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9篇
地质学   54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郝雪峰 《地质与勘探》2023,59(4):734-746
铼(Re)是一种在地壳中的丰度极低的分散元素,却是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材料。由于其丰度很低,其超常富集成矿作用机理及过程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四川盆地西南部乐山地区的犍为-沐川-马边一带,在侏罗系地层中分布有砂岩型铼钼矿床(点)。本文以该区犍为县古匡岩矿床(点)为研究对象,对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中的含矿地层、矿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与铼钼富集密切相关的沥青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和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含矿砂岩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沉积环境下的产物,而非相对低能、还原的分流间湾沉积环境,并不是表生条件下氧化-还原作用富集成矿。矿床中的沥青是由来自下伏三叠系须家河组古油藏发生热裂解形成的,铼钼元素超常富集成矿与古油藏有机质具有密切的空间和成因关系。该类型矿床为铼等稀散元素超常富集成矿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对象。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东营中央洼陷带缓坡远岸浊积扇体系序列及其含油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东营中央洼陷带沙三段浊积砂体的物源和成因类型分析认为该区在沙三段沉积时期形成了南部物源和东部物源共同起作用的沉积格局。其中,南部的物源影响了整个中央洼陷带,沙三段共形成5套规模较大的缓坡远岸浊积扇序列;而东部的物源只影响东营三角洲前缘的局部地区,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小的滑塌浊积扇。同时指出梁家楼地区沙三段上亚段底部发育的缓坡远岸浊积扇属于较罕见的大型低位扇体系,并认为东营中央洼陷带沙三段下亚段也具有该类成因扇体的发育条件,其勘探潜力优于沙三段中、上亚段,发现大型的、以缓坡远岸浊积扇为储层的岩性油藏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川西龙泉山白垩系泥质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泉山作为四川前陆盆地的前陆隆起带,记录了龙门山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川西平原东侧龙泉 山白垩系泥质岩样品的进行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根据泥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物源区的性质、构 造背景及风化等特征,为探讨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盆山耦合过程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资料。研究区泥质岩的K2O/Al2O3, Al2O3/TiO2,Cr/Zr 和Th/Sc 的比值均表明其物源区以长英质岩石为主;REE 配分模式中,(La/Yb)N 的均值为8.99,δEu的均 值为0.70,表现出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并呈中等负Eu异常的特征;La-Th-Sc 和Th-Sc-Zr/10 三角图表明物源区经历了 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指示化学风化程度的CIA指数及成分成熟度的ICV指数的 平均值分别为71 和1.43,表明物源区经历了中等的风化作用,揭示了白垩纪时期物源区及四川盆地均属炎热的半干旱- 干 旱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7.
四川甲基卡矿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锂辉石资源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发现的新三号脉(X03)的氧化锂资源量达88.55万吨,是亚洲第一大锂辉石单脉。文章在多年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新三号脉(X03)的重力、磁法、电法综合物探特征,发现新三号脉(X03)具有以下综合地球物理特征:①重力成果显示其位于布格重力梯度带、剩余重力低异常区域;②磁法成果显示其位于地磁化极梯度带、磁源重力低异常区域;③电法方面,大功率激电中梯成果显示其位于视电阻率南北向高异常分布区域;测深成果显示其位于浅部视电阻率高异常中,深部分布有规模和强度更大的视电阻率高异常。这些地球物理特征与脉体的规模、埋藏深度、延伸长度等地质特征相一致。同时,野外地质特征发现已知含矿脉体主要呈南北向分布,因此,可将南北向分布的视电阻率高异常区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成都平原区成都粘土的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成都平原区内5个代表性的第四系剖面上的成都粘土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成都粘土以粉砂颗粒(5~50μm)为主,平均粒径约为7.1—7.3φ(7.4—6.6μm),缺少粗尾,〉63μm颗粒的含量很少,以细颗粒物质为主,呈双峰分布。其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特征与北方黄土及甘孜黄土非常相似,而与河流相沉积物有很大差异,表明成都粘土属于风成堆积。根据光释光测年(OSL)结果,成都平原区的成都粘土是晚更新世中期至晚期末次冰期堆积物,其物质主体是远源的。  相似文献   
19.
川西平原中更新世网纹红土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平原中更新世网纹红土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网纹红土的主量元素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Fe2O3 和
Al2O3 为主,三者含量之和平均值为90.92%;K2O,Na2O,CaO 和MgO 等易溶组分含量低,除K2O 含量略高于1% 外,其余氧化物均不足1%。相对于上陆壳(UCC)平均组成,主量元素富集TiO2,TFe2O3,贫Na2O,MgO,P2O5,K2O,MnO。样品中的Fe2O3,Al2O3,R2O3(Fe2O3+Al2O3)与SiO2 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该地区网纹红土符合亚热带地区脱硅富铝或脱硅富铝铁的成土过程,总体形成于湿热环境。通过化学蚀变指数(CIA)、风化淋溶系数(BA)和A-CN-K 图解等对比分析,该区中更新世网纹红土的化学风化强度与九江红土、宣城红土相近,认为该区网纹红土在湿热环境下遭受了强烈的化学风
化作用,同时也表明中更新世川西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相似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20.
四川西部松潘—甘孜地区广泛分布一套三叠系黑色砂板岩层系,由于其岩性单调、古生物化石贫乏,给该区地层划分、对比带来极大困难。因此,从锶同位素地层学基本原理出发,对甘孜北部西康群新都桥组中薄层状灰岩样品进行了锶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表明,6件样品的N(87Sr)/N(86Sr)分别为0.708688、0.708659、0.708907、0.708223、0.708341、0.708266,平均为0.708514。表明该地层的碳酸盐岩样品可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成岩蚀变,多数样品的锶同位素组成偏离同时代的全球海水锶同位素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