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86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白烟型”热液喷流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和地质历史中的海底、湖底的“黑烟囱型”热液活动及相关成岩、成矿和古生物活动已成为当今多学科的研究热点,而与“白烟型”热液喷流岩相关的研究相对薄弱.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结合实际的研究工作,回顾了热液喷流岩的研究历史及现状,重点介绍了作为标志性低温型热液矿物白云岩成因方面的进展,认为新疆三塘湖地区的二叠系芦草沟组“白烟型”热液喷流沉积的白云岩是“原生白云岩”的典型样本.现有资料表明已经报道的“白烟型”热液喷流岩发育层位(酒西盆地下沟组与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是所在地区的重要生烃层系,据此讨论了如下值得关注的问题:①热液活动及其伴生的嗜热细菌生物及食物链的特殊环境,使有机质得以富集,为油气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幔源物质的加入很可能带来了幔源烃类;③热液活动可使沉积盆地地温总体升高,加速烃源岩的快速成熟.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22.
提出岩性油气藏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合理性验证方法。研究中针对华池油田长3岩性油藏的特点,采取控制流体渗流的主要参数,对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同时采用数学方法、微观渗流实验方法、宏观生产动态分析方法对流动单元划分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流动单元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A类、B类和C类。不同流动单元所处相带位置不同,物性也不同。
2)判别分析的方法、渗流实验方法和生产动态分析法是验证流动单元划分合理性的有效手段。研究区流动单元的正判率达95%以上;相同流动单元具有相似的微观渗流特征及生产动态特征,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渗流特征及生产动态特征明显不同。
3)C类流动单元及注采井间不同流动单元对接区域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应注意挖潜,提高油层采收率。  相似文献   
23.
应用粒度成因单元划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在Goodwin和Anderson于1985提出的PAC假说基础上,针对目前基准面旋回级别划分较为混乱的状况,将基准面旋回赋予了自旋回和异旋回的涵义,探索性地提出了粒度成因单元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柴窝堡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研究中,建立了该区中二叠统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了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粒度成因单元以及5段。  相似文献   
24.
冯乔  杨晚  柳益群 《沉积学报》2008,26(5):725-729
古土壤是在地质时期经成壤作用改造原岩而形成土壤。野外实地详细考察和室内研究表明,博格达南缘二叠系中发育4类古土壤,即有机土壤,发育于土壤剖面的近顶部,属于潮湿古环境的产物;泥质土壤,主要发育于淋滤带和淋滤带底部泥质沉淀带,形成于长期淋滤和比较潮湿的古环境;铁质土壤以富含铁质结核为特征,是长期淋滤和潮湿古环境的标志;钙质土壤以富含钙质结核为特征,是干旱—半干旱古环境的标志。通过古土壤的研究能够精细地划分层序旋回和恢复沉积古环境。  相似文献   
25.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中蕴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这套白云岩的成因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盆地东部茅口组白云岩储集层多发育在茅三段中下部,纵向上厚度介于3.0~46.8 m之间,平面上沿北西—南东向基底断裂呈带状展布。野外和钻井岩心观察发现,白云岩内发育交织状张性裂缝,将岩石切割呈角砾状,裂缝多被粗晶方解石、白云石充填或半充填。根据围岩和裂缝中白云石晶体形貌和产出状态,在显微镜下识别出4类不同组构的白云石: 第1类为灰泥基质中“星散状”自形粉晶—细晶白云石; 第2类为半自形面状组构细晶白云石,呈他形—半自形镶嵌状; 第3类为具“雾心亮边”的自形晶面状组构细晶—粗晶白云石,具糖粒状结构,晶间孔隙发育; 第4类为脉体充填的粗晶鞍状双晶白云石。背散射照片显示前3类白云石的“雾心”部分晶面混浊、表面分布方解石残斑及微孔, 而第3类白云石的“亮边”部分与第4类鞍状粗晶白云石脉则晶体明亮、洁净、致密,属新生矿物。上述4类白云石的成分均具有富Ca和贫Fe、Mn、Sr的特点,MgO含量变化较大,其中前两类白云石MgO含量总体低于白云石标准计量,而后两类白云石的MgO含量则接近或略高于标准计量。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茅口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2期白云化作用,初次白云化作用形成第1类、第2类白云石及“雾心”白云石,二次白云化作用形成“亮边”白云石和粗晶白云石脉体; 2期白云化作用均发生得很早,可能始于同沉积期至浅埋藏期。白云石原位微量元素和原位锶同位素分析表明,白云化作用流体具有混源的特点,流体可能由富Ca地下水以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混合而成。推测中二叠世末期峨眉山地幔柱的喷发引起四川盆地内基底断裂再次活动,造成茅口组内张性构造裂缝发育,这为白云化流体混合及运移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26.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是新疆北部地区构造转换、海陆变迁的重要变革时期,包括三塘湖盆地在内的北疆地区该时期发育多个呈近东西向分布的陆内裂谷,其中存在大量基性、酸性及中性火山岩,它们以裂隙式喷发为特征。中二叠世芦草沟期,北疆地区发育裂谷期后半深湖沉积,沉积了厚层暗色泥岩、凝灰质泥岩、白云质泥岩夹白云质泥晶灰岩、凝灰岩、白云岩及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在暗色泥岩、凝灰质泥岩中普遍发育吐鲁番鳕鱼、双壳、叶肢介、介形虫等化石。其中的白云岩具如下特征:以铁白云石为主,多呈泥晶和粉晶状,与泥晶石英和有机质(含藻类)构成纹层;与方沸石岩互层,并作为方沸石的胶结物同时交代方沸石;伴生纳长石、伊利石、硬石膏、黄铁矿等多种热液矿物。此类白云岩及其热液矿物为本研究区首次发现,其分布与上石炭统火山岩的分布范围一致,表现出裂隙式、点式分布特点;火山岩中发育丰富的网状、树枝状裂缝并被热液矿物充填,可见火山岩具角砾状构造,可能反映了热液喷流口的沉积特征。初步分析认为该白云岩是一种与岩浆作用、深部热液作用相关的喷流型湖相热水沉积白云岩。  相似文献   
27.
三塘湖盆地二叠纪芦草沟组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三塘湖盆地主要生油层系和储集层系——二叠纪芦草沟组,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芦草沟组和吐哈盆地的塔儿朗组沉积非常相似,在岩性和生物群上均可对比,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分布受地质情况及研究手段的限制,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笔者通过野外剖面、井下剖面对比,详尽地描述了二叠纪芦草沟组的岩石组合特征。通过对区域构造、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结合古生物资料及测年数据,认为三塘湖盆地二叠纪芦草沟组仅残存于马朗凹陷全区和条湖凹陷南缘冲断带。  相似文献   
28.
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是上叠在古生代造山带褶皱基底之上的晚古生代-中新生代叠合改造型陆内沉积盆地. 其中发育的玄武岩的全岩40Ar/39Ar年代学研究揭示其形成时限在293~266 Ma, 为二叠纪. 玄武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 三塘湖盆地玄武岩具有Nb, Ta强烈亏损, 高场强元素选择性富集的特点, 显示岩浆源区存在消减组分影响, 可能与古洋壳板片俯冲作用的影响有关, 具“滞后弧”火山岩的特征; 而吐-哈盆地Nb, Ta轻度亏损, Th/Ta较高, 应与陆内拉张带或者初始裂谷玄武岩相似. 据此并结合新疆北部区域的蛇绿岩和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期及与造山期后伸展的区域岩浆活动研究综合分析, 推测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二叠纪的成盆构造背景可能与新疆北部地区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之后发生的区域性伸展作用密切相关. 两盆地二叠纪玄武岩应属来自不同源区、但成盆动力学相似的造山期后伸展背景, 均应为陆内裂谷环境, 但三塘湖盆地火山岩源区明显受到过消减组分的交代, 显示先期应存在过板块俯冲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29.
吐鲁番坳陷西山窑组(J2x)发育一套含煤的陆相沉积地层,本文根据钻井资料进行研究认为这套地层属于曲流河沉积,并进一步划分出河道沙坝和漫滩沼泽等沉积类型。煤层形成于漫滩沼泽沉积环境。曲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油气储集体。位于坳陷东南抠的曲流带河道砂岩复合体是储集砂岩最发育的地区。储集砂岩类型主要为矿物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坳东南区复合体河道砂岩以长石岩屑岩为主,而坳陷北区河道砂岩以岩屑砂岩为  相似文献   
30.
本文通过对三条地表剖面和20口探井的综合研究,认为斑脱岩和火山碎屑物质是影响陕甘宁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含油长石砂岩成岩作用的根本原因。浊沸石、方解石、绿泥石的胶结、化学压实作用和浊沸石、长石的溶解作用是影响砂岩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孔隙的演化与成岩史、盆地演化史密切相关,长62—长64是孔隙结构最好的层段。较好的储油砂体分布在子长、子北地区以及延安—延长—富县—宜川地区等利于浊沸石溶蚀的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