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3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YL3的优化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培养基成分减少、碳氮源影响因素、培养基成分含量优化、培养时外界条件等系列实验,对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YL3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的培养条件受以上各因素的影响,培养基的最佳组成为葡萄糖2.0 g,K2HPO4.3H2O 5.0 g,KH2PO41.0 g,MgSO4.7H2O 0.20g,(NH4)2SO4.7H2O 0.20 g,蒸馏水1 L,初始pH=7;培养基的外部培养条件为灭菌压力0.06 MPa,温度20~30℃,振荡转速100~140 r/min。降低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转化成本,提高了该菌的絮凝能力。  相似文献   
12.
塔乌尔别克金矿床位于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东北部边缘吐拉苏盆地中部,金矿化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和花岗斑岩中,属于冰长石-绢云母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金矿体呈不连续脉状-透镜状,受NNW或近SN向断裂或它们交汇部位控制。金成矿经历了早期的面型热液蚀变和后期石英-方解石-黄铁矿脉叠加。自然金常包裹于黄铁矿晶体内,与黄铁矿为同期形成产物。载金黄铁矿Re-Os法测年获得等时线年龄为(323±11)Ma(MSWD=4.2),187 Os/188 Os(i)初始值为0.17±0.19,金矿石δ34 SV-CDT=2.0‰~4.2‰,206Pb/204Pb=17.931~18.229,207Pb/204Pb=15.599~15.670,208Pb/204Pb=37.980~38.980,显示成矿金属物质为壳幔混合来源且以幔源岛弧岩浆(即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为主,金成矿晚于赋矿围岩约40Ma,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化与北天山洋关闭向陆-陆碰撞转换的动力学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西天山吐拉苏盆地安山岩中发现岩石包体及地质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西天山斑岩型铜矿找矿前景良好,但面临攻坚;吐拉苏盆地是西天山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集区,晚古生代吐拉苏盆地是北天山洋向南向伊犁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的“西南太平洋型”岛弧环境,在金矿深边部寻找斑岩型铜金矿值得关注。笔者最近在岛弧安山岩中发现硫化物矿化二长斑岩、细晶闪长岩等岩石包体。岩石包体发现于塔乌尔别克金矿区,多呈浑圆体或次棱角状,随机分布于安山岩中,与围岩界线截然,常见安山岩围绕岩石包体形成冷凝边。二长斑岩包体显示似斑状结构,斑晶由斜长石和钾长石组成;细晶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细晶结构,块状构造;寄主安山岩为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和少量角闪石及单斜辉石,基质由短柱状斜长石及少量单斜辉石组成,玻基交织结构。二长斑岩包体、细晶闪长岩包体和寄主安山岩三者具有极为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这些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点反映岩石包体是岛弧火山喷发过程中从下覆地质体捕掳成因,指示安山岩层之下存在同源斑岩体并可能已发生硫化物矿化。综合考虑吐拉苏盆地铜矿化点、酸性热液蚀变、高硫型和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组合关系,认为盆地内发育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金铜成矿系统,塔乌尔别克是斑岩型铜金矿找矿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14.
新疆西天山新发现的卡特巴阿苏大型金铜矿床赋矿岩石主体为二长花岗岩。对容矿的二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 Pb法年代学研究表明,岩石形成于伊犁-中天山地块南缘隆起带,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An=20)、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富钾(K2O/Na2O=0.82~1.16),A/CNK=0.85~1.09,镁值较高(Mg#=58.22~64.26),主体属高钾钙碱性岛弧岩浆系列,具I型花岗岩特征。锆石U Pb法测得二长花岗岩(345.5±2.6) Ma(MSWD=1.19,n=24)的成岩年龄,反映早石炭世侵位,应是南天山洋向北俯冲在伊犁-中天山地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形成的岛弧岩浆侵入体,岩浆可能为南天山洋俯冲洋壳部分熔融产物。  相似文献   
15.
药剂与粉煤灰联合处理再生造纸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混凝实验探讨了用PAC处理再生造纸废水的最佳混凝条件.在此基础上,选用PAM为助凝剂,通过正交实验,获得了较佳的水平条件:先加PAM,质量浓度为3 mg/L,后加PAC,质量浓度为0.2 g/L,反应9 min;处理后的出水经粉煤灰过滤,ρ(COD)可降至37.383 mg/L,ρ(BOD)为20.7 mg/L,浊度为0,pH为11.12,在空气中放置24 h后pH变为8.02.  相似文献   
16.
阿吾拉勒构造岩浆带(ATMB)是西天山重要的Fe-Cu多金属矿带,尤其阿吾拉勒西段多见Cu矿床/矿点,但对该地区二叠纪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矿环境的认识还存在分歧。本文在阿吾拉勒西段群吉萨依地区乌郎组火山岩的下部发现了中高钾钙碱性粗安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该粗安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00±11 Ma。群吉萨依粗安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K),重稀土元素(HREE)配分平坦,具有Nb、Ta、Ti的强烈亏损,同时Nd同位素相对亏损,εNd(t)=+4. 5~+4. 9,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为808~765 Ma,具有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岩浆源区特征。群吉萨依粗安岩与中亚造山带北部出露的大量花岗岩具有相似的较为年轻的tDM年龄,与研究区内酸性岩具有相似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很可能来源于新生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西天山在早二叠世已经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很可能在北天山洋岩石圈南向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俯冲板片尾部发生断离,软流圈上涌,触发新生玄武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引发具有岛弧特征的高钾钙碱性粗安岩岩浆的喷发,从而形成群吉萨依粗安岩,其为造山过程演化到最后阶段的标志,此时构造体制也相应地由俯冲挤压转换为伸展拉张背景。  相似文献   
17.
冯博  薛春纪  赵晓波  汪冰  张恩 《地质通报》2019,38(6):1028-1039
南天山古洋盆闭合、碰撞造山时限等洋-陆格局的演化过程是西天山备受关注的地球动力学问题,紧邻那拉提北缘断裂的新源地区二叠纪放射状辉绿岩墙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机会。新源地区辉绿岩具辉绿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和普通辉石,基质主要由斜长石、辉石、绿泥石等副矿物组成。岩石为富钠贫钾、过铝质、钙碱性岩浆系列。辉绿岩岩墙富集Rb、Th和La等元素,明显亏损Nb、Ta等元素,显示ε_(Nd)(t)为正值(+3.3~+3.8)和低的初始锶比值((~(87)Sr/~(86)Sr)_i=0.70479~0.70548),幔源物质明显。与该区石炭纪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相似,岩浆可能为二叠纪软流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其起源与软流圈上涌有关。辉绿岩岩墙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80.4±3.6Ma,被解释为岩脉成岩年龄,即岩脉形成于二叠纪。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推测辉绿岩岩脉形成于塔里木地块与中天山-伊犁地块碰撞闭合后的板内伸展环境,并与南天山洋洋壳岩石圈板块断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环境法     
土地伦理学,或者说环境伦理学在政府制定的制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具体体现在立法和经济政策中。从土地中获取最大收益已不再是最好的土地利用方式。新的土地伦理学认为人类只不过是包括土地在内的自然社会的一部分,这一社会尚包括树木、岩石、动物和自然风景。我们对这一社会的继续存在负有道义上的义务。因此,土地伦理学宣称地球是唯一适合于我们生存的栖息地,并且认为人都有权力在良好的环境中呼吸清新的空气,饮用未巡污染的水,并且世世代代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9.
铁屑粉煤灰微电解法预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依据微电解的基本原理,采用铁屑粉煤灰对印染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实验确定了影响因素和运行参数,即进水pH值为2.5~3.5,沉淀时pH值为8~8.5,反应时间为1h左右,粉煤灰/铁屑为2.0~3.0。印染废水的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达到80%和92%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一阶可信度方法对地下渗流和污染质运移的随机分析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即能用于解析解又能用于数值解。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方便而灵活的研究方法。同时,它能从最少量的二阶矩信息中,利用任何水平的随机性资料来得到对此种完全联合分布的认识。因此,在统计资料不全时,比如,地下环境等问题就是这样,一阶可信度方法显得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