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1篇
  2024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1 毫秒
21.
对南苏鲁青龙山榴辉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的详细观察表明,其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 绿辉石Ⅰ 蓝晶石 金红石( 柯石英),基本无含水矿物,并被第二期矿物(或组合)逐步替代,形成后成合晶或冠状体假像,即:绿辉石Ⅰ→绿辉石Ⅱ 钠长石 铁氧化物后成合晶,金红石→金红石 钛铁矿,蓝晶石→钠云母。第二期矿物又被第三期矿物(组合)替代:绿辉石Ⅱ( 钠长石 铁氧化物)→角闪石( 斜长石 铁氧化物),石榴石→韭闪石 铁氧化物。绿帘石与石英是最晚期流体沿微裂隙活动的产物。详细的矿物成分分析及成分迁移估算结果显示,早期后成合晶的形成过程产生多余的Fe、Mg、Na,但消耗部分Ca、Si。产生的Mg、Fe迁移到石榴石边部,引发石榴石内部的(Mg,Fe)/Ca交换,在石榴石颗粒中形成向边部Ca降低、Mg和Fe升高的成分环带。交代产生的Ca被后成合晶消耗,而后成合晶产生的Na被替代蓝晶石的钠云母消耗。在退变质作用晚期,更多流体进入榴辉岩,引发流体渗滤交代反应,无水的早期后成合晶被含水后成合晶(角闪石 斜长石 铁氧化物)替代,同时在石榴石边部形成角闪石 少量铁氧化物反应边。成分迁移估算显示,上述两个过程的成分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耦合性。矿物反应曲线、THERMOCALC计算确定的P-T轨迹显示,青龙山榴辉岩的退变质过程主要发生在高压条件(低地温梯度)下,明显不同于北苏鲁地区榴辉岩。这种热演化特点的差异暗示南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块体可能具有不同的回返历史。  相似文献   
22.
新疆红十井金矿床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K_Ar同位素年龄 ,氢、氧、硫、铅等同位素测试和流体包裹研究 ,结合红十井金矿床的地质、矿区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探讨了红十井金矿床含金建造与金矿关系及矿床成因。研究表明红十井金矿床为晚古生代裂谷带火山岩区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中_低温热液矿床 ,矿体赋存于中石炭统玄武 (玢 )岩及凝灰质砂岩组成的含金建造内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含金建造 ,矿化以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为主。成矿年龄为2 0 9~ 2 6 7Ma。成矿流体为岩浆水、玄武 (玢 )岩和凝灰质砂岩的变质水、建造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 ,δD为 - 114.6‰~ - 6 8.8‰ ,δ18OH2 O变化为 - 2 .47‰~ 5 .91‰。成矿温度为 115~ 381℃ ,成矿压力为 471.8× 10 5~ 6 75 .9× 10 5Pa ;流体盐度w(NaCleq)为 2 .18%~ 16 .77% ,平均 7.79% ,流体属中_低盐度、H2 O_CO2 体系。  相似文献   
23.
陈世忠 《岩矿测试》2003,22(3):228-230
报道了以NH4H2PO4为基体改进剂,采用悬浮体制样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琥珀中微量铅的方法。试验了影响测定的主要因素。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为0.038μg/g,Pb的质量浓度为0~80μg/L时,工作曲线线性关系良好。对于ω(Pb)=5.71μg/g样品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6.83%。  相似文献   
24.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接触关系的确定对该地区构造格局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变质带内的锦屏群底部含砾岩层不整合覆盖于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朐山花岗片麻岩之上,含砾岩层中的砾石虽然经历了后期的塑性变形改造,但其地质特征仍展示出地层下部层位沉积砾石特有的性质。此外,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出朐山花岗片麻岩与锦屏群变质岩的原岩分别形成于859Ma和814Ma。这些都说明锦屏群变质岩与下伏朐山花岗片麻岩原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在后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中它们一起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变形作用,折返过程中锦屏群变质岩向北西西方向逆冲,形成叠加于不整合接触面的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25.
结合地质剖面对南苏鲁高压变质带中的南岗-高公岛韧性剪切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带上部变形较弱,主要发育S—C组构及拉伸线理;剪切带中部变形较强,发育不对称褶皱、S—C组构、σ型及δ型旋转碎斑以及多米诺骨牌等;剪切带下部变形最强,糜棱质颗粒达80%-90%,并见有同斜褶皱等。EBSD组构分析结果表明,剪切带上部糜棱质石英以中温柱面组构和中低温菱面组构为特征,中、下部以低温底面组构和中低温菱面组构为主,剪切带中石英条带以中温柱面组构为主,石英组构的剪切指向以SE→NW为主,其次为NW→SE,反映本区经历了中温→中低温→低温、以逆冲韧性剪切为主并曾发生韧性滑脱的复杂变形过程。各构造层化学成分及稀土元素变化趋势不明显,可能与原岩成分有关。剪切带中黑云母、白云母的^39Ar-^40Ar同位素年龄分析表明在253.8-214.2Ma期间本区曾发生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2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CCSD-MH)2000.0-3000.0米深度范围内出露的岩心以正、副片麻岩为主,夹有薄层榴辉岩和斜长角闪岩等。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主孔20000.0-3000.0米之间的正片麻岩SiO2含量普遍偏高,为73.26%~78.17%之间,平均值76.40%;Al2O3含量为11.30%-13.66%。TiO2、Fe2O3、FeO、MnO和MgO含量则明显偏低,其中Fe2O3总量为0.39%-1.71%,FeO=0.20%-1.49%,MgO=0.01%-0.06%。CaO含量为0.19-1.41%,Na2O和K2O含量分别为3.38%-5.35%和1.31%-4.87%。正片麻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表现出较强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具有中等的负Eu异常,Eu/Eu*=0.39-0.64;洋脊玄武岩(MORB)标准化蛛网图表现出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的特点,显示明显的正Ba异常,Ba/Ba*=1.09-2.34,高场强元素Ti、Nb和Ta呈明显的负异常。第二类正片麻岩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Eu/Eu*=0.39-0.41,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有明显右倾斜的特点,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而重稀土元素明显亏损;洋脊玄武岩(MORB)标准化蛛网图与第一类正片麻岩比较相似,但却具有中等的负Ba异常,Ba/Ba*=0.57-0.67。第三类正片麻岩主要为含磁铁矿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呈“V”字型特点,具有异常强烈的负Eu异常,Eu/Eu*普遍低于0.11;洋脊玄武岩(MORB)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出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的特点,具有异常强烈的负Ba异常,Ba/Ba*=0.03-0.21。2000.0-3000.O米深度范围内的正片麻岩具有多成因的特点,部分正片麻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它们有可能形成于板内的构造环境;而另一部分的原岩则可能形成于陆缘火山弧的构造环境。主孔2000.0-31000.0米深度范围内副片麻岩SiO2含量明显低于正片麻岩,Al2O3、Fe2O3 FeO、MgO和CaO含量则明显偏高,而Na2O和K2O含量则与正片麻岩大体相当。其中SiO2含量为64.21%-74.12%;Al2O3含量为13.06%-15.38%,Fe2O3 FeO含量为1.61%-4.92%;CaO含量为1.10%~3.27%,Na2O和K2O含量分别为3.68%-5.39%和2.46%-5.85%。副片麻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洋脊玄武岩(MORB)标准化蛛网图与正片麻岩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大多数样品具负Eu异常,Eu/Eu*=0.56-0.93之间,但远不及正片麻岩的明显;洋脊玄武岩(MORB)标准化蛛网图则显示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的特点,具有异常明显的正Ba异常,且变化范围较大,Ba/Ba*=1.02-4.83之间,高场强元素如Ti、Nb和Ta呈现负异常的特点。副片麻岩的原岩可能是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一套典型的沉积岩或变沉积岩。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主孔副片麻岩锆石微区记录了十分复杂的年代学信息。继承性碎屑锆石核部的年龄(206Pb/238U的年龄)为313-659Ma,表明原岩继承性碎屑锆石来源的复杂性,以及部分碎屑锆石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发生不完全重结晶,导致年龄变新;在含柯石英锆石微区记录的超高压变质年龄(206Pb/238U的年龄)为220-236Ma,加权平均值为227±5Ma;而锆石晶体边部所记录的退变质年龄(206Pb/238U的年龄)为209-219Ma,加权平均值为214±6Ma,上述含柯石英锆石微区和锆石边部的SHRIMPU-Pb定年结果分别与主孔CCSD-MH中的正片麻岩锆石微区获得的超高压变质年龄(227±2Ma)和角闪岩相退变质年龄(209±3Ma)十分接近,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中的正、副片麻岩的原岩曾一起发生深俯冲,并经历了新三叠纪的超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27.
PP3超镁铁岩在钻孔中出露厚度达480米,包括纯橄岩、石榴橄榄岩和闪石化金云母橄榄岩等岩石类型。岩石主要组成矿物橄榄石、铬尖晶石、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等。橄榄石为镁橄榄石(Fo在88.7-93.1之间),SiO2含量在38.8wt.%-42.4wt.%;石榴子石为钙饱和的镁铝榴石(Py65.945Alm18.095Uv7.518Gr4.695And3.605Sp0.142),MgO含量在16.77wt.%-20.04wt.%,CaO含量在5.4到6.4wt.%之间,Cr2O3含量在0.3到3.3wt.%,FeO含量在2.48wt.%-11.78wt.%,TiO2含量小于0.04wt.%,代表早期矿物组合;两类斜方辉石的成分都为顽火辉石(OpxⅠ:En91.86Fs7.80Wo0.34,OpxⅡ:En91.83Fs7.91Wo0.21Ac0.06)。斜方辉石Mg#(Mg/(Mg Fe)×100)在91.7-92.5间,Cr2O3含量低于0.32wt.%,CaO含量在0.102-0.199wt.%间,Al2O3含量为0.32-1.06wt.%,均值在0.72wt.%;单斜辉石可分为早期透辉石(Wo45.98En47.89Fs2.73Ac3.39)和晚期顽透辉石(Wo27.61En68.78Fs2.27Ac1.34)两种。铬尖晶石的Cr#(Cr/(Cr Mg)×100)从51到89变化,TiO2和MnO2含量分别低于0.26wt%和0.46wt%。橄榄石、铬尖晶石和单斜辉石等矿物组合表现为3-4期次的特点。  相似文献   
28.
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钾长石的超高压相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包含多种含钾长石的显微多晶包襄体.确定其中的钾长石是否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不仅有助于限定这些长英质包裹体的成因机制,而且有助于深化理解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陆壳岩石的物理和化学行为.榴辉岩B174样品采自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心.该样品的石榴石含多种单相和多相多晶包裹体,其中包括钾长石和方解石单相包裹体、钾长石+石英和钾长石+方解石多晶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揭示了部分钾长石残留有超高压钾长石相--钾质钡铝沸石,表明(1)钾长石至少经历了从钾质钡铝沸石向钾长石的退变质相变;和(2)榴辉岩中含钾长石多晶包裹体形成于超高压变质条件下.  相似文献   
29.
在浙江庆元大面积白垩纪火山岩分布区,首次发现层位可归入毛弄组的早—中侏罗世火山岩,用LA-ICP-MS技术测得其中流纹英安岩和流纹质弱熔结凝灰岩中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6.0±1.2Ma和169.1±3.3Ma。结合闽北地区发现的中侏罗世火山岩,推断东南沿海地区在早—中侏罗世时已开始进入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构造体制。  相似文献   
30.
岗上超镁铁质岩主要由纯橄岩和石榴橄榄岩组成,主要组成矿物有橄榄石、铬尖晶石、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等。铬尖晶石的Cr#[Cr/(Cr+Mg)×100]从51到89变化,铬尖晶石矿物表现为4期次演化的特点,反映了从岩浆期向榴辉岩相、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演化特征。随着超镁铁质岩的演化,铬尖晶石中Cr#不断增大(51增大到89),而铬尖晶石Mg#[Mg×100/(Mg+Fe2+)]不断减少,氧逸度不断增加。在绿片岩相—绿片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铬尖晶石中Cr、Mg和Al减少,Fe相对增加,产生富Cr尖晶石变质作用样式。晚期剪切变形等次生变化有利于富铬铬尖晶石矿物的形成和铬尖晶石的富集。同时,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使铬尖晶石富集呈现容易开采的条带状,降低了铬尖晶石与其他硅酸盐矿物的结合强度,降低了开采强度和成本,使原本不易于开采的铬铁矿矿体变得可以开采。这些意味着铬铁矿矿体展布要结合后期变质作用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