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龙担哺乳动物群发现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早更新世黄土底部。此前我国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大多发现于河-湖相地层中,在黄土中极少发现,而且主要在六盘山以东。在龙担哺乳动物群中还发现了灵长类化石,这在我国西北地区尚属首次。龙担哺乳动物群产于黄土底部约30m的地层中,最低的层位距“底板”(积石组砾岩)仅约3m。化石相当丰富,其中有不少新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化石共21种,大体可以分为3类:1)与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相同或很接近的;2)与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相比,在进化水平上稍低,因而可能代表较早地质时代的;3)在泥河湾哺乳动物群中没有发现过的。龙担哺乳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可能比泥河湾者稍早,可能约2MaB.P.。其组成倾向于表明,当时该地区周围还有相当面积的森林覆盖。  相似文献   
122.
基于2005—2013年臭氧监测仪(OMI)遥感反演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城市群及其相邻区域NO2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探究人类活动对NO2的影响。与地面观测数据对比检验显示,OMI遥感NO2资料可靠性较高。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地区由于工业生产活跃、汽车拥有量高、能源和电力消费量大,相应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大,这导致该地区对流层NO2柱浓度平均值(7.4×1015 molec/cm2)约为相邻地区的3倍。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NO2高污染区域连成一片,城市群效应显著。正弦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珠三角及相邻地区NO2的周期性变化特征,NO2浓度高值均出现在冬季,低值出现在夏季。近9年珠三角地区NO2浓度呈下降趋势,与其第二产业产值和汽车拥有量呈较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珠三角地区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治理初见成效。粤东和粤北地区NO2浓度增长趋势显著,与第二产业产值和汽车拥有量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可见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是这些地区NO2的重要污染源。粤西地区NO2浓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23.
广州地区一次严重灰霾过程的垂直探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激光雷达和微波辐射计在广州地区一次严重灰霾过程进行探测,采用小波变换协方差方法反演边界层高度,从热力和动力的角度分析边界层气象因子和能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边界层高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过程,和地面能见度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在清洁过程,边界层高度超过1 km,发生严重灰霾时,最高仅为500 m.50-100 m的温度梯度滞后30 h和能见度相关性更加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77.高层能见度(255 m)和下层稳定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清洁日负相关系数最大达-0.76,灰霾日负相关系数最大达-0.49.在相关的边界层气象因子中,地表通风系数和地面能见度成线性关系,相关系数最高,达0.88.边界层高度、地面风速、相对湿度和地面能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67和-0.77.各气象因子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此次灰霾过程的主控气象因子为地表通风系数,在没有边界层高度探测的地区可利用地面能见度和风速估算边界层高度.  相似文献   
124.
研究了西藏吉隆—沃马盆地龙骨沟剖面新近纪沉积环境,作了古地磁年代学研究,认为喜马拉雅山北坡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始于7.2MaB.P., 3.2MaB.P.湖盆萎缩消亡,标志着喜马拉雅山地区在7.2MaB.P.和3.2MaB.P.发生过强烈的隆升事件.沃马盆地龙骨沟剖面所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层年龄大约为7.0~6.7MaB.P.,隐示着此时青藏地区三趾马生活区与当时的华北平原三趾马生活区有着大体相当的地理、气候环境.之后由于喜马拉雅山持续抬升,断陷盆地下沉,并在5.9~3.6MaB.P.期间湖盆面积最为广阔.青藏高原抬升而华北平原沉降, 中国西部地区地形高于东部,东西部气候环境发生重大差异.3.6MaB.P.由于青藏地区持续强烈隆升,西部地区河流切穿古老湖盆,3.20MaB.P.吉隆—沃马湖盆萎缩,于1.7MaB.P.逐渐消失,进入侵蚀切割阶段.  相似文献   
125.
临夏盆地中中新统虎家梁组的建立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邓涛 《地层学杂志》2004,28(4):307-312
甘肃临夏盆地上中新统柳树组红黏土之下为一套以河流相砂砾岩为主的地层 ,现命名为虎家梁组 ,下伏中中新统东乡组紫红色泥岩。虎家梁组含有丰富的铲齿象动物群化石 ,包括 Alloptox sp.,Pliopithecus sp.,H emicy-on teilhardi,Amphicyon tairumensis,Percrocuta tungurensis,Gomphotherium sp.,Platybelodon grangeri,Zy-golophodon sp.,Anchitherium gobiensis,Alicornopssp.,H ispanotherium matritense,K ubanochoerusgigas,L istri-odon mongoliensis,Palaeotragustungurensis和 Turcocerus sp.等。依据岩性及哺乳动物化石资料 ,在临夏盆地建立虎家梁组并确定其时代为中中新世通古尔期。通过哺乳动物化石及地层层序的对比 ,临夏盆地的虎家梁组与宁夏彰恩堡组、兰州盆地咸水河组上段、准噶尔盆地哈拉玛盖组、蓝田地区冷水沟组、房县地区沙坪组和内蒙古通古尔组相当。  相似文献   
126.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演替与青藏高原隆升背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邓涛 《第四纪研究》2004,24(4):413-420
临夏盆地的晚新生代沉积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最为丰富。晚新生代是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的时期,临夏盆地的4个主要哺乳动物群在构造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显著的更替。通过对不同动物群所代表的生态特征的分析,恢复了临夏盆地晚新生代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晚渐新世以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为主,间杂有一些开阔地带;中中新世的森林更加茂密,水体更加丰富;晚中新世演变为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季节性变化加强;早更新世气候寒冷而干燥,并伴有显著的海拔升高。青藏高原在晚渐新世的隆升幅度还不足以阻挡大型哺乳动物在高原南北的交流,但到中中新世已成为明显的障碍,至晚中新世对动物迁徙的阻碍作用更加突出,而临夏盆地在早更新世已经达到相当大的高度,产生了一个高原或高山的动物群  相似文献   
127.
王娜  张镭  邓涛  陈敏 《热带气象学报》2013,29(2):328-336
利用后向散射激光雷达的探测资料,通过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与包含气溶胶辐射效应的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嵌套起来的数值模拟平台(WRF-ABL),对2006年6月17日出现的浮尘天气沙尘气溶胶长波辐射效应及大气边界层的响应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分析。夜间沙尘气溶胶作用使低空沙尘气溶胶所在层冷却,整个沙尘过程4小时地面层温度减小0.28 K,地面至2 500 m高度温度减小约0.23~0.43 K,降温最大值在2 100~2 300 m高度层内,最大降温0.43 K;相应夜间沙尘气溶胶所在层风速增大。   相似文献   
128.
???????????????????????????????????????????????????????????????????????????????6??????????????????????????????????????Χ????????????????С?????????????????????????????Ч???  相似文献   
129.
工频干扰相对高速采集系统内的信号频段极窄,时域内工频陷波需要很好的衰减特性,传统IIR、FIR等时域方法设计需要非常高的阶数,软硬件实现较为困难。以高采样率地震电磁辐射脉冲观测系统为例,结合系统核心处理器TMS320C6416的特点,选择频域滤波算法,并对此算法加以改进,使之能够实现信号的完美重构并满足系统的实时性要求,理论证明该算法原理简单、耗时少,能够有效抑制地震电磁脉冲工频干扰,仿真结果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