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5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1.
南海岩石圈破裂方式与扩张过程的三维物理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南海的形成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了揭示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 分析对比了3组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断裂样式和裂谷带的走向与岩石圈的初始热流变结构密切相关.对比模拟结果与陆缘的断层样式, 推测在张裂初期, 陆坡区比陆架区具有相对热减薄的岩石圈, 从而导致不同构造位置上发育不同的裂陷特征.受下地壳和软流圈韧性流动的影响, 断层越是靠近扩张区, 倾角变得越平缓.实验揭示, 破裂首先以点状出现, 这些点不断扩大并互相连接形成连续的扩张区.共轭边缘常具有对称的形状, 向海盆方向对凹或者对凸.当离散边界附近有刚性块体时, 扩张区域的边界会明显受到地块边缘形态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 推测破裂过程可能以较粘性的方式进行.西北次海盆的发育可能是沿着中-西沙地块北缘深裂陷槽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莺歌海盆地泥-流体底辟构造成因机制与天然气运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莺歌海盆地的泥 -流体底辟构造发育演化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和超压体系形成演化的结果。与盆地构造类型密切相关的不均衡压实和热作用引起盆地超压体系的发育 ,而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则导致盆地中中新世以泥底辟作用为主 ,晚中新世—第四纪以流体底辟作用为主 ,其中 ,早期泥底辟阶段形成的构造形态对晚期流体底辟作用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在莺歌海组浅层底辟圈闭中 ,圈闭形成期与中新统气源岩生烃过程的匹配是造成含不同天然气组分的流体发生幕式充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与强烈沉降机制的分析和模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孙珍  钟志洪  周蒂 《地球科学》2007,32(3):347-356
莺歌海盆地新生代发生了快速沉降, 盆内充填了最厚达17 km的沉积, 根据模拟实验, 印支地块或之上刚性地块的存在对莺歌海盆地的强烈沉降具有重要的贡献, 可能是造成莺歌海盆地裂陷期强烈沉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 莺歌海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主要阶段: 早期(42 Ma以前) 主要受到南海北部陆缘(主要是北部湾盆地) 裂解造成的右旋转换伸展作用的影响, 但影响范围较小, 主要为莺歌海盆地西北部和东部边界.42~21 Ma期间, 主要受控于印支地块左行走滑和顺时针旋转作用的影响, 莺歌海盆地在此期间发育了主体裂陷体系, 东侧受到右旋转换伸展应力场的叠加影响而导致沉降加强; 21~10.4 Ma期间, 受印支地块逐渐减弱直至停止的左行走滑作用的影响, 盆地西北部在21~15.5 Ma期间发生局部反转褶皱, 但盆地整体进入以热沉降为主的时期; 10.4 Ma以后, 盆地受华南地块沿红河断裂右旋走滑作用和5 Ma以后新一期热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沉积岩对楚雄盆地砂岩铜矿成矿的控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产于白垩系地层层位中,矿床与盆地内的下部含煤建造,中部的红色含铜碎屑岩建造和上部白色膏盐建造关系密切,含矿岩系具有向上变细的剖面结构,矿化常形成于不整合界面以上的一定范围内,含矿岩石以细砂岩为主,铜矿化与胶结物总量和钙质,硅质磁结物有关,并形成了浅色岩层过渡的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沉积成岩作用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藏路曲蛇绿岩地幔橄榄岩的贵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是冈瓦纳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的几条主要缝合带之一。路曲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中部,分析了路曲蛇绿岩中橄榄岩的铂族元素(PGE)和Au的含量,其CE 量是原始地幔的1.7-3.3倍,相对于Ir而言,岩石的Pd,Pt含量较高,变化也较大,P/Ir,Pd/Pt比值明显高于球粒陨石的比值。PGE对原始地幔标准化模式呈正斜率型,地幔橄榄岩中CaO和Al2O3分别为0.30%-1.20%和0.04%-0.42%。说明路曲橄榄岩形成于亏损型地幔,Al2O3与Pt,Pd具有比Ir组PGE(IPGE,包括Os,Ir和Ru)更好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地幔岩中Al2O3的亏损使PGE之间发生了分异作用,但这种分异作用并不显著,地幔橄榄岩的稀土元素含量为原始地幔的约1/8,稀土元素的(La/Yb)N值为0.71-4.42,平均1.51,(La/Sm)s值为0.123-19.2,平均6.55;(Gd/Yb)s为0.023-2.64,平均0.28,推测在本区地幔岩受到过交代作用的影响,这种交 有较高的REE,PGE含量和高的Pd组PGE(PPGE,包括Pt和Pd)含量,结果可以形成路曲特征PGE含量的地幔岩。  相似文献   
16.
南海莺歌海盆地形成机制的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莺歌海盆地位于印支板块和华南板块的拼接带,红河断裂带的海上延伸带上,构造演化十分复杂,由于盆地沉积厚度巨大,泥流体底辟发充,肝震勘探难以直接揭示盆地内部深层的构造面貌,因而对盆地形成与构造演化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分歧,利用常用的三维比例沙箱模型,对盆地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物理模拟,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可分3个阶段,自50MaB.P,或更早开始,在沿红洒断裂带带伸分量的左旋错动和印支地块的顺时针旋转的联合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莺歌海盆地的断陷格架,大约21MaB.P.之后在纯左旋错动阶段叠加了压扭应力场,形成了盆地西北部的反转构造,约5MaB.P.之后发生右旋错动,带来了盆地内新一轮的快速沉积,根据盆地内最老和最新的沉积中心之间的距离,推测沿红河断裂带的左行位错约200km.  相似文献   
17.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沉积充填演化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琼东南盆地是发育于南海西北部的新生代张性断陷盆地。始新统和早渐新统崖城组属过充填型或平衡充填类型,在盆地各个断陷内均具有砂岩-泥岩-砂岩三重沉积充填结构;晚渐新统陵水组在北部坳陷带属过充填及平衡充填类型,发育砂岩-泥岩-砂岩三重沉积充填结构,而在中央坳陷带则属由砂岩-泥岩二重沉积充填结构组成的欠充填型。古近纪盆地的沉积充填结构演化反映了始新世-早渐新世断陷阶段与晚渐新世断拗阶段的盆地演化历史,其中,晚渐新世盆地断拗阶段的发育是南海海底单期扩张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莺-琼盆地基底控制断裂样式的模拟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即莺一琼盆地)是南海西北部2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莺歌海盆地走向NW,发育在红河断裂带上;琼东南盆地走向NE,与莺歌海盆地近直角相交。根据物理模拟实验,认为莺歌海盆地的演化受到了NW与近S-N向基底断裂的控制,在印支地块顺时针挤出应力场下发育和演化;而琼东南盆地则受到NE向基底断裂的控制,在SSE向伸展应力场控制下发育,NW与NE向构造带相互影响,造成了琼东南盆地北侧边界断裂走向近E—W,向南呈台阶式下掉,南侧边界断裂走向NE,莺琼过渡区隆凹格局复杂。由于莺歌海盆地NW向构造活动早于琼东南盆地NE向裂陷作用,从而导致NW向构造控制地位的形成,NW向断裂和构造表现为对NE向断裂和构造的阻截。  相似文献   
19.
西藏吉定蛇绿岩铂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对地幔过程的制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吉定蛇绿岩地幔橄榄岩PGE总量略高于原始地幔,但其玄武岩比大洋中脊玄 武岩中的PGE含量高,且Pd/Ir比值明显偏低.堆晶岩、岩墙群和玄武岩具明显 Pt负异 常和 Rh正异常,形成特殊的“N”型 PGE模式,地幔橄榄岩与壳层岩石具有相似的分布 模式.提出吉定蛇绿岩PGE分布与本区地幔较高程度部分熔融有关,岩浆结晶分异作 用使PGE分异,导致堆晶岩中PGE含量向上变低.吉定蛇绿岩中Au高是由于后期交 代蚀变的结果; Pt-Pd分异说明两者分别受合金相和硫化物相控制;Rh正异常可能与熔 体中较高的fo_2有关.  相似文献   
20.
红河断裂带的新生代变形机制及莺歌海盆地的实验证据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红河断裂带是印藏碰撞过程中,印支地块被顺时针旋转挤出的走滑变形带。莺歌海盆地发育于红河断裂带海上延伸带上。根据莺歌海盆地和相邻的NE向琼东南盆地在晚中新世前(5.5Ma B.P.)独立的构造发育和差异的沉降特点,认为红河断裂不可能穿越莺琼盆地界限向北东延伸,而越东断裂和中建南断裂很可能是红河断裂的延续。莺歌海盆地成盆机制的物理模拟结合红河断裂带陆上的变形特征、年代学证据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参考莺歌海盆地模拟过程中不同应力场下沉降中心的长轴方向,我们推断红河断裂带新生代的演化大致分4个阶段:(1)50-38Ma B.P.期间的缓慢平移运动;(2)38—25MaB.P.期间的快速左行走滑运动;(3)25—5Ma B.P.期间的左行走滑逐渐停止阶段;(4)5Ma B.P.后的右行走滑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