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9篇
  201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陆地卫星(即地球资源卫星),它的发射和应用为人类宏观地研究自然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卫星影象具有视野广阔、地表信息丰富、成图迅速等优点,现在卫星影象已广泛地用于地质、测量、气象、农业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国家地震局自1978年开始,组织有关单位编制1/400万中国卫星影象地震构造图。我们在参加编图工作中就有关线性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问题,谈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2.
当前构造地质研究的某些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块构造引发了地球科学革命,成为当前最盛行的地学理论。但是随着板块学说登陆,发现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有很大差异。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种新观点、新假说,如近年提出的大陆构造、全球构造、地幔主构造等等。地质构造研究潮流移向多元化。中国拥有构造复杂多样的造山带和多种样式的大陆盆地等构造。实践证明,这些构造很难用一种模式、一种机制予以阐明。地质工作者要立足于我国独特的地质构造,努力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23.
青藏高原西北缘地球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剑东 《地震地质》1996,18(2):119-127
从新构造单元划分、活动断层、活动褶皱、地壳升降运动、地震活动及新生代火山活动等方面论述了该地区的新构造及现代构造运动特征,最后讨论了该区和青藏高原形成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认为青藏高原在其形成过程中既有印度板块的向北俯冲和碰撞作用,又有塔里木块体的向南楔入,既有高原物质向外扩展作用,又有周边拗陷向高原内部渗透作用,所以青藏高原的岩石圈是处于一个四面受压,上出下入的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24.
阿尔金山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郑剑东 《现代地质》1991,5(4):347-354
阿尔金山地处西北边陲,地质研究程度很低,因此对其大地构造属性有不同的看法.该区出露主要为前寒武系,古生界只在局部地区出露,中、新生界则分布于山间坳陷和山前坳陷中。根据区域地层分布和构造分析,阿尔金山既不是加里东褶皱带,也不是华力西褶皱带,而是一个前寒武纪的地块。西北地台由塔里木坳陷、柴达木坳陷、阿尔金断隆和阿拉善台隆4部分组成。阿尔金断隆长期处于隆起状态。阿尔金断裂带纵贯其中,在其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动力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是当今世界上最高、最大和最年轻的高原。它独特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演化、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环境变迁,对我国乃至亚洲大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打开全球地球动力学的一把金钥匙,近年来在国际上持续地掀起了研究青藏高原热,青藏高原是我国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领域,本文简要地介绍青藏高原研究进展及主要成就,并对其地球动力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6.
郑剑东 《地震地质》1992,14(1):30-31
青藏高原及其边缘活动带的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为国内外地学界所关注,近年来我国和一些外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今择其要者简述如下,以飨读者。 1 青藏高原仍在抬升 张青松等从大地水准测量资料得知,高原上的青藏、新藏、川藏等12条公路线上的国家一等水准路线8011km,1959—1961年及1979—1981年两期施测,在102个水准基点中有87个测点反映为规律性地上升,南部明显大于北部,拉萨—邦达段达10mm/a,昆仑山北坡及喀喇昆仑山为6—9mm/a,狮泉河—达则错—带为2—3mm/a  相似文献   
27.
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IUGS)主办的全球地球科学杂志Episodes,从1997年(第20卷)开始由中国出版发行。第20卷第1期已经出版,刊载了现任国际地科联主席R.Brett、前任主席W.S.Fyfe的文章,介绍了Episodes发展的历史和地球科学系统21世纪发展方向。本期主要涉及地层学研究,有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主席金玉干等人关于二叠纪年代地层学划分、国际林罗纪地层分会主席Giulio Paria等人关于葡萄牙侏罗纪Aalrnian/Baocian界线的确定、前国际新第三纪地层分会主席F.F.Steininger关于意大利Lemme—Carrosio第三纪标准剖面、W.D.Huff等人关于阿根廷Precordillera中奥陶统生物地层学与K-膨润土的锆石铀铅法年代学对应等论文。本期还报导了许多国际地学会议、国际合作项目(IGCP)执行情况的报告,  相似文献   
28.
中国开合构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介了中国开合构造研究的现状及动向。开合构造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大地构造理论,它强调开裂运动和聚合运动是统一地球动力体系中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开合构造是从开与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中来研究区域地质特征和大地构造演化的。开合构造具旋回性、互补性、层次性、级别性和不均一性等特征。确定开合标志是研究开合构造的基础,建立开合类型是研究开合构造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9.
郑剑东 《地质论评》1990,36(1):87-89
在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密森学会和地质调查局奉献了一张展示性的图件,题名这个能动的星球(This Dynamic Planet),副标题是全球火山、地震和板块构造图。该图实际上是一张新全球构造图,即用板块构造的观点来反映地球的构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