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8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0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81.
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模型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本文在总结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出现的三个阶段,即晚三叠世(230~210 Ma)、晚侏罗世(170~150 Ma)和早—中白垩世(134~80 Ma,集中在110~80 Ma)的基础上,通过成矿环境和成矿年龄的分析研究,基于前人的工作基础,对不同阶段典型的矿床组合建立或补充完善了4个矿床模型。包括170~160 Ma中侏罗世斑岩—矽卡岩型铜矿模型,160~150 Ma晚侏罗世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模型,白垩纪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模型及白垩纪锡钨多金属矿床模型。上述矿床模型的建立将有助于在华南地区和类似的地质环境中开展找矿评价和勘查。  相似文献   
382.
中国造山带内生金属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探讨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中国是造山带最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分布广泛。本文从成矿地球动力学演化角度对中国造山带中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将造山带矿床分为碰撞造山型和俯冲造山型两种。前者进一步可分为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和后碰撞造山成矿。以青藏高原为例,又将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分为碰撞造山期成矿、松弛期(伸展)成矿、走滑拉分盆地成矿和剪切带扩容成矿。以西秦岭和东天山为例,剖析了后碰撞成矿特点、过程和成矿规律。在扬子克拉通西南缘发育有中国颇具特色的低温成矿域,包括广泛分布的卡林型金矿、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和玄武岩型铜矿,本文研究提出这些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大陆边缘造山带弧后伸展盆地。  相似文献   
383.
安徽铜陵大团山铜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段,前人根据与成矿有关中酸性侵入岩的时代推测其形成于燕山期。本文运用Re-Os同位素测年方法对大团山铜矿床层状矽卡岩型矿体中的辉钼矿进行了精确年龄测定,获得等时线年龄139.1±2.7Ma,模式年龄变化在138.0~140.8Ma之间。这组年龄数据和与成矿有关中酸性侵入岩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135.8~139.8Ma相吻合。作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大团山铜矿床及铜陵地区铜硫(金)矿床的形成与岩石圈构造体制大转换之地球动力学事件相耦合。  相似文献   
384.
严宸  赵海杰  赵盼捞  袁顺达 《矿床地质》2019,38(5):1147-1158
彭公庙岩体是南岭地区早古生代大花岗岩基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其周围发育有圳口、张家垄及杨梅坑等大-中型的钨矿床(点)。由于钨矿化主要产出于彭公庙岩体的内部及其周缘地层中,这些矿床过去一直被认为形成于早古生代,与彭公庙岩体有着紧密的成因联系。然而,这些矿床与大花岗岩基的时间及成因关系尚未准确厘定。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圳口钨矿进行了高精度白云母Ar-Ar测年,获得坪年龄为(148.0±0.7)Ma(MSDW=3.1),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48.1±0.8)Ma(MSDW=2.6),反等时线年龄为(148.1±0.8)Ma(MSDW=2.6),表明圳口钨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明显晚于早古生代彭公庙大花岗岩基的侵位时间,是南岭地区中-晚侏罗世大规模钨锡成矿事件的一部分。通过总结研究发现,区域上早古生代花岗岩基周缘的钨锡矿床均形成于晚侏罗世,该结论不仅表明研究区深部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强烈,而且指示区内不同矿床之间在成因上密切相关。整个区域上的矿床类型和空间分布显示出不同的围岩性质制约了不同的矿化过程,从而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含矿热液沿着裂隙通道向上运移,当围岩为花岗岩时,形成了石英脉-云英岩型矿床,而当围岩为碎屑岩时,则形成石英脉型矿床。这些不同类型矿床可以构成一套矿床组合模型,互为找矿指示。  相似文献   
385.
Re-Os同位素体系及其地质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Re-Os同位素体系是近年来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发展较快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矿床成因、陨石定年、岩浆成因以及壳-幔演化、大陆岩石圈地幔定年等领域,尤其在地幔地球化学动力学等前缘领域,Re-Os同位素体系成为一种新的强有力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386.
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时限及其动力学背景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生代在全球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即东亚大陆构造大转折(主应力场由南北向转为近东西向)(任纪舜,1991),岩石圈从大增厚到大减薄(邓晋福等,1999,董树等,2000),惊天动地的构造岩浆喷发和侵入(陶奎元等,1999),伴随有大规模成矿作用(毛景等,1999;华仁民等,1999、裴荣富等,1999)。  相似文献   
387.
广西宝坛锡矿田地处桂北九万山区,位于江南古陆南缘的三防岩体南部,广西山字型构造的脊柱部位,是我国锡矿成矿时代古老,成矿作用特殊,已探明为一个大型和多个中一小型矿床的锡矿田。 近几年来,在该区工作的同志和国内不少学者,对宝坛锡矿床的成因、矿质来源、成  相似文献   
388.
煎茶岭硫化镍矿床成岩成矿作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通过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运用煎茶岭硫化镍矿床岩石及矿石的同位素资料对其成岩成矿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煎茶岭超基性岩体自变质热液和蚀变流体主要来源于由岩浆水和地表水组成的混合水;其成岩物质来源于比较亏损的上地幔,但形成过程中有地壳硫的明显混染,岩浆同化混染富含硫、铁的围岩发生硫化作用,导致局部硫饱和发生硫化萃取作用而成矿,这是其成矿的重要机制。煎茶岭硫化镍矿床成矿过程中有含高放射性成因锇的壳源物质混染。多数矿石的锇同位素组成较接近富硫沉积物范围,反映地壳富硫围岩混染的效应;仅有一件矿石样品与地幔包体、球粒陨石地幔或科马提岩接近,暗示其深部地幔源区的性质。新元古代为煎茶岭镍矿床的主成矿期,形成大多数岩浆型矿石,但并不排除有一少部分矿石为后期热液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389.
对小秦岭地区中深部含金石英脉的氢、氧、硫、氦和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本区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表现出深源流体不断与浅部流体混合的演化趋势。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成矿作用与区域伸展构造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指出小秦岭地区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中生代晚期的后碰撞阶段,在由深部过程引发的伸展构造背景下,深部流体沿伸展构造系统向上运移,不断与浅部流体混合,与围岩发生水-岩相互作用,使流体系统中的成矿物质不断富集,最终在剪切扩容空间中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390.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粘土矿物K-A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文章应用K_Ar法测得会泽铅锌矿床矿体中的蚀变粘土矿物年龄为(176.5±2.5)Ma,该年龄为成矿作用第一阶段黄铁矿形成的年龄,略早于第二阶段方铅矿、闪锌矿和方解石的形成年龄。该年龄表明这些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峨眉山玄武岩浆活动(251~262Ma)有明显的时间间隔,而可能为特提斯板块向大陆俯冲期间在大陆边缘岩浆弧后伸展带形成的MVT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