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康托组在羌塘南部地区分布广泛,是青藏高原始新世大规模隆升以后首先接受的陆相碎屑和火山沉积,以往根据时代跨度较大的生物化石将其时代确定为中新世,但一直存在争议。羌南走构由茶错康托组中呈层状出露的火山岩面积约120km2,主要岩性为玄武质粗面安山岩,保存有完好的火山口和火山颈。40Ar-39Ar积分年龄为30.5Ma±0.6Ma,K-Ar法年龄为33.3Ma±0.5Ma、29.3Ma±0.4Ma、32.3Ma±0.5Ma、28.4Ma±0.4Ma,为渐新世早期。结合区域上康托组与伴生火山岩的相互关系,确定走构由茶错、康托、鱼鳞山和纳丁错等地的火山岩是康托组的组成部分。根据走构由茶错火山岩同位素定年结果将康托组的时代由中新世厘定为渐新世,羌塘地区大规模隆升以后接受沉积的时间前推了大约10Ma。  相似文献   
42.
康托组在羌塘南部地区分布广泛,是青藏高原始新世大规模隆升以后首先接受的陆相碎屑和火山沉积,以往根据时代跨度较大的生物化石将其时代确定为中新世,但一直存在争议.羌南走构由茶错康托组中呈层状出露的火山岩面积约120km2,主要岩性为玄武质粗面安山岩,保存有完好的火山口和火山颈.40Ar-39Ar积分年龄为30.5Ma±0.6Ma,K-Ar法年龄为333Ma±05Ma、29.3Ma±0.4Ma、32.3Ma±05Ma、28.4Ma±0.4Ma,为渐新世早期.结合区域上康托组与伴生火山岩的相互关系,确定走构由茶错、康托、鱼鳞山和纳丁错等地的火山岩是康托组的组成部分.根据走构由茶错火山岩同位素定年结果将康托组的时代由中新世厘定为渐新世,羌塘地区大规模隆升以后接受沉积的时间前推了大约10Ma.  相似文献   
43.
富钾贫钙岩浆的成因探讨——来自岩石失水熔融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钾质-超钾质岩浆按CaO与MgO的含量和CaO与Mg#值的关系可划分出贫钙和富钙两种不同类型的原生岩浆.针对贫钙钾质-超钾质岩浆的成因问题,作者系统分析了岩石脱水熔融和失水熔融两种体系中岩石的熔融过程和熔体性质,通过对熔体组成与贫钙钾质岩浆成分的对比分析,提出富钾贫钙岩浆的断裂减压脱水熔融机制.  相似文献   
44.
新疆东昆仑白干湖钨地球化学块体的确立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东昆仑是我国西部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之一,白干湖钨地球化学块体的确定及白干湖钨锡矿床的发现成为该区矿产勘查中突破性的进展.文章概述了白干湖钨地球化学块体的地质、矿产及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块体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钨地球化学块体为白干湖钨锡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钨的成矿与岩浆的演化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指出白干湖钨锡矿床有望成为超大型矿床,新疆东昆仑地区有望成为我国一个新的钨矿远景区和新的钨矿产区.  相似文献   
45.
东太平洋粘土沉积物的增白实验研究和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开发利用深海粘土,必须针对东太平洋粘土的特点提高其自度和活性。对东太平洋中国大洋调查区粘土沉积物进行湿法提纯后,采用酸溶氢气法以锌做还原剂对其进行了增白处理,并在不同温度下焙烧;分析了酸的类型、浓度、还原剂用量、反直时间及焙烧温度等对粘土增自效果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测定增白前后粘土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粘土矿物的结构,发现增自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粘土的比表面积和其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增白后粘土矿物总体上保持了层状结构,但局部结构有一定的破坏,因而提高了粘土矿物的结构活性。  相似文献   
46.
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新认识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哲斯腕足动物群是一个凉水型腕足动物群,土著种含量在75%以上,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北方生物地理大区的内蒙古区。自成一个地理区说明其北有重要地理隔绝:暗示存在一个较大地块(佳—蒙地块);凉水型性质则说明中二叠世这个稳定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存在一个足够宽的深海洋盆——古亚洲洋南支。在佳—蒙地块上,晚古生代地层发育较佳,保存较好。这些晚古生代地层围绕佳—蒙地块核心呈环带状分布,明显构成佳—蒙地块的大陆边缘沉积。在我国东北地区,出露的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主要为佳—蒙地块的南缘和北缘沉积。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统计,中生代为东北及邻区花岗岩侵位的峰期,志留纪—泥盆纪为花岗岩浆活动相对沉寂的时期,花岗岩的这种侵位时代特征支持晚古生代存在一个稳定地块的设想。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见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的迹象,说明这一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造山、普遍的区域变质的地槽发展过程。东北及邻区为天然地震弱震区,其周缘被锡霍特—珲春、蒙古—鄂霍次克、阿尔泰—华北北缘强地震带所围,似乎可以得出这是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其间不曾存在晚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缝合线的结论。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发生的大规模拆离—走滑使得原本较为完整的、稳定的块体发生了分割与位移。如此,一个完整的地块被切割成多个块体(即所称的众多"微板块")。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构成了一个巨大地块:佳—蒙地块。佳—蒙地块是北由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南由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东由中锡霍特俯冲带所围限的一个晚古生代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47.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沉积特征与油气资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一直被认为是海西期褶皱带或碰撞造山带,长期以来它被作为中、新生代盆地的变质结晶基底成为油气勘查的禁区。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各地块在500 Ma左右发生一次重要的陆壳固结事件;泥盆—早石炭世东北各地块沿嫩江-扎赉特一线拼合形成统一的复合地块(佳木斯—兴蒙地块)。晚古生界是复合地块基底之上的第一个具有区域性分布的准盖层沉积;晚古生界以海相沉积为主,化石丰富,保存完好,岩石没有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其主体处于高级成岩阶段;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主体形成于中生代(220~180 Ma),而不是海西期。岩相古地理特征显示,晚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是一个规模巨大、南与古亚洲洋相连的海相沉积盆地,以松辽和二连为代表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是在晚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背景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晚古生界不是松辽盆地和二连盆地的变质结晶基底,它们是一种叠合盆地关系。鉴于晚古生界潜在的烃源岩发育和叠合盆地特点,东北地区晚古生界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应成为深部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新层系。  相似文献   
48.
在收集前人资料和最新区调及科研成果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厘定公开发表文献的花岗岩岩体同位素年龄数据1093个,硅酸盐数据772套,微量元素数据627套,稀土元素数据653套.依据这些数据及最新调查成果编制东北地区花岗岩地质图(1∶1 500 000).该图突出了构造-花岗岩区划作用.此次研究将前中生代构造-花岗岩类划分为2个构造花岗岩域、2个构造花岗岩省和7个构造花岗岩区(带),将中新生代构造-花岗岩类划分为2个构造花岗岩域、3个构造花岗岩省和7个构造花岗岩区(带),使得花岗岩类的时空演化特征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9.
大兴安岭地区上古生界变形特征及构造层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兴安岭地区古生界构造变形表明,上古生界自二叠纪末以来遭受了3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为二叠纪末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碰撞造成的近EW向展布的断裂和褶皱构造,强度由南向北有减弱的趋势;第二期变形为侏罗纪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NE—NNE向左行走滑断裂和褶皱构造;第三期为NW向具有右行走滑特征的断裂构造,时间大致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综合区域构造、沉积岩古地理分析对比,初步将大兴安岭地区上古生界划分为早古生代、D—C1、C2—P2、P3—T14个构造层:早古生代末加里东运动之后,在D—C1期间早期以伸展为主,总体表现为北海南陆的古地理特征;早石炭世末期松嫩地块与额尔古纳—兴安地块沿嫩江—扎兰屯一线碰撞拼接;C2—P2期间总体表现为造山后伸展特征,表现为北陆南海;P3—T1时期古亚洲洋的闭合,海水退出,转为陆相。  相似文献   
50.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有3次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峰期年龄分别约为500Ma、320Ma和250Ma.500Ma的花岗质岩石与同期形成的高级区域变质岩伴生,东北各构造单元内均有记录,反映该区在加里东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造山事件;320Ma的花岗岩主要发育在大兴安岭地区,呈北东向展布,具有由俯冲到碰撞后成因的地球化学特点,是松嫩地块和额尔古纳-兴安地块碰撞拼合,形成统一佳蒙地块的重要事件;250Ma的花岗岩主要发育在东北南部和吉黑东部地区,是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碰撞后伸展作用的产物.佳蒙地块形成后,主体隆升为陆,南部处于与古亚洲洋相连的大陆边缘.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佳蒙地块处于伸展构造背景,发育了一系列北东向展布,被火山岩和正常沉积岩充填的断陷盆地.沉积环境具有北陆南海的格局.中二叠世,断陷盆地演化为巨大的海相沉积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华北板决与佳蒙地块发生陆一陆碰撞,残余洋盆消失,形成陆相沉积盆地.中二叠世海相盆地和晚二叠世陆相盆地内碳酸盐岩和暗色泥岩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