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1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提出环境是影响微量元素配分的重要因素,并列举了不同侧面的一系列证据或表现。为查明环境影响沉积物元素成分的机理,引进了先进的软硬酸碱(SHAB)理论;通过严格的逻辑推导,建立了氧化还原模式。作为模式的验证,介绍了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实际研究结果,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氧化还原模式的科学性和环境影响沉积物化学成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根据华北克拉通南缘沉积物REE型式的演化,推论2300Ma时发生了全球地质环  相似文献   
12.
西天山艾肯达坂组火山岩系同位素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西天山艾肯达坂地区较好发育了艾肯达坂纽红色陆相火山岩建造.它不整合在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之上,未经变形和变质,属于陆陆碰撞晚期的橄榄安粗岩系,其年龄确定是厘定从碰撞造山向陆内构造演化的关键。因此,通过16件新获得的钾氩年龄测值,确定艾肯达坂组火山岩系形成在260Ma~270Ma之间,属早二叠世,而不是过去认为的石炭纪;西天山的陆陆碰撞应在二叠纪末结束,此后进入陆内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东秦岭上宫金矿流体成矿作用: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上宫金矿矿物学资料的研究,确定其成矿过程具有3阶段演化特征。早阶段以粗粒乳白色石英脉为标志,矿物破碎、变形明显,金和杂质成分含量低,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下静岩压力的变质流体。中阶段发育细粒多金属硫化物-碲化物-自然元素组合,呈微细网脉浸染于共轭节理或裂隙,没有遭受变形,金和杂质成分含量高,自然金与其他矿物属共沉淀关系,由变质流体沸腾导致,而流体沸腾则由造山过程的地壳快速隆升剥蚀引起。晚阶段发育具梳状构造的石英-碳酸盐网脉,含金性较低,由静水压力的大气降水热液在伸展构造背景下贯入张性裂隙形成。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型金矿一致,成矿过程同步于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属于典型的断控脉状造山型金矿,成因适合于CMF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有机碳同位素示踪古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国军  陈衍景 《矿物岩石》2004,24(3):110-115
对有机碳同位素示踪环境变化的原理、研究对象、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研究,认识到C~H键比C-O键有利于富集^12C,从而导致生物或有机碳δ^13C为极低的负值,使有机碳与无机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碳同位素差异。光合作用类型的不同使植物分为C3,C4和CAM3种类群,并导致不同类群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碳同位素组成,C3植物δ^13C=-20‰~-32‰,平均-28‰,而C4植物δ^13C=-9‰~-17‰,平均-14‰。气候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光合作用的类型和强度,使不同环境的植物类群特征不同,不仅造成植物组合的碳同位素组成不同,而且导致不同食性的动物牙齿等化石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甚至相应的无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因此生物链及其衍生物的碳同位素研究也就成为反演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气候环境的有效手段。被作为研究对象的地质记录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有机类主要包括树轮等植物化石、牙齿等动物化石、煤等陆相沉积有机质、海相沉积有机质、土壤(前者的衍生物),这些研究对象分别适合于目的不同的环境研究,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进而发现有机碳同位素在研究重大生物灭绝事件、C4植物起源、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地外生命存在与否、矿产资源形成时的有机质作用等问题上将有重要作为。  相似文献   
15.
新疆塔什库尔干铁矿带是我国西部地区新近发现的重要富铁矿带.叶里克铁矿是该成矿带大型铁矿床之一,对该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通过对叶里克铁矿开展矿床地质研究与磁铁矿LA-ICP-MS原位分析,结果表明矿体产于布伦阔勒变质火山-沉积岩中,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稠密浸染状或块状富矿体中磁铁矿主要有两种产出形式:与硬石膏或与方解石共生.这两类磁铁矿中多数微量元素含量较均一,如Mg(119×10-6~313×10-6)、Al(692×10-6~1 034×10-6)、Ti(540×10-6~840×10-6)、V(3 340×10-6~3 971×10-6)、Mn(950×10-6~1 160×10-6)、Co(4×10-6~5×10-6)、Ni(52×10-6~64×10-6)、Zn(84×10-6~143×10-6)、以及Ga(26×10-6~31×10-6),并与高温热液中磁铁矿类似;磁铁矿Al、Ti、V含量高,Ni/Cr比高以及Ti/V比低揭示出其形成于相对还原、富Al、Ti的海底高温热液体系且沉积环境稳定.(Al+Mn)-(Ti+V)特征指示其形成温度在300~500 ℃之间.与硬石膏共生的磁铁矿比与方解石共生的磁铁矿具有相对高的Ti(前者平均690×10-6,后者平均574×10-6)、P(从27×10-6骤降到7×10-6)含量,低的Ca含量(从36×10-6骤升到203×10-6)并亏损Zr、Hf、Sc、Ta等高场强元素,指示前者形成于更剧烈的热液活动中,并且硬石膏磁铁矿在热液作用过程中多数Ca离子进入硬石膏晶格中,造成磁铁矿Ca含量降低.综合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及磁铁矿组成等多种证据,表明叶里克铁矿形成于早寒武世的海底高温热液系统.铁矿形成与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引发的火山弧岩浆作用有关,属于海相火山岩型铁矿.   相似文献   
16.
陈威宇  陈衍景 《岩石学报》2018,34(12):3709-3720
古元古代早期爆发了全球性大氧化事件(GOE),诱发了休伦冰川事件(Huronian Glaciation Event,HGE)和2.3~2.06Ga的拉玛岗地-瓦图里碳酸盐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Lomagundi-Jatuli Event,LJE)。滹沱群是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古元古代沉积地层,变质程度最低,地层学研究程度高,是探索GOE以及HGE和LJE的理想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和分析滹沱群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研究结果,我们发现:(1)滹沱群主体未显示δ13Ccarb正漂移现象,但下部大石岭组有高达3.5‰的δ13Ccarb正异常;(2)显示δ13Ccarb正异常的大石岭组可能形成于2.08Ga之前,未显示δ13Ccarb正异常的东冶亚群可能形成于2.06Ga之后;(3)五台地区记录休伦冰川事件的冰碛岩应发育在大石岭组之下,即四集庄组砾岩。总之,滹沱群形成于2.3Ga之后,下部豆村亚群沉积于HGE或LJE期间,可能保留了更显著的δ13Ccarb正漂移信息及冰川沉积记录,中部的东冶亚群沉积于LJE之后,不存在δ13Ccarb正漂移。  相似文献   
17.
刘文祥  邓小华  吴艳爽  韩申  陈西  李巽  王永  陈衍景 《地质论评》2021,67(1):67020022-67020022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自北向南发育额尔齐斯、阿尔曼太、卡拉麦里三条大型构造带,南北两条构造带已发现大量造山型金矿,而阿尔曼太构造带与南北构造带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却未见造山型金矿的报道。因此,笔者等选取了该构造带最重要的金矿床——顿巴斯套金矿,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相学研究以及构造解析。研究表明,该矿床具有区域性断裂的次级断裂控矿、脆—韧性剪切带控矿、背斜核部控矿“三位一体”的控矿特征,其中,NW—SE向脆—韧性剪切带是最重要的控矿构造,金矿化显著晚于矿区赋矿岩浆岩——石英闪长玢岩,且该矿床与相邻构造带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结合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富CO2的特征,综合认为顿巴斯套金矿是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将该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3期:① 以产出草莓状黄铁矿为典型特征的沉积期;② 以黄铁矿压实、结核、重结晶为特征的成岩期;③ 以产出热液脉和金的矿化为典型特征的热液期。热液期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脆—韧性变形为主的铁白云石—石英—黄铁矿阶段和由脆—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变的石英—钠长石—方解石阶段。黄铁矿可划分为6个世代、毒砂可划分为3个世代:① Py1为沉积成因的黄铁矿,具有草莓状、胶状等特殊结构;② Py2为成岩作用形成的黄铁矿,具有顺层分布、呈结核状等特征;③ 热液期毒砂Apy1,粒度20~50 μm,自形、半自形,常与金共生;④ 热液期毒砂Apy2,自形,粒度80~200 μm;⑤ 热液期黄铁矿Py3,他形—自形,粒度50~150 μm,以内部包体多、孔洞多为显著特征;⑥热液期黄铁矿Py4,半自形—自形,粒度100~250 μm,以包体多,孔洞少,发育压力影为特征;⑦ 热液期Py5,以背散射下亮度高、显著富As为特征;⑧ 热液期毒砂Apy3:以颗粒粗大、自形、内部包体少、发育碎裂结构和压力影为特征;⑨ 热液期黄铁Py6:以颗粒粗大、半自形到自形、内部包体少、发育碎裂结构和压力影为特征。随着脆—韧性变形作用进行,黄铁矿、毒砂的粒度有序递增,自形程度逐渐升高,而品位逐渐降低,金的沉淀主要发生在脆—韧性变形阶段,脆性变形阶段无金矿化。主成矿阶段标志性的铁白云石化蚀变、微细浸染状的黄铁矿化、毒砂化蚀变可以作为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胶东地块、华熊地块、佳木斯地块及辽吉地块之吉南-丹东复合地体等已知金矿集中区与富含有机质的孔达岩系具有同分布规律,孔达岩系是金矿集中区有利的矿源层和赋矿围岩。在孔达岩系分布区可找到多种类型的金矿床。内蒙中部、辽西、辽吉地块盖县-岫岩地体均有孔达岩系发育,具有与胶东等4个已知金矿集中区相似的成矿条件,作者预测为金矿集中区。  相似文献   
19.
石牌河运动与“登封群”解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作为《东秦岭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规律》课题重要成果之一的“华北地台南缘的新发现(下元古界与太古界的不整合现象,石牌河运动/阜平运动)”报道在1986年5月16日的《中国地质报》上。同年6月13日该报第三版刊出付文宝的“对‘华北地台南缘新发现’的质疑”一文。现在课题研究已经完成,对该“质疑”作出回答,并将成果作一简要报道。 河南嵩山变质地体以其复杂的地质现象吸引众多地质学家。张伯声、张尔道、马杏垣等老一辈地质学家曾在此进行开创性研究,并将本区早前寒武变质地层分为上下两大套,上为下元古界嵩山群,下为太古界“登封群”,两者的分界线是嵩阳运动所造成的不整合。近年来,由于研究程度的加深,不同学者对“登封群”的性质、时代和地层细分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