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延边天宝山为一大型中高温热液多金属(铅,锌,铜,钼等)矿田,是由新兴铅锌、立山铅锌铜和东风铅锌铜钼3个矿床所组成.文章在矿田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辉钼矿Re-Os同位素体系定年研究,得到结果w(Re)为0.353~9.306 μg/g,模式年龄为174.7~200.3 Ma,加权平均值年龄为(194.6±3.9) Ma,等时线年龄为(196.6±2.5) Ma(MSWD=0.94,n=9),表明天宝山多金属矿田为早侏罗世岩浆作用及相关流体活动的产物,形成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后伸展环境,初步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壳源.结合区域上已有的高精度年代学数据,将吉林省中东部山区钼成矿作用划分为2期:早侏罗世(196.6~186Ma)和中侏罗世(176.9~166.9Ma),且以中侏罗世钼矿化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12.
13.
杜荒岭和九三沟矿床是延边地区两个典型的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金矿床,两者距离不足10km。本文运用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成分测试和稀有气体同位素对这两个矿床的蚀变岩和矿石中的石英内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以便揭示成矿流体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测温及拉曼测试结果表明:蚀变早期矿化阶段主要气体成分为CO_2、N_2的两相流体包裹体,发育少量高盐度(33.4%~48.1%)高温(410~470℃)的流体包裹体,其为深部斑岩成矿系统与后期浅成矿化流体叠加的产物;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90~330℃,盐度为0.4%~44.9%,成分以H2O为主,含少量的CO_2;富气相、富液相及含石盐子晶多相的流体包裹体共存,表明流体发生了沸腾作用,这些流体包裹体被捕获的深度为100~500 m,代表浅成矿化的主要流体。稀有气体同位素结果表明:3 He/4 He值为0.009 6~0.020 6Ra,20 Ne/22 Ne、21 Ne/22 Ne值分别为9.734~9.987和0.030 9~0.040 6,40 Ar/36 Ar为1 302.4~4 433.6。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延边地区杜荒岭和九三沟金矿早期成矿流体为携带Au、Ag、Cu等成矿元素的高温、高氧化的岩浆气,主成矿阶段地壳流体的混入导致沸腾作用,晚期转以低温低盐度的大气水为主。  相似文献   
14.
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松山金矿床赋矿围岩中代表性的粗安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和元素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实验结果揭示:(1)获得6组单颗粒锆石年龄,第一组为2 422~2 683 Ma,为残留锆石年龄;第二、三、四和五组分别为606~943 Ma、428~437 Ma、281~303 Ma和169~221 Ma,为捕获锆石年龄;第六组为121~129 Ma,代表火山作用过程形成的锆石年龄;(2)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该套火山岩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3)微量元素和REE指示岩石明显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HREE)。结合相关成果,初步厘定该区可能存在古元古代—新太古代结晶基底或碎屑物,该期火山作用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发的岩石圈伸展和减薄环境下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岩浆上侵、喷发作用形成,岩浆在上升演化过程中受到早侏罗世中酸性侵入岩的混染,该次岩浆活动与东北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大规模火山喷发岩浆事件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闹牛山浅成热液铜多金属矿床是大兴安岭中部浅成热液-斑岩铜多金属矿集区内重要的矿床之一,矿床产于早白垩统玛尼吐组陆相酸性火山岩中;矿体呈脉状、网脉状、角砾状产出,受断裂控制;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等。热液成矿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Ⅰ)石英-黄铁矿-辉钼矿-毒砂阶段,(Ⅱ)石英-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阶段,(Ⅲ)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阶段和(Ⅳ)石英-碳酸盐阶段。实验数据表明: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可分为纯气相包裹体(V型)、纯液相包裹体(L型)、气液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W型)和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S型),其中以W型居多。从早到晚矿化阶段流体发生了一系列连续变化,均一温度分别为405℃~260℃,407℃~183℃,368℃~170℃和183℃~109℃,盐度w(NaCleq)依次为3.05%~43.83%,0.35%~46.56%,0.35%~8.67%和0.71%~3.69%。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成矿流体属于H_2O-NaClCO_2±CH_4±(Mg/Ca)CO_3体系。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兴安岭中段浅成热液铜矿床的初始含矿流体为残余岩浆水,成矿过程中,大气降水逐渐混入,成矿晚期演化为大气降水。综合分析认为闹牛山浅成热液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的主要机制是流体沸腾和混合作用,流体混合作用在主成矿期及成矿中晚期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莲花山铜矿床产于中生代火山盆地隆坳转换部位,是大兴安岭中段铜多金属成矿带上的重要矿床之一。根据野外观察与室内鉴定,将矿化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期的黄铁矿-石英阶段、中期的石英-硫化物阶段、中晚期的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与末期的石英-碳酸盐阶段。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有纯气相、纯液相、气液两相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矿化早期4类包裹体均有发育,中、中晚与末期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从早到晚,均一温度分别为340~420℃、220~310℃、140~200℃、~130℃。早期含子晶包裹体w(NaCleq)为34.5%~48.9%,气液两相包裹体w(NaCleq)为3.85%~7.15%,中、中晚期包裹体w(NaCleq)变化于5.25%~8.54%之间,未测到末期的盐度。初步厘定早期中高温、高盐度、富CO2的氧化含矿流体"沸腾",CO2逸出,演化为中阶段中温、低盐度流体,pH值升高,黄铜矿、黄铁矿大量沉淀,中晚期大气降水开始混入,形成以方铅矿与闪锌矿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物,末期流体成分则接近于循环天水;进而确定该矿床是与次火山岩相关的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7.
兴蒙造山带东缘是中国重要内生多金属成矿区,近年来已发现钼矿床20余座。依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成果,将该区内生钼矿床类型划分为斑岩型、接触交代热液型和中高温浅成热液型。初步确定斑岩型矿床形成与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而接触交代热液型矿床形成与钙碱性花岗质岩浆作用以及围岩性质有关,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195~165Ma和115~110Ma两个区间,成矿物质普遍具有壳幔混合源的特点;而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欧亚大陆和伊泽奈崎板块俯冲欧亚大陆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笔者研究了小莫尔可地区碱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及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成因及构造意义进行了探讨。样品中的锆石多呈半自形晶,具有振荡生长环带和较高的Th/U比值(0.38~0.68),揭示其为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该区碱长花岗岩形成于早石炭世((348.9±2.1)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岩体主量元素具有高硅(SiO_2=75.78%~77.01%)、富钾(K_2O=4.58%~4.76%)、贫铝(Al2O3=11.80%~12.37%)、贫钙(CaO=0.28%~0.31%)、低镁(MgO=0.05%~0.09%)的特征;微量元素具有亏损Ba、Sr、P、Ti等元素,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特征;稀土元素呈现Eu负异常明显、轻稀土元素轻度富集的"海鸥"式分配,具有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通过Eby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进一步判别其为A2型花岗岩,代表其形成于碰撞伸展的转换过程之中。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其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碰撞拼合体系有关。  相似文献   
19.
地球关键带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岩-土体系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南岛针对不同成壤母质岩-土体系的详细研究较少,并且重金属亟需基于新标准进行评价。为了查清岩-土体系中重金属元素迁移特征及污染状况,本文以海南岛琼中3个土壤垂向剖面及7115件表层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ICP-MS/OE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等分析方法,测定岩石和土壤中Cu、Pb、Zn、Cr、Ni、Cd、As和Hg共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定量评价了表层土壤样品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海南岛琼中二长花岗岩岩-土体系中,不同重金属元素表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Cu、Pb、Zn、Cr、Ni、Cd元素以亏损为主,As元素以富集为主,Hg元素则表现出不同的富集或亏损特征,As、Hg元素尤其富集在表层。(2)琼中绝大多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土壤污染风险低。(3)以琼中和海南岛背景值为评价标准时,应关注Cr、Ni和As污染以及Hg、A...  相似文献   
20.
白土营子钼矿床位于西拉木伦钼成矿带南部,是近年来勘查的新成果,目前已达到中型钼矿床。本文报道了白土营子钼矿床的地质、辉钼矿Re-Os年龄、流体包裹体和H-O-S-Pb同位素数据,以确定其成矿时代和成矿流体特征。钼矿化主要以细脉浸染状、角砾岩型状和脉状存在于印支期花岗斑岩中。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45.4±4.1) Ma,表明钼矿化发生在中三叠世。确定了4种类型的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W)、含CO2三相包裹体(C)、含子晶三相包裹体(S)以及纯气相包裹体(V)。成矿早阶段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的CO2-H2O-NaCl体系;成矿主阶段则是中温、高盐度和低盐度共生、气相成分逐渐转化为以H2O为主的特征,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不混溶作用,伴随大量金属矿物的分离沉淀;随着温度、压力的持续降低,以及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晚阶段流体演化为中低温、低盐度贫CO2的H2O-NaCl体系。结合H-O-S-Pb同位素资料,认为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幔,成矿晚阶段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