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北山成矿带霍勒扎德盖金矿床碲化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肃省霍勒扎德盖大型金矿床位于北山造山带的黑鹰山弧内,含金石英脉主要赋存在早石炭世英云闪长岩内的裂隙或断裂中。流体成矿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Ⅰ、Ⅱ、Ⅲ三个阶段,分别形成(磁铁矿)-黄铁矿-石英脉、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和石英-方解石脉。本次研究通过矿相学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及电子探针分析,在该矿床Ⅱ阶段矿石样品中首次发现大量碲化物,该矿物系列主要产出在黄铁矿、石英中或其裂隙内。矿区已发现的碲化物包括碲金矿、斜方碲金矿、针碲金银矿、碲金银矿、碲银矿、碲铅矿、碲汞矿、碲铋矿等;金银矿物仅以碲化物的形成存在。Ⅰ阶段流体的硫逸度(logfS2=-11.1~-9.5)较高、碲逸度(logf Te2≤-12.8)较低,Ⅱ阶段流体显示低硫逸度(logfS2=-13.5~-10.2)、高碲逸度(logfTe2=-11.1~-7.8)特征。碲化物的发现揭示了矿床与深部幔源的紧密联系,但同时不能排除矿区英云闪长岩提供成矿物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2.
山西滹沱群四集庄组变质陆源碎屑混杂岩的砾石岩性复杂,分选和磨圆性差,砾石表面可见划痕和凹面,发育落石构造,表明其沉积于冰水过渡带环境,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冰期事件。四集庄组不同层位不同岩石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于2.5 Ga左右,下部2件陆源碎屑混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给出的最小年龄分别为(2 440±40) Ma和(2 400±23) Ma,而上部1件砂岩样品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为(2 121±22) Ma,说明冰川沉积作用发生在2.4 Ga之后, 2.1 Ga之前或2.1 Ga左右,与全球性休伦冰川事件(Huronian Glaciation Event,HGE)发生时间一致。砂岩相最小碎屑锆石年龄2.1 Ga左右,说明五台地区冰川事件之后沉积作用仍未结束,冰川沉积发生在陆缘广海盆地。四集庄组之上的大石岭组具有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正漂移,沉积于2.12 Ga之后,2.08 Ga之前,与全球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时间一致。青石村组的红层沉积于2.08 Ga左右,也与全球红层发育记录一致。华北克拉通滹沱群记录了相对完整的大氧化事件序列。  相似文献   
113.
新疆哈密卡拉塔格块状硫化物矿床金银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哈密红海黄土坡VMS矿床位于东天山卡拉塔格隆起带,是卡拉塔格矿集区内新发现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体产于卡拉塔格隆起带核部火山沉积岩建造中,具有典型的VMS型矿床“上层下脉”二元结构特征。该矿床中含金硫化物矿石主要有块状黄铁矿黄铜矿、块状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块状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和块状闪锌矿。文中在对各类含金硫化物矿石进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基础上,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联用技术(SEM/EDS),对硫化物样品中金、银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块状硫化物中的主要矿物形成于多个期次,主要包括VMS成矿期(黄铁矿阶段、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阶段、石英重晶石阶段)、热液叠加期(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阶段)和表生期(铜蓝纤铁矿阶段)。矿区首次发现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银金矿、碲银矿),其较大的化学成分差异指示了热液环境由中酸性中性转变为更有利于Au、Ag迁移沉淀的偏碱性。后期的偏碱性热液对VMS成矿期形成矿物产生了交代作用,使得Au、Ag活化再富集。由于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红海VMS型矿床中Au、Ag不仅赋存于VMS成矿期后期中低温闪锌矿黄铜矿阶段,也赋存于VMS成矿期早期中高温黄铁矿阶段,并贯穿整个热液叠加期。各含金矿物组合中除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外Au多呈显微不可见状态,推测Au、Ag主要以原子或离子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中或矿物空位处。  相似文献   
114.
秦岭造山带是世界第二大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其地质背景与美国西部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明显不同,位于大陆内部的碰撞造山带,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盆岭省。秦岭卡林-类卡林型金矿主要赋存于板块缝合带及其前陆冲断带的海西-印支构造层中,以泥盆系和三叠系为主,主要岩性为瀉湖-浅海相的含碳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即碳硅泥岩系;成矿元素为Au-As-Sb-Hg-Ag,缺乏T1,共生矿种为Sb,Hg,Ag,U和重晶石等;成矿温度为160~300℃,流体盐度为4%~10%(NaClcq),压力为5~50MPa,深度约0.5~5km,属于中低温中浅成热液矿床,与内华达卡林-类卡林型金矿一致。成矿流体具有建造水特点,C2H6含量较高,显示了有机流体参与成矿。成矿同位素年龄介于220~100Ma之间,以170Ma为高峰,地球动力学背景属碰撞造山过程挤压-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增温体制,成矿构造模式为碰撞造山成岩成矿和流体作用模式。陆陆碰撞过程中,沿龙门山、阿坝-黑水-平青、若尔盖-文县、玛曲-勉县-略阳、白龙江、双河-公馆、凤县-镇安、安康等大型断裂带的陆内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西秦岭地壳缩短增厚隆升,而且使俯冲板片变质脱水、熔融,派生成矿流体和相关熔体,流体和熔体的上升到仰冲板片次级构造带,形成了卡林-类卡林型和造山型金矿成矿系统。据此提出,西秦岭深部可能存在潜力巨大的造山型金矿省。  相似文献   
115.
华北克拉通南缘由华熊地块、嵩箕地块和中条地块等组成,其中的华熊地块由太华麻粒岩地体(含舞阳、鲁山、熊耳山和小秦岭等)和崤山花岗岩-绿岩地体组成。80年代以后,太华麻粒岩地体的研究程度和认识水平大大提高。过去认为华北克拉通拥有统一的结晶基底,现确定华北克拉通南缘并无铁板一块的结晶基底,而是由不同地块或地体拼贴而成的。太华麻粒岩地体的变质岩系曾被作为地层,统称为“太华群”,现已区分出大量花岗岩类侵入体。剩余的表壳岩系自下而上解体为背孜群、荡泽河群、水滴沟群,前两群为经历了深变质和强烈改造的绿岩带,水滴沟群为典型的孔达岩系,三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被分为两种类型,一是TTG侵入体,二是由混合岩化、花岗岩化造成的混合岩-花岗岩杂岩。有关太华麻粒岩地体的测年数据约有80余件,但高质量的数据却不多,就现有的数据而言,只能厘定背孜群形成在3000~2550Ma,荡泽河群为2550~2300Ma,水滴沟群为2300~2200Ma。  相似文献   
116.
针对Condie等的质疑,Mclennan和Taylor(1991)发表了题为“沉积岩与地壳演化”的文章,除重申他们的模式的科学性外,还提出了一些新见解,作为对Condie等质疑的回答或对1985年模式的补充。其主要表现是:(1)更注重了同类构造环境沉积物的对比,强调了太古宙高级地体沉积物与后太古宙克拉通盆地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将太古宙绿岩沉积物(活动背景)与后太古宙克拉通盆地沉积物(稳定  相似文献   
117.
剖析了Taylor模式的要点或理论基础,认为否定环境对沉积物REE型式的影响,发现太古宙沉积物与元古宙沉积物REE型式的差异,提出太古宙末有全球性钾质花岗岩事件等,是Taylor模式的三个关键或紧密相连的三个主要环节。论证了Taylor模式的三大关键实属三大错误。然后探讨了Taylor模式的若干其它不足或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将错误和不足的原因归为Taylor错误地否定了环境对沉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从  相似文献   
118.
利用成都台网速度量记录测定尾波震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银  邓小华 《四川地震》1996,(4):126-130
利用成都遥测地震台记录和实量处理系统记录,初步建立了14个子台速度量记录持续时间测定近层波震级的经验公式MD+D0+C1logτ+C2log^2τ并求得其中的系数C0,C1和C2,使得MD与全川分析目录结果的地震震级ML相一致,由于持续时间测定的震级的大小与信号持续时间直接相关,并反映台站附近价质性质,与路径基本无关,不受记录限幅与否的影响,可提高震级测定精度。  相似文献   
119.
康山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区,矿化类型介于蚀变破碎带于石英脉型矿床之间,为硅化体型金矿。蚀变矿化过程分为早期石英-黄铁矿阶段、中期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碳酸盐阶段;温度分别集中在300-380℃、180-240℃和100-140℃;碳氢氧同位素研究揭示成矿流体由变质热液经混合热液,向大气降水热液演化。流体混合导致矿化中期成矿物质快速沉淀,多金属硫化物等多种矿物爆发形成,且结晶程度低(以玉髓和烟灰状黄铁矿为标志),含矿性好,是大规模成矿的关键。碳铅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马超营断裂南侧由官道口群、栾川群、太华超群等地层构成的储冲板片,而赋矿围岩熊耳群提供成矿物质的可能性最小,因此认为中生代时沿马超营断裂倾向北的陆内俯冲诱发了流体成矿作用,导致康山金矿等熊耳山区10多处大中型矿床的形成和规律性分带,马超营断裂北侧是寻找金、银等矿床的有利地带。本文印证了同碰撞矿床的存在和成岩成矿及流体作用(CPMF)模式。  相似文献   
120.
论豫西金矿成矿模式和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豫西金矿为例,以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模式为基础,探讨了碰撞造山过程中成岩、成矿作用的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建立了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指出碰撞造山带的超叠壳楔上,随距缝合线距离的增大,依次出现热液矿床(D)带、花岗岩(G)带和斑岩(P)带。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和二郎坪等地金矿集中区的岩石、矿床和地球化学分带性与理论推导的模式吻合,表明豫西金矿形成于中生代的碰撞造山作用。有效的找矿工作应以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