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475 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100 m~3)的1/4,且地下水质量较差,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水循环理论为指导,利用多期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影响因素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潜力。分析结果显示:淮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主要受人工开采影响,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有效蒸发减弱;淮河流域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326.97亿m~3/a;流域地下水质量总体一般,平原区孔隙水中Ⅰ~Ⅲ类水占比不足30%,与历史数据对比,水质呈劣化趋势;流域浅层地下水开采潜力呈现南部大于北部、山区大于平原的特征。淮河流域内,江苏全域、安徽沿淮地区浅层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大;豫东、鲁西南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已超采,无开发利用潜力;其余地区浅层地下水盈余量较小。研究结果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提供了地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受地表河湖系统水情变化干扰,高度动态和异质性的洪泛区地下水文对河湖水资源、水污染以及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鄱阳湖洪泛区湿地在长江中下游具有重要区位优势和研究特色,但变化环境下其水动力特征和水量交换情况等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本文以鄱阳湖典型洪泛区为研究区,采用地下水流二维数值模型,开展了洪泛区地表地下水转化作用与水量变化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季节性水位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湖区与周边地下水之间的动态补排模式,即洪泛区地下水补给湖泊主要发生在枯水和退水时期,而湖泊补给地下水主要发生在涨水和高洪水位时期。一般情况下,整个洪泛区地下水位与湖水位的年内变化态势基本一致,主湖区附近的地下水位年内变幅较大,而大部分洪泛区的地下水位变幅相对较小。北部地下水流速明显大于南部,主湖区附近地下水流速明显大于洪泛区,地下水流速基本小于1~2 m/d。水均衡分析发现,洪泛区地下水系统以接受降雨输入(52%)和主湖区补给(39%)为主,以地下水蒸发输出(72%)和向湖排泄(24%)为主,但补给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而排泄则发生在秋、冬季。地形地貌对洪泛区地下水位分布以及流速场演化具有主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