二段沉积相类型主要以滨浅湖-滩坝相为主,而非地震属性图所反映的河流相沉积,地震属性解释存在误区。古沉积环境解释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理解"保存"的概念。河流在自身演化过程中迁移、改道时常发生,在漫长的地质时间内,难以保存一个完整的河道。沉积环境分析中,应当遵循从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的分析过程,而不是单纯依据地震属性直接进行沉积相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研究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叠合盆地指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或地层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叠加和复合,具有地层沉积不连续、地层构造不连续、地层应力应变作用不连续等三大标志性特征,依据构造剖面上地层年代的关联性,将叠合盆地分为五种类型,即连续沉积型叠合盆地、中晚期地层叠合盆地、早晚期地层叠合盆地、早中期地层叠合盆地、长期暴露型叠合盆地。叠合盆地普遍发育复杂油气藏,三种作用(剥蚀作用、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六种机制(渗漏、扩散、溢散、氧化、降解和裂解)形成复杂油气藏,依据成因特征分为五类,原成型油气藏,圈闭调整型油气藏,组分变异型油气藏,相态转换型油气藏,规模改造型油气藏。研究表明,复杂油气藏中天然气的地下产状特征和分布特征与地表产状特征和分布特征有很大差异。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受烃源灶、古隆起、沉积相、断裂带、构造变动和区域盖层等六大因素的控制。其中烃源灶(S)、古隆起(M)、沉积相(D)和盖层(C)等四大要素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形成和分布,并建立了多要素匹配(T-CDMS)成藏模式,用以预测有利成藏领域。油气藏形成之后,多期的构造变动对早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改造和破坏,主要受构造变动强度、构造变动时间、构造变动次数、构造变动时盖层的封油气性能等四大要素控制,并以此建立了多期构造变动破坏油气藏后剩余潜力评价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可以预测出有利勘探区带并评价出有利勘探区带中的剩余资源潜力。油气藏经过改造,表现出晚期成藏效应,并受相势耦合作用的控制最后定位,利用晚期成藏效应和相势耦合理论可以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并指出潜在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延边地区天宝山多金属矿田的流体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宝山铅锌铜钼多金属矿田由新兴铅-锌矿床、东风铅-锌-铜-钼矿床和立山铜-铅-锌矿床组成,它们分别产在侏罗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与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岩的接触带和岩体内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新兴铅-锌矿床以石英硫化物充填胶结角砾岩筒矿体为特征,具有与中温岩浆热液矿床类似的蚀变特征;东风铅-锌-铜-钼矿床以发育浸染状硫化物、石英硫化物脉和辉钼矿石英脉为特征,具有接触交代热液矿床特征;立山铜-铅-锌矿床则以磁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发育为特征,具有典型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特征。对主成矿阶段以及成矿晚阶段的脉石矿物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新兴铅-锌矿床的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对应的温度分别为270~340℃、190~260℃、130~160℃;盐度(w(NaCl))和密度分别为0.62%~9.86%和0.37~1.00g/cm3;压力为37.31~87.69MPa;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获得流体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CO2、H2O,含有少量的CH4和N2。东风铅-锌-铜-钼矿床的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对应的温度分别为280~337℃、200~260℃、101~190℃;盐度和密度分别为7.16%~23.95%和0.96~1.12g/cm3;压力为28.23~56.64MPa;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获得流体包裹体成分为H2O。立山铜-铅-锌矿床的磁铁矿-石英脉阶段、石英-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对应的温度分别为210~240℃、170~200℃、126~160℃,盐度和密度分别为2.07%~9.47%和0.89~0.92g/cm3;压力为33.88~59.72 MPa;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获得流体包裹体成分为CO2和CH4。基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等方面的讨论,建立了天宝山多金属矿田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李东升  黄腾  刘为东  陈冬 《现代测绘》2011,34(4):3-4,21
本文简要介绍了GPS RTK技术在海岛(礁)测量中的基本原理,根据海岛(礁)地形的特点,探讨并实践GPS RTK测量海岛(礁)地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同时利用高精度全站仪对GPS RTK的测量精度进行评定,证明GPS RTK精度能够满足海岛(礁)地形测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铧厂沟金矿是一个主要赋存于海底基性火山喷流细碧岩中的金矿床。文中系统研究了该矿床主矿带黄铁矿的热电性特征。主矿带成矿温度主要集中在130~330 ℃,属中-低温矿床;黄铁矿导电类型从早期到晚期由N 型向P 型转变;P型黄铁矿出现频率从浅部到深部呈减小趋势;金品位高值区与P型黄铁矿的高值区及热电系数离散度的低值区相对应;主矿带黄铁矿热电导型及热电性参数特征反映出主矿带开采区位于矿体中部偏下,向深处仍有一定规模的延伸。综合分析认为,0至2勘探线深部以及22~26勘探线深部发现新的富矿段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铧厂沟金矿是一个主要赋存于海底基性火山喷流细碧岩中的金矿床。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主矿带样品的测试数据进行了数学地质分析和原生晕分带序列计算。结果表明,Au11矿体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从上至下为:Hg-Sb-Ni-As-Bi-Cu-Au-Co-Zn-W-Mo-Mn-Pb-Ag-Cd;Au8矿体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从上至下为:Cu-Co-W-Au-Ni-Sb-Mn-As-Pb-Bi-Hg-Mo-Ag-Zn-Cd;并提出了主矿带理想原生晕分带序列:Sb-As-Cu-Hg(前缘晕)→Au-Ag-Bi-Pb-W(近矿晕)→Ni-Co-Mn-Mo-Zn-Cd(尾晕)。结合微量元素衬值空间变化规律,建立了2个矿体的原生晕叠加理想模型。Au11矿体在1 150 m中段以前缘晕和尾晕叠加为特征;在1 110 m中段,发育较强的尾晕。Au8矿体在1 150 m和1 070 m中段以前缘晕和尾晕叠加为特征;在1 110 m中段,矿体减薄,近矿晕减弱,发育很弱的前缘晕和尾晕。综合分析认为,Au11矿体到达中下部,向深部仍有一定延伸;Au8矿体已经接近尾部,深部可能存在新的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