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南秦岭东河群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板块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秦岭微陆块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构造单元,其早白垩世沉积物是研究物源区及南秦岭微陆块构造演化的理想对象.南秦岭微陆块南缘观音坝盆地早白垩世砂砾岩中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给出了5个年龄峰,范围分别是2600~2300Ma、2050~1800Ma、1200~750Ma、650~400Ma和350~200Ma,对应于Kenor、Columbia、Rodinia、Gondwana和Pangaea等5次超大陆事件.碎屑锆石源区复杂,但主要源自华北克拉通和北秦岭增生带,表明晚古生代南秦岭微陆块是秦岭-华北联合大陆板块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微陆块.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峰给出了勉略洋向秦岭-华北大陆俯冲的时限,即350~ 200Ma;扬子与秦岭-华北联合大陆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始于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强烈的挤压造山作用发生在侏罗纪,而非三叠纪或更早.  相似文献   
52.
中国斑岩铜矿与埃达克(质)岩关系探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比研究了中国26个主要斑岩铜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结果表明其中25个矿床与埃达克(质)岩有成因联系,且多数与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C型)有关,现有数据表明土屋-延东和普朗斑岩铜矿可能与俯冲板片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O型)有关。容矿斑岩的初始锶值为0.7034~0.7090,均大于洋中脊玄武岩和亏损地幔的初始锶值,多数与EMI的初始锶值接近,推测其源区或源岩主要为玄武质下地壳,少数为洋中脊玄武岩,并受到中、上地壳不同程度的混染,这与两类埃达克岩的源区基本一致。虽然埃达克质岩浆具有形成斑岩铜矿的巨大潜力,但并非所有埃达克岩都能成矿,不同岩体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3.
本文综合了中国北方孔达岩系和石墨矿床的碳同位素数据 10 2件 ,发现片麻岩石墨 透辉岩石墨 <大理岩石墨 <石墨大理岩方解石 <大理岩方解石 ;混合岩化岩石中石墨δ1 3C总介于有机碳和无机碳之间 ;不同地体片麻岩石墨δ1 3C极为一致 ,变化于 - 2 2 .8‰~ - 2 1.48‰ ,略低于世界有机质平均值 - 2 6± 7‰ ;大理岩的原岩碳酸盐δ1 3C高于 2‰ ,与2 330~ 2 0 6 0 Ma期间全球性δ1 3Ccarb正向漂移事件一致。地质流体是碳同位素分馏、均一化的重要因素 ,是石墨矿床的 3种主要碳源之一 ,是碳的 5种存在形式之一 ,也是碳循环的重要媒介和方式 ;导致热液矿床δ1 3C=- 5‰左右的因素较多 ,依据δ1 3Ccalcite - 5‰得出成矿物质和流体来自地幔的结论值得怀疑 ;中国北方孔达岩系形成于古元古代 ,可能为 2 30 0~ 2 0 5 0 Ma。  相似文献   
54.
23亿年地质环境突变的证据及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衍景 《地层学杂志》1990,14(3):178-184
<正> 国际前寒武地层分会投票表决25亿年为太古宙与元古宙的分界,有学者坚持以23亿年作为太古宙与元古宙的分界,表明23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上的重要时间。然而,23亿年左右的地质事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对华北克拉通南缘结晶基底的研究中,陈衍景注意到岩石圈表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性质在23亿年左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初步推测此变化与地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5.
甘肃阳山金矿碳氢氧同位素与成矿流体来源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甘肃文县阳山金矿的探明黄金储量已达308t,平均品位4.74g/t,是我国地质勘查储量最大的金矿床。该矿床产于西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同碰撞形成的类卡林型金矿床,矿体受EW向韧脆性剪切带控制,赋矿围岩为泥盆系碳质千枚岩-板岩-碳酸盐-硅质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斑岩脉。热液石英的流体包裹体之δ~(13)C_(CO_2)(PDB)值为-2.5‰~-5.6‰,δ~(87)C_(CH_4(PDB))值为-23.1‰~-32.6‰,说明成矿流体来源于碳酸盐地层或相似岩石建造的变质或/和改造脱水作用。该结论尚被流体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所证明,成矿早阶段和主阶段流体的δ~(18)O_W值介于9.5‰~15.3‰,δD_W值为-86‰~-73‰。两件矿化晚阶段流体的δ~(18)O_W氧分别为2.7‰和6.8‰,表明有强烈的大气降水热液混入。总体而言,成矿流体系统从早到晚、从深到浅,由变质热液演变为大气降水热液。特别补充说明,上述研究结果和认识与我们根据流体包裹体和矿床地质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56.
大兴安岭北端的龙沟河、二十一站等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与斑岩型铜金矿化关系密切。这些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少量属橄榄玄粗岩系列。其SiO_2含量介于61.37%~66.59%,Al_2O_3含量为15.35%~17.06%,MgO含量介于2.02%~3.47%,Mg~#指数高达44~59。(La/Yb)N介于16.85~81.73之间,δEu介于0.68~0.93,给出强分异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与埃达克岩的特征一致。Ba、Sr和LREE强烈富集, Nb和Ta强亏损,Rb和Ti弱亏损;岩石Yb含量介于0.31~1.32μg/g,Y含量介于4.32~12.07μg/g,贫Yb低Y特征显著; Sr/Y介于67.74~220.60,高Sr低Y特征清楚。上述特征也与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由于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分别于古生代末期和二叠纪-中侏罗世闭合,因此,所研究的埃达克岩应形成于中朝-蒙古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环境,是碰撞造山带加厚下地壳拆沉-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57.
小伊诺盖沟金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部额尔古纳地块,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产于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区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具有明显区别。本文通过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研究成矿流体性质,探讨矿床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有气液两相、含CO2三相和纯CO2包裹体3种类型。气相成分以CO2为主,其次是H2O,总体属NaCl-H2O-CO2体系;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低,介于2.1%~8.5% NaCl eqv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69~493℃之间,平均为295℃,属中温热液矿床。其成矿压力为38~172MPa,平均93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4~11km,平均8km。小伊诺盖沟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造山型金矿类似,应属造山型金矿,其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58.
59.
论豫西金矿的成矿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0.
The supracrustal rocks of the Wuyang metamorphic terrain are divided into the Zhao anzhuang,Tieshanmiao and Yangshuwan Formations.These three Formations were dated at 3000-2550Ma,2550-2300Ma and 2300-2200Ma,respectively.∑REE and La/Yb)n of the Zhao anzhuang Formation volcanic rocks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Tiesanmiao Formation equivalents,suggesting a sedimentary gap(2550 Ma boundary)between these two formations,The Zhao‘anzhuang Formation is older than the Tieshanmiao Formation.The sediments of these two Formations show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REE and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low ∑REE and positive Eu anomalies.On the contrary,the sediments of the Yangshuwan Form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REE and negative Eu anomalies.Detailed discuss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 Yangshuwan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in an oxidizing environment whereas the other two formations were formed in a reducing environment.At the en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Tieshanmiao Formation about 2300 Ma ago,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as transformed from reducing to oxidizing .On the basis of the SHAB (soft/hard acid and base)theory,an oxidation-reduction model for sedimentary REE evolu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antle tends to become gradually depleted in REE.especially in LREE,and the indices ∑REE and La/Yb) n of mantle-dervived volcanic rocks also tend to become lower and l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