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2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278篇
测绘学   132篇
大气科学   224篇
地球物理   218篇
地质学   776篇
海洋学   25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6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143.
本文基于包裹体类型、均-温度、盐度、压力、包裹体成分及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认为下营坊金矿床具有典型斑岩型矿床的特征,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壳幔混溶岩浆,主成矿期有少量大气降水加入。  相似文献   
144.
本文通过对库松木切克山喇嘛萨依铜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研究,总结出该类矿床的若干勘查标志,其中地层层位、含矿岩相、地球化学异常、容矿岩石、围岩蚀变、活化脉体及同生断裂等最为明显。在区域内如能确定出这些标志,尤其是标志组合的存在,则将可能取得该类矿床找矿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5.
笔者在"关于板块运动启动时间的争论"一文(陆松年等,2016)基础上,参阅公开发表的部分文章,介绍了前板块岩浆洋和停滞盖研究的新进展,并再次讨论有关板块运动启动时间的不同认识和观点。根据太阳系30个类地行星天体图像资料,硅酸盐质行星体在它的生命期由于冷却和岩石圈增厚似乎经历过多种构造样式,包括岩浆洋、多类型停滞盖以及板块构造。硅酸盐类行星由于增生、分异、撞击和放射性活动,使星体变热,发生熔融反应而形成"岩浆洋"。硅酸盐星球体早期很可能是大面积但寿命很短的岩浆洋,之后的星球可能受两种构造模型控制:停滞盖构造和板块构造。已有资料表明,停滞盖构造是类地行星的主要构造类型,而板块构造在类地行星中是十分罕见的。停滞盖构造是一个单一的、围绕天体的板块,基本由硅酸盐质岩石圈组成。停滞盖构造有三种主要变化形态——热管、滴状及柱状体、拆沉及上涌流。板块构造启动时间从>4.4Ga到0.85Ga至少有11种不同观点:认为板块构造始于冥古宙的有1种、始于始-古太古代的有3种、始于中-新太古代的有4种、始于古元古代有1种、始于新元古代的有2种。本文重点介绍了地球冥古宙-太古宙板块运动启动的地质学证据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6.
地层学和事件地质学的资料,特别是新获得的大量U-Pb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塔里木和扬子陆块的新元古代地质历史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突出表现在热-构造事件的特征、序列和年代格架、克拉通化终结时间、前南华系变质基底和南华系-震旦系沉积盖层所表现的双层结构特点、南华系-震旦系地层层序、地层对比标志层——冰成岩层位等诸多方面。根据这些相似性,笔者等提出中—新元古代扬子与塔里木陆块相连或相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7.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causes of Qingdao Cold Water Mas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is work,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ngdao Cold Water Mass were studied by using“the comparison analysis method”based on 1980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dissolved oxygen data on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The formation cause of the water mass was analyzed based on February of 1959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for this area and on some other authors’studi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ingdao Cold Water Mass has growing and vanishing processes:appears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March;has stable pattern in April;is biggest in its area in May;becomes small in its area in June;vanishes in July.It comes from the northem Shandong Coastal Water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nd high disolved oxygen.The mass is formed under the joint effects of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solar radiation.  相似文献   
148.
中国与蒙古之地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东昆仑中部缝合带清水泉一带发育石榴斜长紫苏麻粒岩、紫苏辉石黑云母石榴子石麻粒岩、石榴二辉斜长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麻粒岩,它们与混合岩化黑云母石榴子石变粒岩、黑云母辉石变粒岩、石墨大理岩、含透辉石透闪石大理岩、透辉石大理岩、黑云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等高级变质岩系以及纯橄岩、辉橄岩、橄长岩、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共同构成蛇绿混杂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为T=760~880℃,p=830~1200MPa,为高温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估算其形成深度为40~45km。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507·7±8·3)Ma。清水泉地区蛇绿岩形成于~520Ma,到~508Ma时俯冲至地下40~45km深处而发生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然后发生构造折返而剥露至地表。证实了清水泉高级变质岩和基性—超基性岩片是形成于早—中寒武世的蛇绿混杂岩,标志一个古生代早期的非常重要的板块汇聚边界,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乃至中国西部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9.
鼎湖山常绿针阔叶混交林CO2通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鼎湖山通量站是中国通量网络(ChinaFLUX)中4个森林站之一,采用开路涡度相关方法,对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进行生态系统尺度的CO2通量长期定位观测.利用2003,2004年2整年观测资料,分析该生态系统CO2通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受环境因子的制约关系.通过坐标转换、WPL订正和质量控制后,发现本通量站存在明显的夜间泄漏问题,因此采用Michaelis- Menten模型,利用白天(PAR>1.0μmol-1 Photons·m-2·s-1)湍流充分条件-F(u*>0.2 m·s-1)的通量资料,逐月拟合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利用拟合Michaelis-Menten方程得到的生态系统呼吸Reco,建立Reco与5 cm土壤温度的指数关系,借此反演夜间呼吸.主要结论包括:(i)逐月拟合的光能利用效率a平均为0.0027(±0.0011)mgCO2·μmol-1 Photons,最大光合速率Amax平均为1.102(±0.288)mgCO2·m-2·s-1,a与Amax季节性变化规律均不明显,表明林内旱季没有明显的缺水和低温胁迫存在,这与南亚热带常绿混交林叶面积指数(LAI)季节性变化较小的特点是一致的.(ii)生态系统呼吸月总量平均为95.3(±21.1)gC·mm-2month-1,约占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68%.NEE月总量平均为-43.2(±29.6)gC·m-2·month-1,大部分月份NEE为负号,表明该生态系统全年均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估算得到2003,2004年NEE总量分别为-563,-441.2gC·m-2·a-1,占GPP的32%.  相似文献   
150.
北山-走廊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盆地产铀远景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庆银  陈祖伊  刘红旭  于金水 《铀矿地质》2006,22(6):321-327,335
北山-走廊地区位于塔里木、华北、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柴达木等板(地)块的交汇处,中-新生代经历了印支、燕山、四川、华北、喜马拉雅和新构造等构造运动时期,发育了众多中、小型叠合盆地。通过对不同时期构造应力场、沉积响应和变形等特征的分析,归纳了该区中-新生代经历三次挤压隆升、两次伸展断陷的构造演化规律。在此构造背景下发育的沉积盆地可划分为6个演化阶段,充填了不同特征的沉积物。其中,断陷盆地发育时期气候潮湿、物源充足、砂体发育、岩石中含有机质等还原剂,有利于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因此,将中-下侏罗统确定为本区的主要找矿目标层,下白垩统为次要找矿目标层。目标层沉积后构造改造总体较强,晚侏罗世的构造改造北强南弱,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改造西强东弱、南冲北拗。基于上述认识,认为潮水和巴音戈壁等盆地北缘具有较好的铀成矿远景,值得进一步勘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