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66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1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富闪深成岩的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闪深成岩是一套以角闪石为标志矿物的侵入杂岩,可由角闪石岩、角闪辉长岩、角闪闪长岩、(英云)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等不同酸度系列的岩石组成。在元素地球化学方面,富闪深成岩可呈低钾拉斑质、钙碱性或钾玄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起源于经俯冲作用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或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的基性母岩浆通过分离结晶、同化-混染,或与壳源岩浆混合,形成富闪深成岩系列中不同的岩性端元。高水含量作为富闪岩浆体系的基本特征不仅塑造了杂岩体的标志性角闪石矿物学特征,也主导了岩浆的钙碱性演化趋势。富闪杂岩形成环境相对特殊,通常产于板块会聚终末期的洋脊-海沟交互场景和后碰撞阶段,并受到同时期区域构造作用控制。基于野外产出上的共生性和地球化学的相似性,富闪深成岩与高Ba-Sr花岗岩、晚太古代赞岐岩类存在密切的成因关联,对其进行类比研究,不仅有助于富闪深成岩成因解析,也可为探讨大陆地壳生长-分异机制及地球早期构造体制提供崭新视角。最后,作为显生宙克拉通早期破坏过程的重要岩浆记录,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的多期晚古生代富闪深成杂岩有望为揭开富闪深成岩成因和地球动力学奥秘提供重要的野外实验室。  相似文献   
62.
翟明国 《岩石学报》2016,32(6):1591-1595
正明年(2017年)是赵宗溥先生诞辰100周年和从事地质工作80周年。赵宗溥先生是中国地质的一代巨匠,他对大陆地质和陆内造山的研究有深刻理解,成果卓著,特别对早期陆壳的形成和演化独树一帜,形成了独到的地球观,对推动中国地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997年,叶大年、刘嘉麒和我联合署名的一篇祝贺赵先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60周年和80寿辰的文章,发表在《地  相似文献   
63.
锂铍金属是世界关键金属资源,矿床类型多样,成矿作用发生在大陆地壳。但大陆地壳中锂铍元素的迁移-循环规律及不同锂铍矿床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本文系统地总结与梳理了大陆地壳结构与物质循环特征和不同类型锂铍金属矿床间的成因联系,提出大陆地壳锂铍循环-成矿系统的概念与模型,并将大陆地壳锂铍的迁移与循环划分为四个过程:变质过程、深熔过程、花岗岩浆过程、花岗质岩浆岩风化、淋滤与蚀变的浅-表生过程。沉积岩中锂铍元素在变质过程中可富集到一些变质矿物中,一些富锂铍黏土矿物也在变质过程转变成新的富锂铍变质矿物(如绿泥石、云母与堇青石);地壳深熔过程使得锂铍元素从变质矿物中释放出来并聚集在花岗岩浆中,麻粒岩相深熔(如黑云母脱水熔融与堇青石分解熔融)可能是锂铍大规模成矿的主要熔融方式;绝大多数锂铍矿床与花岗岩浆及其岩浆岩有关,是花岗岩浆与花岗质岩浆岩在不同演化阶段与不同方式富集成矿的结果;浅-表生过程对锂铍花岗岩-伟晶岩和流纹岩与流纹质凝灰岩的物理化学改造,可形成盐湖卤水型锂矿床、黏土型锂矿床以及各种次生锂铍矿床。变质过程中锂铍的迁移与富集机制,大型-超大型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形成条件与关键控制因素等问题,是亟待研究与思考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4.
冀西北东坪金矿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坪含金石英脉和破碎带型金矿产于海西期水泉沟碱性杂岩体的南接触内带.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早阶段包裹体类型为气相包裹体,主成矿阶段为气液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在脉石英中随机分布,均一温度为 372~306℃,盐度质量百分数为3.7~1.0NaCl;气液包裹体沿脉石英的愈合微裂隙定向分布,均一温度为342~267℃,盐度质量分数为 1.9~0.8 NaCl.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水的氢同位素组成为-70.8‰~─108.4‰,氧同位素为2.44‰~4.05‰.东坪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为NaCl-CO_2-H_2O型高温低盐流体,它虽可能来源于燕山期岩浆热液,但受到了古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不混溶、水-岩反应及古大气水的混合是造成本矿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5.
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和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球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有不少热点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它涉及的不仅是早期地球的构造机制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地球的演化历史、变化过程和演化规律,以及地球的未来。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研究重点进行了简单述评,强调地球的"热状态和热演化"是构造机制演化的关键控制因素,提出大陆形成和岩石圈的演化与板块构造起源关联密切,是理解早期板块构造启动的重要研究内容。华北克拉通是代表性的古老大陆,本文对它的研究状况给出了介绍和评述。文章最后展望了"早期大陆与板块构造启动"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方向,并对相应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评论和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66.
Preciselydatingofvolcanicrocksisfundamentaltotheunderstandingofthegeologicalevolutionofabasin.However,involcanicrocks,particularlyinthecaseofintermediate-maficrocks,thezirconpopulationsarecomplicatedbecauseofthecommonoccurrenceofinheritance(orcores)and/or…  相似文献   
67.
张华锋  翟明国  彭澎 《地学前缘》2006,13(3):190-199
为了揭示华北克拉通桑干地区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变质峰期时限,对选自该区的两个高压麻粒岩样品(DST02,XYS01)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测年。锆石样品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为球形和无内部结构,Th/U比值变化为0.01~0.93。这些特征表明两样品的锆石应属于变质成因锆石。两样品的SHRIMP测年结果分别给出(1 792±12)Ma和(1 891±46)Ma。根据前人的年代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未变质强过铝花岗岩中获得的1 900~1 850 Ma的锆石U-Pb年龄(郭敬辉等,2002)结果来看,本区高压麻粒岩峰期变质时代不会晚于此。因此本文获得的1 850~1 800 Ma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应代表退变年龄。而(1 891±46)Ma的年龄限定了峰期高压变质年龄上限。  相似文献   
68.
南天山库勒湖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年龄   总被引:38,自引:24,他引:38  
南天山库勒湖蛇绿岩的形成环境和时代一直存有争议。本文通过对蛇绿岩基性熔岩的主量、微量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库勒湖蛇绿岩具N-MORB特征,推测其形成于小洋盆环境。基性辉长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的研究表明425±8Ma古亚洲洋南缘南天山一带存在一小洋盆。  相似文献   
69.
胶东半岛早白垩世地壳隆升剥蚀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地壳大规模的隆升剥蚀通常是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总结了胶东半岛中生代燕山期不同阶段的花岗岩侵位和金矿形成深度并以此估算了胶东半岛地壳隆升-剥蚀的厚度。结果表明胶东半岛在中生代旱白垩世140—110Ma期间,地壳隆升-剥蚀厚约7km,而从早白垩末期至今的110Ma以来,地壳隆升一剥蚀厚度不足4km。这表明胶东半岛早白垩世140—110Ma期间曾发生了一次重大地质事件,从而导致了胶东半岛整体快速隆升和剥蚀。该事件与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峰期时限耦合,应是岩石圈减薄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的浅部响应。隆升-剥蚀的深部过程可能与该区造山加厚地壳的拆沉有关,同时还伴有因古太平洋斜向加速俯冲所引起的地幔上涌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0.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源区性质   总被引:63,自引:19,他引:44  
华北克拉通北缘广泛分布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其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以普遍发育条纹长石为主要岩相学特征.高锶花岗岩总体上具有富钠、高钾和高铝的岩石化学特征.根据16个代表性岩体共61个样品的分析结果,本区的高锶花岗岩可被明显地划分为低硅岩石组(SiO2 = 53%~60%)和高硅岩石组(SiO2 = 65%~73%),缺乏SiO2 = 60%~65% 的岩石,因而具有"双峰"分布特点.绝大多数高硅岩石属于高钾钙碱系列,而低硅岩石既有属于高钾钙碱和普通钙碱系列的,也有属于岛弧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其微量元素以高锶、亏损重稀土及不发育明显富铕异常为重要特征,并以此明显区别于非高锶花岗岩.根据高锶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将它们与近年来许多天然岩石在不同温压条件下脱水熔融实验所获熔体进行了广泛对比,认为该区高锶花岗岩类的低硅岩石的源岩应为玄武质角闪岩类,而高硅岩石的源岩则为变中酸性火成岩类.源区部分熔融应该是在高温(T > 850~900 ℃)和高压(P ≥ 1.5 GPa)条件下进行的.熔体从源区抽取后的岩浆过程中没有经历明显的长石矿物的分离结晶,因而高锶花岗岩类可能代表起源于加厚地壳底部或壳幔过渡带的较为原始的岩浆.与高锶花岗岩浆相对应的源区残留固相应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石英,属于麻粒岩相或榴辉岩相矿物组合.这些残留固相或滞留源区可能成为新的下地壳底部岩石,或因密度倒转而拆沉进入上地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