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9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秦岭-昆仑造山带中的环斑花岗岩同世界元古宙环斑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具有相同或一致的特征:具环斑结构,属准铝、高钾、富碱岩浆,具双峰式岩浆组合,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但其地球化学的某些指标、岩浆形成时代和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等有一定差异.世界元古宙环斑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及暗色矿物明显富铁,w(FeT)/w(FeT Mg)较高,多数在0.9以上,岩石成因类型多数是A型花岗岩,产在稳定地台区的边缘,而昆仑地区多数环斑花岗岩的w(FeT)/w(FeT MgO)>0.8,亦较富Fe,且多数是A型花岗岩;秦岭地区的岩体铁指数相对较低,只有0.62,岩石成因类型的地球化学判据既有A型也有Ⅰ型花岗岩特征.秦岭-昆仑造山带中环斑花岗岩的显著特征是都产在造山带中,与板块缝合带关系密切,时代从元古宙到古生代直到中生代都有发现,具多旋回性.它们出现在每一个大的造山旋回晚期,即向另一个构造旋回的转折期,这在世界造山带中是十分罕见的,反映出世界上造山带与稳定区元古宙和显生宙的地幔与地壳状态是不一样的,有着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表明秦岭-昆仑地区的环斑花岗岩是一种有别于元古宙稳定区的造山型环斑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夹持在天山与昆仑山褶皱带和阿尔金山之间,是一个长期发展形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塔里木地区岩石地层、沉积建造的对比分析,划分出塔里木新元古代-古生代的被动陆缘、夭折裂谷、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陆表海、残余海盆、混积陆表海、陆内裂陷盆地、前陆盆地共8种沉积盆地类型,并分析盆地形成演化的大地构造环境:新元古代早期,塔里木进入稳定的盖层发展阶段;青白口纪发育裂谷和被动陆缘,南华纪-早震旦世发育夭折裂谷和大陆冰川;古生代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陆表海和混积陆表海;受北侧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碰撞的影响,南天山石炭纪洋盆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末俯冲消减;中二叠世始,塔里木大部分演变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需要 ,确保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承办的“地质调查高新技术培训班”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 6日在武汉举办。其目的是为适应我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需求。在学习班上由院士、专家、教授共 1 9人授课 ,内容涵盖了地质调查 ,矿产资源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地质灾害预防 ,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 ,地质文献检索与科技查新等主要地质学科。学员反映“培训时间安排得当、紧凑 ,内容丰富 ,学科齐…  相似文献   
14.
以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环境、岩浆岩同位素示踪及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加以综合分析.通过热力学计算可知,中国东部近2亿年来的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可以存留至今,且能区分出中、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矿集区:(1)中生代金属矿:(a)克拉通区,软流圈沿柱身上涌,其柱头上方形成幔壳混熔花岗质岩及相应Au、Cu、Mo、Pb-Zn等矿集区,并于柱身与岩石圈块体陡接触带,形成中基性杂岩及相应富Fe矿集区;(b)褶皱带区,在软流圈上涌柱上方形成近幔源型花岗质岩,相应为Cu、Au、Pb-Zn、Mo、Ag矿集区;(c)南岭带,软流圈层在适当深度、热量充足、较大范围内"平卧",因热传导而致使地壳内物质部分重熔,形成壳源型花岗质岩及相应的W、Sn、稀有元素矿集区;(2)新生代油气田:(a)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软流圈上涌,其上方出露玄武岩,形成较大型油田;(b)与裂陷盆地有关的软流圈上涌,其上方形成大型油田,也有中小型油田.软流圈上涌与大地构造:中生代J-K时期,通过构造力特征等的综合分析,阐明燕山运动的根源及其影响;新生代侧重剖析大陆裂谷相关特征.总之,软流圈上涌是岩石圈减薄,以及中、新生代构造-岩浆-矿集区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岩石圈厚度变化、大地热流值和莫霍面起伏,结合浅表岩浆构造活动,编制了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略图,建立了燕山期软流圈上涌与岩浆构造活动的关系模式,总结了该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岩石圈厚区与软流圈上涌区共存.同时,按生成机制对该区软流圈上涌进行了类型划分:中生代燕山期(J-K1)、早新生代(E2-E3)主动机制形成的软流圈上涌,中、新生代(K2-E1)及晚新生代(N-Q)被动机制形成的软流圈上涌.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深部构造特征及其与矿集区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文中以地震层析原始数据为基础,结合大地电磁测深和热流值数据,对老资料重新开发,编制了中国东部岩石圈厚度图、大地热流值图、岩石圈构造与矿集区关系图等,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及其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1)中生代燕山期较大型深部构造(如软流圈上涌体)的地震层析影象可存留至今,运用大地热流值及其相应浅表岩浆岩、矿集区等特征差异可以将中、新生代深部构造加以区分;(2)中国东部深部构造总特征: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圈构造起伏变化,岩石圈西厚东薄,软流圈上涌发育且形式各异。大体可分为华南(构造线呈NWW)、华北(构造线近SN)、东北(构造线呈NNE)三大块,其基本特征各异。整个中国东部深部构造中,软流圈上涌起主导作用;(3)中生代软流圈上涌是相应浅表燕山期花岗质岩形成的根源,并与金属矿集区密切相关,新生代软流圈上涌则是大陆裂谷、玄武岩喷发及大型油气田形成的基础;(4)岩石圈减薄的主因是软流圈上涌,中生代燕山期主要减薄于中国东部大陆内部,新生代主要减薄于偏东部沿海区域。  相似文献   
17.
塔中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与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将塔中地区石炭系划分为4个沉积层序.该区石炭系沉积相主要以滨海相沉积为主,在滨海相沉积背景下出现了海滩与潮滩两种不同的沉积体系.此外还发育有台地相、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等,沉积相按其发育时间和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可以归为4类沉积体系组合:海滩(前滨、临滨)-局限台地组合、(潟湖-)潮滩(潮上、潮间及潮下)-局限台地组合、辫状河.(辫状)三角洲.局限台地组合、台地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组合。沉积环境经历了滨海-局限台地-滨海-局限台地的演变过程,发育砂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储层,并发育有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相似文献   
18.
(1)建园依据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令人嘱目 ,自 1987年作为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单位并成为世界级文物保护区之后更使其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剧增。周口店地区不大范围内地学教育资源典型丰富 ,早在 1914年我国第一个地质启蒙教育训练班在此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和195 4年中国地质大学创建野外实习基地以来 ,业已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地学人才而被誉为地学工作者的摇篮。包括该区在内的北京西山地区地学研究史已逾百年 ,研究历史之久、程度之深、成果之丰实属罕见 ,不仅有数条国际地质参观路线选择在该区 ,迄今仍有诸如板内造山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20.
花岗岩成因研究前沿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多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浆的发育和演化受对流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岩石圈地壳输入作用过程的制约,开创了把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紧密结合的新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部过程的关系;花岗岩形成的深熔作用和热源以及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这些研究试图从大陆生长及大陆动力学的层次去认识花岗岩成因,以期建立起一个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框架,并进一步通过这一框架追索它们形成时热能传递的机理及其体制。因此,研究花岗岩不仅可以获得花岗岩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对流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岩石圈地壳输入作用过程导致的壳幔物质运动的状态、过程、动力学等问题的本质、深部能量(热能)的传导、转化的重要信息。探索和解译这些信息,对于认识大陆生长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是解决当今大陆地质演化,建立大陆动力学关键问题之一,是继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环境研究的花岗岩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对传统花岗岩成因观点提出了挑战,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