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质学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红石泉矿床位于龙首山铀成矿带的西段,是我国发现的最为典型的伟晶岩型铀矿床,具有岩体型矿化的特点,铀矿化发育于伟晶岩体内部和接触混染带内。通过对含矿主岩伟晶岩进行系统研究表明,红石泉矿床中铀以晶质铀矿、沥青铀矿和铀黑形式存在。在中条造山运动晚期(1 735±67) Ma形成初始铀矿化,并在海西期(356±46) Ma部分矿石发生了热液叠加改造。早期岩浆成矿阶段主要形成晶质铀矿,晚期热液叠加改造阶段主要形成沥青铀矿,并发育了与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床相似的“四位一体”蚀变组合,热液改造过程是一个去K、增Na的过程。  相似文献   
32.
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床是中国西北部的重要铀矿床.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绿泥石温度计、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认为该矿床形成于早古生代后碰撞阶段.矿床的形成经历了5个阶段,自矿体中心向外分为6个蚀变组合带;成矿流体起源自花岗质岩浆演化晚期,经与围岩交代、反应形成再平衡混合的岩浆水.它是温度为295℃左右、盐度为2.99%~4.57% NaCleqv、密度为0.75~0.77 g/cm3的流体,其中富含U6+、Na+、CO32-等组分,对SiO2、Fe2+、Mn2+、K+和Rb、Sr、Mo、Ga、Zr、Ba等组分有较强的溶蚀或交代能力.流体沸腾是成矿物质的主要卸载机制,pH、Eh值的变化促进了成矿物质的进一步卸载.   相似文献   
33.
芨岭铀矿床是解析龙首山成矿带铀成矿作用的关键所在.通过地质编录、镜下观察、电子探针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综合矿床与周边铀矿点的蚀变和地球化学特征,将热液作用分为成矿前、成矿早期、主成矿、后成矿和成矿后等5个阶段.自矿体中心向外(A→F)的6个蚀变带中Na2O、U含量递减,SiO2和Rb含量呈宽缓的"U"型,FeO和MgO在A和E带中形成双峰,而P2O5和HREE则在A和D带含量较高,TiO2、Fe2O3、CaO、MnO、CO2、Zr、V、Cs、REE等组分主要富集于B、C和D带.成矿流体是起源于岩浆演化晚期的再平衡岩浆水,富含Na+、U6+、CO32-.逆向沸腾是主要的成矿机制,pH和Eh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沥青铀矿的沉淀.以蚀变组合分带与铀矿化关系为指导,有望在龙首山成矿带中段落实一个大型铀矿基地.   相似文献   
34.
广东省大宝山斑岩型铜矿床勘查突破及其区域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替资源勘查是广东省大宝山铜多金属矿近十五年的主题之一。本文在介绍矿床地质的基础上,回顾了大宝山英安斑岩中斑岩型铜矿的发现过程。陡倾细脉状石英硫化物是大宝山斑岩型铜矿的主要矿化形式,脉体倾向290°~310°,倾角65°~75°,脉幅主要为0. 5~10mm,脉频平均约22条/m。通过查明英安斑岩与铜多金属矿化之间的关系,将勘探线方向调整为120°,钻孔尽可能大角度穿切石英硫化物脉体,成为斑岩型铜矿勘查取得突破的关键。大宝山英安斑岩墙是早侏罗世晚期(175Ma前后)沿大宝山逆冲推覆构造侵位的浅成岩,铜硫多金属矿化与之相关。铜矿化强度与(黄铁)绢英岩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关系十分密切,蚀变分带较为发育,是特殊类型的斑岩铜矿。铜矿化品位主要为0. 10%~0. 60%,平均品位0. 43%。250m高程以上的大宝山英安斑岩墙中,初步估算新增铜资源量可达大型规模,深部依然是其找矿主攻方向。在粤北—赣南地区,加强与英安斑岩相关的铜、铅、锌、金、银等多金属找矿勘查工作,有望在该区落实一个北东向斑岩型铜多金属成矿带。  相似文献   
35.
水口山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的北缘。矿田内矿种多,资源丰富,包括Pb、Cu、Zn、Au(Ag)、U、Cd、In、Mn等。矿床类型以内生矿床为主,还包括不少外生矿床。内生矿床主要包括老鸦巢铅锌金矿、鸭公塘铁铜铅锌(铀)矿、康家湾铅锌银金矿等,主要成矿时代为燕山中期(150~160Ma)。外生矿床包括产于二叠系斗岭组的煤层,龙王山风化壳型金矿等,形成于海西期至喜马拉雅期。在空间上,整个矿田内生多金属矿化类型自西向东以及由深到浅呈现出矽卡岩型—中 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型—风化壳型的水平和垂向分带特征,成矿元素组合则相应呈现出Fe、Cu、Pb、Zn→Pb、Zn、Au、Ag、U→Pb、Zn、Au(Ag)→Au的递变趋势。水口山(铁铜)铅锌金多金属矿田的形成与矿田内部出露的花岗闪长岩和英安斑岩关系密切。矿田内与燕山期中—酸性(主要为酸性)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铁)、铅锌、金、银(铀)多金属成矿作用可总结为水口山式,为华南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相关的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典型代表。根据成矿规律的研究,水口山深部找矿勘查应集中于:① 深部—浅部花岗闪长岩体内部斑岩型Cu多金属矿床的勘查;② 深部和外围矽卡岩型Fe、Cu、Pb、Zn多金属矿床的勘查。  相似文献   
36.
尼木地区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中段,目前已有厅宫、冲江和白容3个大、中型斑岩铜矿床(王小春等,2002;晏子贵和李作华,2007;李金祥等,2007).近年来,四川冶金地质勘查院又在其外围发现了岗讲、总训、夏庆、绒岗蒙和渡布曲等斑岩Cu-Mo矿点(王小春等,2002;晏子贵和李作华,2007),因此该区有望形成一个超大型斑岩铜矿集中区.  相似文献   
37.
38.
石人嶂钨矿区发育的角闪辉长岩与钨矿密切共生,研究该矿区对认识粤北地区区域地质演化、深部岩浆信息以及区域基性岩与成钨作用关系研究意义重大,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开展相关系统的研究。文章报道了角闪辉长岩的锆石和磷灰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资料。磷灰石U-Pb年龄指示角闪辉长岩的结晶年龄为(171±14) Ma,形成于燕山早期晚阶段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的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其中,锆石为捕获锆石,具有3组年龄,分别记录了区域古元古代陆核增生,新元古代古华南板块的聚合和裂解,早中生代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印支地块聚合的后造山伸展等多起构造事件。角闪辉长岩具有低Si、K、Mn,高Ca、Fe、Mg、Na、Ti的特征,富集Rb、Ta、Zr、Ti等,亏损Ba、Nb、Sr、Hf、Be、Cs、U、Th等元素,表明其源区具有E-MORB型富集地幔的属性。角闪辉长岩的形成主要受控于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同时,由于角闪辉长岩的高氧逸度的特征及其较石人嶂钨矿成矿更早,角闪辉长岩的存在可能主要是为后期的钨矿化的叠加提供部分Ca、Fe等元素,并为富矿流体的运移提供通道。  相似文献   
39.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东昆仑南缘一条重要的构造单元边界,带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较发育。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技术,对研究区内得力斯坦花岗闪长岩进行高精度的年代学测试,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14.3±1.8Ma,表明其侵位时间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得力斯坦花岗闪长岩是洋壳俯冲板块部分熔融的产物,暗示布青山地区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可能持续到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进而为研究东昆仑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约束。  相似文献   
40.
陈云杰  王刚  赵如意  杨昆  荣骁  李涛 《铀矿地质》2021,(1):38-50,111
为了探讨龙首山成矿带东段与铀成矿关系密切的灰绿色闪长玢岩的成因、侵位时代及与铀成矿的关系,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成矿背景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具有富铝、富碱、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和高场强元素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属于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其岩浆可能源于下地壳基性岩的部分熔融;闪长玢岩的U-Pb年龄为(422.3±3.6)Ma,结合其穿切的蚀变带的原岩花岗闪长岩的年龄,推测了研究区内的碱交代岩的形成时间为433~423 Ma。同时沿断裂分布的闪长玢岩脉为后期铀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地球化学障和成矿空间,在区内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在龙首山东段地区寻找碱交代型铀矿化时,其可作为找矿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