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6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2008年初江南冻雨过程的湿大气锋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发生在我国江南的冻雨过程和前期降雨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到下列结论:这次江南冬季持续的冻雨天气是准静止锋活动的结果,用相当温度梯度表示的湿大气锋生可以有效地描述准静止锋的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湿大气锋对应的降水性质与锋面垂直结构有关,锋区上相当温度的逆温结构是形成冻雨的天气学原因.研究进一步揭示,相当温度梯度可提前5~10d预示降水天气过程的开始,也能提前预示过程的结束,而二者的这种关系反映了大气中能量积累和释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72.
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欧洲中心(ECMWF)44年冉分析(ERA40)日总可降水量(TPW)资料,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NPWI)定义了夏季风北边缘,并进一步研究了亚洲夏季风北边缘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用标准化町降水量指数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在哑洲可以确定出印度夏季风系统和东亚夏季风系统;就夏季风北边缘的平均位置而言,其在100°E以西沿青藏高原南侧呈东一西走向,年际变化极小;在100°E以东呈东北-西南走向,从青藏高原东侧北上经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北部、东北地区西部延伸到东北亚地区,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1999-2007年美国NCEP FNL逐日全球大气分层分析资料和同期美国NASA热带测雨卫星(TRMM)降水产品资料进行气象要素分解,取其海陆差异影响的要素场,对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季风槽进行了逐候辨识,分析了亚澳季风区850 hPa各槽线的季节演变与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亚洲夏季风最强盛的时候青藏高原周边地区一共有五个季风槽,澳大利亚夏季风最强盛的时候在其周边地区存在三个季风槽,这些季风槽都有对应的降水出现并受当地半岛尺度地形的影响.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槽以及对应的降水持续时间约为半年(24-60候),东亚和澳大利亚季风期要短一些(28-48候和1-17候).东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地区都存在季风爆发之前的前汛期降水或过渡时期降水.  相似文献   
74.
中国冬半年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前期信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宗婕  钱维宏 《大气科学》2012,36(6):1269-1279
大气变量物理分解的方法应用于寻找中国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前期信号。1960~2008年的冬半年期间, 总数115次强的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对流层低层出现了天气尺度温度的负值扰动, 而在对流层中高层至平流层出现了天气尺度位势高度的负值扰动。其中, 112次事件分别在850 hPa和300 hPa上出现了温度扰动负值中心和位势高度扰动负值中心。追踪850 hPa层的温度扰动能够提前5~9天预示中国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出现。  相似文献   
75.
采用北京地区13站1960—2008年和20站1978—2008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其变化的时空特征。1960—2008年北京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1960—1969年、1969—1983年和1985—1998年北京地区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分别为-1.27℃/10a、0.79℃/10a和1.17℃/10a,即经历了快速下降、上升和快速上升3个时段。而1998—2008年出现了长期增暖中的一个减缓期,13站和20站资料揭示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分别为0.02℃/10a和-0.05℃/10a。1998—2008年,城区总体仍然呈增暖趋势,北城的增暖速率是南城的两倍。远郊山区或靠近水体和公园的城镇站呈降温趋势。  相似文献   
76.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re two main variables in climate changes.Spatial-temporal resolu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and recent studies on climate variability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Recent 100-year datasets are used to reveal quasi-20-year and quasi-70-year oscillations in eastern China,as well as precipitation pattern shift in China.An oscillation with the timescale of 70-80 years is introduced in eastern China.derived from 500-year and 1000-year proxy and observation records.Finally,it is noted that mor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depend upon developing or reconstructing long term series,studying in regularity and mechanism,as well as upon prediction and service etc.  相似文献   
77.
钱维宏  于甜甜 《气象》2013,39(6):665-674
观测的高空大气位势高度和温度可以应用物理分解的思路估算出纬圈平均的对称气候态、非对称气候态、纬圈平均的瞬变对称扰动和非对称扰动等四个分量。本文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解出的非对称高度扰动和温度扰动可以作为发生在华北的2005年6月区域热浪和12月区域低温事件的早期信号。结果得到:地面区域极端气温事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扰动在地面的表现。这次热浪最强日对流层上部(250 hPa)正的高度扰动和对流层低层(850 hPa)正的温度扰动是在7d前从欧洲传播而来的,而这次低温最强日对流层上部(300 hPa)负的高度扰动和对流层低层(850 hPa)负的温度扰动也是在13 d前从欧洲传播而来的。物理分解后的瞬变扰动天气图是地面热浪和低温事件预报的一种可用工具。  相似文献   
78.
“龙舟水”期间的极端降水,常以近似平行的多条雨带出现,过量的降水会造成流域的或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分解大气中的基本变量为瞬变气候与瞬时扰动两个部分,用后者揭示龙舟水期间强降水的区域分布特征。2020年6月5—9日出现在广东省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多条近似平行的雨带和闪电高密度带只是华南和江南区域降水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这片区域雨带活动的是南北两侧缓慢东移的扰动反气旋环流系统。在黄海扰动反气旋环流的南边缘和南海扰动反气旋环流的北边缘各形成了一条扰动风切变线与湿涡度扰动线对应,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扰动低压气流区和其中的多个湿涡度扰动条带,决定了其中条状雨带的走向。分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模式产品可以提前1~5天获得指示两个扰动反气旋环流系统和扰动低压气流区中湿涡度扰动分布的信息。   相似文献   
79.
一、里下河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苏北里下河地区位于苏北的中部,主体部分为兴化县和建湖县。里下河地区地形的主要特色是地势低洼,称之为江苏的“锅底”。如图1所示,在兴化、建湖和宝应三县城的中间为射阳湖,其面积与洪泽湖相当,东西跨度约有50公里,南北长度有60公里。但它不是一个完全水体的湖,而是一个沼泽地,在这一沼泽地里小的湖荡河叉交错,过去多为芦苇覆盖,近些年来已部分地改造为粮田。  相似文献   
80.
亚洲夏季风爆发的深对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钱维宏  朱亚芬 《气象学报》2001,59(5):578-590
文中应用NOAA卫星反演的1980~1995年候平均对流层上部水汽亮温(BT)资料、向外长波辐 射(OLR)资料和美国NMC全球分析850 hPa风资料与美国CMAP降水资料作了对比分析,发现B T能够较好地反映中低纬度地区的深对流降水,偏南风场辐合区与深对流降水有比较一致的 关系,而OLR不能反映热带外地区的对流降水。BT资料所具有的这一特征可以应用于亚洲夏 季风爆发过程的深对流特征分析。BT描述深对流的临界值是244 K。亚洲季风区是全球深对 流季节变化范围和强度最大的地区。赤道外地区的夏季风爆发可以定义为来自热带地区深对 流的季节扩张。中南半岛上的夏季风对流发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华南前汛期深对流是 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第28候,南海夏季风的突然爆发在降水、风场和卫星反演 的深对流特征上都有明确的反映。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印度夏季风对流由南向北逐渐爆发, 青藏高原东侧和中国东部沿海的夏季风对流向北推进早于中国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