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应用雷达拼图数据估测降水试验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2008年6月5~7日广东省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广州、梅州、韶关、阳江、深圳及汕头6部雷达)的雷达原始体扫资料及自动雨量站资料,对广东省3 km高度上的雷达网系统观测值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广州雷达的观测值比周围雷达偏高1~3 dBz,梅州雷达比其周围雷达的观测值偏低1~2 dBz。用Z-R关系和最优插值校准法分别进行6 min和1 h估测降水,并用面雨量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对该次降水估测试验做了简单评估。结果显示:6 min定量估测降水,两种方法都会低估,面雨量越大,估测效果越好;对于1 h定量估测降水,各种估测方法都有偏高或偏低情况,但普遍偏高,其中用先累加再用最优插值校准法校准的雷达-雨量计联合估测方法效果最好;短时降水估测可以很好地反映降水过程变化,而长时间降水估测可以较准确估测降水大小。  相似文献   
82.
83.
虚拟现实技术以其具有的沉浸感、交互性、实时性、构想性等特点而越来越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之后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地球科学部分领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文献。与传统方法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能提供更丰富的可视化和交互环境,使科学家能够操纵多达GB甚至TB级数据,以一种身临其境方式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实时操作,而无需科研人员到达现场。通过虚拟现实系统,能将尽可能多学科的数据放到同一个环境下,增强科研人员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得出错误结论。同时能重塑不可再生资源,避免了在科学研究的同时对其造成的破坏,有助于科学知识在公众中的传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拥有大量高精度LiDAR地形数据的活动构造等领域亟待引入该项技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地球科学研究,并推动该学科在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4.
Four experiments have been done on the influence of times of infusion, temperature, time and ratio of tea to water on the dissolving characteristics of fluoride and aluminum in brick tea.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behaviors of F and Al which found their way into tea liquor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 the dissolution of F and Al is not synchronous and after the elements find their way into tea liquor respectively, they will be reset to form complexes of F and Al.  相似文献   
85.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4):557-557,578
由“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动力学”编写组著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动力学”一书,200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10页,后附彩色图版10幅,另袋附“大别山造山带地质图(1∶500000)”和“大别山造山带构造纲要图(1∶500000)”,由6个部分组成。“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质构造”一章由徐树桐、索书田、钟增球、刘贻灿和陈冠宝撰写,介绍该带的构造—岩石单位、几何结构、运动学特征和变形构造。“大别山—苏鲁地区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一章由从柏林、王清晨、叶凯和刘景波撰写,探讨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深度、折返的P T轨迹…  相似文献   
86.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4,39(4):516-516,531
由汤加富、周存亭、侯明金、高天山、钱存超和荆延仁著的“大别山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地幔差速环流与陆内多期造山”2003年12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在最近完成的40余幅1:5万地质图填图资料和有关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共8章,266页,40万字。  相似文献   
87.
88.
二维电法有限元正演计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二维电法有限元正演计算中节省内存及减少运算量的几项措施,即刚度矩阵存储、强加边界条件处理及有限元方程组解法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算法。算例表明,此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9.
除个别大地震外,余震的分布区通常近似为椭圆形.目前,尚无人对余震分布形状进行理论研究.一般认为,余震是主震断裂残余滑动、能量重新分配导致岩石破裂的结果.所谓在某地发生余震,从力学角度表明该处增加一个力,使能量高度集中、断层滑动.岩石的这种受力状态可以用解析法求出.本文假定破裂端部能量积聚最大,并受剪切应力作用而破裂.研究表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90.
张云琳  安海静 《地震学报》1994,16(4):488-494
我们在青藏高原北缘建成了当前国内外第一个初具规模的MT监测剖面。根据1988─1992年间所获得的8次5-7级地震前后的MT资料, 在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一种新参数──平均电阻率。结果表明, 在相当于大陆多震层深度(10-20km以上)范围内, 在伴随强震的大震活动期间, 参数在时空双坐标上不仅显示出下降─上升─恢复稳定至高值的主体变化特征, 而且显示出研究区大范围的同步─同相特征和局部区域之间的超前─滞后、相对变化幅度随强震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特征。上述这两种特征可能分别对应着构造孕育型大震的地区性场兆和构造运动型强震的区域性场兆。本文对资料进行了误差分析, 并对介质导电性的变化原因进行了讨论。参数和视电阻率、扭曲度和主轴方位角─起组成了MT剖面监测的优显参数系统, 将为强破坏性地震的震源物理过程和中短期预报提供综合的定量化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