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付广  沙子萱  赵凯 《地质论评》2021,67(5):253-261
为了研究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油气分布规律,在深层油气“中转站”(所谓油气中转站是源岩内和外已聚集的油气分布区,可为浅层油气成藏提供油气来源)中转油气机理及有利部位研究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下白垩统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分布区和南屯组顶部泥岩盖层不封闭区,确定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分布区,结合输导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深层油气“中转站”向浅层中转油气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对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中部地区,少量分布在其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控制着苏德尔特地区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与分布,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处或附近尚未钻探部位应是该区大磨拐河组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32.
基于SNTHERM雪热力模型的东北地区季节冻土温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爽  杨国东  李晓峰  赵凯  姜涛 《冰川冻土》2018,40(2):335-345
冬季土壤温度在土壤肥力、植被安全越冬、土壤微生物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雪盖的反照与隔热作用对冬季土壤温度变化及冻融过程具有一定影响,深入探究积雪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机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雪热力模型(Snow Thermal Model,SNTHERM)是用来模拟和预测积雪演化和冻土温度的一维质能平衡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积雪下冻土温度的观测试验,通过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统计特征参数分析,进行了积雪覆盖下冻融土壤温度变化过程模拟的有效性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在积雪覆盖条件下,SNTHERM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雪盖下浅层(5 cm、10 cm、15 cm深度)冻土日平均温度的变化过程,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通过改进模型中土壤层水分迁移等因素,能够提高冻土温度的模拟精度,为研究积雪各参数演化过程与下垫面温度的相互作用奠定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积雪参量空间遥感的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133.
巴鲁巴铜矿床位于赞比亚铜带省卢安夏市罗恩-穆利亚希盆地北缘,赋存于晚元古加丹加超群下罗恩组的白云质片岩中。矿体的形态受复式向斜褶皱构造控制,呈飘带状。铜矿化主要以条带状、浸染状、脉状及网脉状产出。地层岩性与矿物分带组合特征表明,巴鲁巴铜矿区的沉积环境由早到晚,可能经历了陆缘到滨浅海环境,同时成岩成矿环境经历了氧化到还原的变化过程。矿区地层的沉积特征和矿化密切相关,表明了两者之间存在成因关系,具典型层控矿床特征。区域变质作用不仅改造了矿体的形态,同时也活化了早期沉积-成岩期所形成的部分成矿物质,形成脉状铜矿化。巴鲁巴铜矿床为沉积-改造型层控铜矿床。  相似文献   
134.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供水保障能力、解决城市应急供水危机、应急地下水源地建设等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株洲市河西应急地下水源地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计算出补给量为7.09×10~4m~3/d;采用容积法计算出储存量为3 478×10~4m~3;采用井群干扰法计算出可采资源量为3.22×10~4m~3/d。同时根据水量、水质、地下水开采潜力及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地下水源地应急可行性分析;应急状态下按每人需水量20 L/d计算,可解决161.0万人的饮用水问题,能够满足株洲市主城区的应急供水需求。  相似文献   
135.
基于多维感知对城市活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探索其用地特征,是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实现精准规划和有机更新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厦门岛为例,基于社交媒体签到数据、夜间灯光影像数据、POI数据和LBS大数据,从社会、经济、文化和空间4个维度感知城市活力,使用核密度、数据网格化和最优聚类法,分析城市活力的空间特征,并探讨不同活力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多样性和开发强度等用地特征。研究发现:①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活力多维感知方法可精准、有效评估城市空间特征和发展动态;② 厦门岛社会、经济、文化和空间维度城市活力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4类活力区域呈现出西部连绵成带、东部围绕商务区和大型设施集中的特征;③ 各类活力区域的用地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第一类区域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比和第二类区域的商业服务业用地占比最高,均接近20%。集聚可显著提升城市活力,建设用地周边1000 m范围内的功能混合度更为重要。居住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活力水平随着开发强度的降低而降低,高值区容积率均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36.
赵欣  赵凯旭  黄晓军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1):2061-2072
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双重影响使人类社会面临的极端高温风险日益加剧,给城市人口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科学评估城市热环境下人口暴露风险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论文基于ECOSTRESS地表温度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以西安市为例,在城市地表温度和人口时空变化分析基础上,构建城市人口暴露风险评价模型,揭示精细化时空尺度上的人口暴露风险时空格局及其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 西安市夏季一天内的地表温度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昼夜地表温度差异较大,白天平均温度为35.5 ℃,夜间平均温度为21.5 ℃,白天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相比夜间具有更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日内所有时刻均存在不同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热岛分布的变化表现出从聚集状态向离散状态再过渡至聚集状态的特征。② 西安市人口分布呈单中心结构,73.6%的人口都分布在三环以内,且沿中轴线集中的现象显著,昼夜人口形成了“白天向心、夜间离心”的分布特征。③ 人口暴露的中、高与极高风险区主要呈散点式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且86.6%的极高风险区位于三环以内,而无风险和低风险区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城市外围。④ 导致昼夜人口暴露风险差异的不同主导类型面积占比依次为温度主导型(37.9%)>共同主导型(31.5%)>人口主导型(30.6%)。研究可为城市人口暴露风险区域的识别及制定针对性的适应性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7.
滇西金宝山铂钯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宝山铂钯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红河断裂东侧,宁蒗-弥渡镁铁-超镁铁岩带内,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辉石橄榄岩中。辉石橄榄岩和铂钯矿石均富集LREE,具有弱的Eu负异常和较强的Sr、Ba负异常;与N-MORB相比,辉石橄榄岩具有较低的(Nb/Th)PM比值和较高的(Th/Yb)PM比值,表明金宝山岩体受到了地壳物质混染;通过(Th/Yb)PM-(Nb/Yb)PM图解估算得到地壳混染程度在55%~70%之间,强烈地壳混染表明岩浆中的S达到饱和并使得硫化物发生大规模熔离。而利用硅酸盐岩浆/硫化物的质量比值(R因子)方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金宝山矿床R因子集中于5000~1000之间,明显大于金川、图拉尔根、白马寨等典型岩浆硫化物矿床,说明金宝山岩体形成时岩浆中的硫化物熔离程度较低。辉石橄榄岩和铂钯矿石的S/Se和Cu/Pd比值也同样反映了硫化物低程度熔离的特征。与Nb、Th等元素含量相对稳定的高场强元素相比,S、Se、Pd等元素在硫化物部分熔解以及热液作用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迁移。类似于River Valley和Platreef矿床等大型层状PGE矿床,金宝山铂钯矿床的形成是一个两阶段的过程,早阶段在岩浆通道或深部岩浆房中,地壳混染使得硫化物发生强烈熔离并在有限的空间内大量聚集,产生富PGE岩浆;后由于硫化物的部分熔解,岩浆中硫化物熔体富集Se、Pd,亏损S、Fe,岩浆中的S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晚阶段在浅部岩浆房,少量地壳S的加入并未使得S饱和从而发生硫化物大规模熔离。金宝山岩体具有较低的Cu/Pd、Cu/Pt比值,即出现Cu/Pd比值较低的岩体也可能有较大的成矿潜力,这与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具有较高Cu/Pd、Cu/Pt比值的矿体不同。  相似文献   
138.
双模态微波遥感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射计和辐射计是微波遥感信息获取的重要遥感器。文中提出了利用公共高频通道将散射计与辐射计组合成散射辐射计的设计思想,作者根据该思想研制成功了X波段散射辐射计。文中给出了该散射辐射计的工作原理、工作时序及性能指标。通过野外测量实验证明,利用该思想研制散射辐射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9.
太湖贡湖湾水生植被分布现状(2012年)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贡湖湾是无锡和苏州两市的重要水源地,随着近些年太湖水质的急速恶化,贡湖湾蓝藻暴发现象日益严重,危及饮水安全.为提供贡湖湾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依据,于2012年开展贡湖湾水生植被野外调查.对8个断面进行为期5天的调查,结果表明:(1)共记录贡湖湾水生植物20科27属34种,单子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别为优势分类群和生态型;(2)贡湖湾水生植被分布区面积占总水域面积的45.35%,为典型半草型湖泊;(3)共有8种水生植物群落分布,其中马来眼子菜群落分布区面积和生物量最大;(4)贡湖湾水生植被总体表现出北部无水生植被分布,东部生物量高、群落及物种组成复杂,其他区域生物量小、群落组成单一的分布格局.水质恶化和插网捕鱼对贡湖湾水生植被分布现状存在影响,过度清淤可能是造成北部水域裸露的原因.结合贡湖湾水生植被分布现状分析结果,建议在贡湖湾水生植被管理中要开展北部裸水区植被修复,促进湾口区域马来眼子菜群落生长,加强对"引江济太"工程上游来水和贡湖湾水质的监测,并注重外来入侵植物尤其是水盾草群落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0.
尼日利亚中生代环状杂岩中产出丰富的含锡(铌钽)等多金属的花岗岩,其中与成矿相关且占主体的2种岩石类型是碱性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前者具有含碱性暗色矿物过碱质特征,后者具有含黑云母过铝质特征。前人对2种共生的岩石对锡(铌钽)成矿作用可能的制约机制还未深入探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资料,为理解非造山A型花岗岩锡(铌钽)成矿作用提供新视角,进一步明确找矿方向。2种岩石绝大多数在侏罗纪侵位,但在同一杂岩体中,碱性花岗岩锆石结晶普遍稍早于黑云母花岗岩,且前者分异程度稍弱于后者。碱性花岗岩是起源于富集地幔岩浆在极端分离结晶作用下的产物,但此过程中有部分地壳物质的混染。过铝质黑云母花岗岩并非与造山型过铝质花岗岩一样来自地壳物质的熔融,它更可能是来自于碱性花岗岩同一母岩浆演化的另一个混染了更多地壳物质的晚期分支。与俯冲背景的成锡花岗岩一样,尼日利亚锡多金属富集主要与弱过铝质黑云母花岗岩有关,受岩浆后期出溶流体的显著影响。碱性花岗岩对锡(铌钽)元素的富集程度,大致代表了未受出溶流体影响时共生黑云母花岗岩的锡(铌钽)含量。成矿物质来源为泛非基底围岩,元素的富集成矿主要被分离结晶和流体出溶行为控制。尼日利亚不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