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31.
风廓线雷达回波信号中包含的噪声不仅降低信号的质量,而且还严重影响各种相关处理算法的有效性,甚至影响雷达本身的探测能力。因此,提出高效稳健的信号提取方法对于风廓线雷达数据的有效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风廓线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导致有用信息提取困难的问题,对比分析现有3种小波滤波方法,提出一种基于连续回波相关的空域相关新算法。利用MATLAB软件进行风廓线雷达信号降噪提取的仿真实验,结果证明改进后的方法优于原空域相关滤波方法和经典风廓线雷达信号处理方法,并取得较好的去噪效果。  相似文献   
132.
本文制备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强毒株NUF849的福尔马林灭活全菌(FKC)、胞外产物(ECPs)以及全菌与胞外产物的混合物(FKC+ ECPs)3种免疫原,以其免疫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并在免疫牙鲆后第42天分别以海豚链球菌NUF849和NUF812攻毒.在免疫牙鲆后第7、14、21、28、35、42天及攻毒后第7天分别取样,测定血细胞吞噬能力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以比较3种免疫原对这些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免疫后尤其攻毒后,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的吞噬率与吞噬指数均上升,FKC+ ECPs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免疫组SOD活力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并趋于稳定,攻毒后各组数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FKC+ ECPs组数值最低;免疫组POD活力先升高,第28天起下降,攻毒后各组均下降,FKC+ ECPs组始终高于其他免疫组(P<0.05);免疫组ACP活力也在免疫后第28天达到峰值,以某株NUF849攻毒后FKC+ ECPs组水平上升(相对于免疫后第42天),其他组显著下降;FKC、ECPs、FKC+ ECPs对菌株NUF849的相对免疫保护宰分别为50%、40%和90%,对NUF812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60%、30%和80%,FKC+ ECPs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以上研究表明,各免疫组均诱导了牙鲆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其中FKC+ECPs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3.
1954—2009年藏东南林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西藏东南部原始林区9个典型气象站资料,分析林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4—2009年,藏东南林区年平均气温升高0.9℃,其中冬季升温高达1.47℃,升温突变点出现在2001年;林区年降水量增加了185 mm,其中春、秋季节分别增加83 mm、55 mm;藏东南林区气候趋于暖湿化;藏东南林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比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显著,且海拔越高越显著。  相似文献   
134.
广州市受自然因素制约,能源资源稀缺,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增长迅速。以广州市1988―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理论结合库兹涅茨曲线等方法,分析广州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总量是能源消费总量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产业经济增长是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他们都处于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假说的前半段;2)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是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其库兹涅茨曲线呈现正相关线性关系;3)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指标也不适用于分析库兹涅茨曲线关系。随着广州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高新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大量开发运用等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来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会发生改变。因此,不同发展时期应考虑不同产业结构以及技术进步等的发展,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政策。  相似文献   
135.
基于TM数据的广州市番禺区土地覆被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覆盖番禺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4个时相Landsat-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GIS手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生成土地覆被图。在数量化研究LUCC的基础上,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反映番禺区4个时相土地覆被的变化机制,对土地覆被景观格局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番禺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在1990~1995年间处于开发调整时期,2000年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趋于成熟,土地覆被变化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趋于平缓。研究时期内,番禺区的景观破碎度增加,土地利用结构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覆被类型变化的影响逐渐替代自然作用下土地覆被类型情况。  相似文献   
136.
藏南洛扎地区洛扎断裂属于区域上定日—洛扎断裂的东段部分,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一条重要的断裂,但其总体研究程度较低。运用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的方法研究了洛扎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表现和活动历史等,讨论其在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格局形成中的意义。主要认识如下:(1)洛扎断裂现今主要表现为一条规模大的脆性-脆韧性断层,SWW—NEE走向,高角度倾向NNW。断层带内发育劈理带、断层泥、构造角砾岩等。运动性质主体表现为正断层。(2)洛扎断裂的南北两侧地块具有显著不同的变形特征,南侧为平缓的大型背斜-向斜构造,北侧为近NWW—SEE走向的倒转褶皱-断层构造。(3)洛扎断裂经历了多期活动,中生代正断活动,古近纪逆冲活动,中新世韧性伸展,中新世晚期逆冲活动以及上新世—第四纪正断活动。现今断层展示的更多是最后一期活动的形迹。(4)依据其规模大、多期活动性、两盘构造变形与沉积的系统差异性等肯定了其作为构造分区断层而存在。(5)洛扎断裂和藏南拆离断层(STD)在研究区均有出露,局部二者出露线近于重合,但洛扎断裂以高角度断面切割了平缓的STD。洛扎断裂是比STD具有更悠久地质历史的区域性断层,只是后者中新世以来的活动性更多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37.
三河尖矿冲击矿压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明华  安里千 《岩土力学》1997,18(A08):97-100
采用试验测定,数值计算,力学机理分析等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三河尖矿发生冲击矿压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8.
不规则三角网(TIN)在流域坡面汇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高积模型(DEM)的地形解析能力在提取地貌特征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流域的坡面汇流分析及径流的数字模拟工作也随之展开。但是目前分析中常用的方格网络模型、等高线网络模型和不规则三角网络模型在应用中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方格网络和等高线网络的DEM-TIN网络模型,该模型具有上述三种模型的优点。同时以DEM数据和数字线划图(DLG)为基础,设计了这种模型的简易生成算法。  相似文献   
139.
土面增温剂(以下简称增温剂)是一种农田化学覆盖物。一般采用油脂化工或石油化工副产品等成膜物质,经过乳化、加温、搅拌等工序,制成膏状物或乳状液,即为增温剂。把它用水稀释,喷洒在平整湿润的土面上,能很快形成一层连续均匀的多分子薄膜。这层薄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田小气候,促进农作物的早生快长,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0.
本文研究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烷基环己烷、烷基苯、胡萝卜烷、甾烯和萜烷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烷基环己烷的母源物质主要是海洋生物,并混有陆源物。G-15站和G-32站的烷基苯以C12烷基苯为主,碳数范围在C11~C24;而G-25站以C21烷基苯占优势,不含有C17和C19~20烷基苯化合物。胡萝卜烷主要为β-胡萝卜烷,并含有全氢化β-胡萝卜素,甾烯化合物中检出24-乙基胆甾-5-烯、甾二烯和胆甾-5-烯。萜烷化合物中的二环倍半萜碳数范围在C17~C21;羊毛甾烷分别为C308β(H)、9α(H)-羊毛甾烷、C31的24-甲基羊毛甾烷和C32的24-乙基羊毛甾烷。ββ构型的C2917β(H),21β(H)-30-降藿烷、C3017β(H),21β(H)-藿烷和C3117β(H),21β(H)-升藿烷等化合物的存在,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低成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