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当代世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对地质调查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地质调查的驱动机制、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技术手段、服务意识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趋势为:需求驱动——地质调查工作的驱动机制由传统的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转变;领域拓宽——地质调查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以寻找、发现矿产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型转变为兼顾资源与环境保护、灾害减轻的资源与环境并重的社会型;技术先导——地质调查的技术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地质调查传统的“老三件”正逐渐被“新三件”所替代;服务优先——地质调查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2.
胶东金矿床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对胶东四类金矿床(盆地边缘砾岩型、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矿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开展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宏观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相对应,山东金矿床可能有亲岩浆岩和亲沉积盆地两个不同的成矿系统。前者包括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三类金矿床,后者指盆地边缘砾岩型金矿床,二者具有不同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山东亲岩浆岩系列的金矿床,其锶-钕同位素与同时代的幔源岩浆岩一致,碳同位素显示幔源碳和岩浆碳的特征,氧同位素则显示初生水与大气降水不同比例混合的可能性,因此有可能是以CO2为主、富合成矿金属的地幔流体与浅部下渗大气降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与岩浆岩关系不密切、主要受盆地边缘断裂控制的盆地边缘砾岩型金矿床,其碳-氧和锶-钕同位素组成均较分散,可能主要与地壳浅部下渗大气降水对上地壳各种岩石淋滤萃取演化而成的成矿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海域新生代地层与断裂活动性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长江口海域通过浅层人工地震勘察查明,新生代地层可分为5个地震层。分别为第四系、上新统、中新统上段、中新统下段及始新统。第三纪地层自东北向西南依次超覆、减薄尖灭,上部被第四纪地层不整合覆盖。沉积基底主要由晚侏罗世火山岩系及燕山晚期酸性小岩体构成,未发现早第三纪及晚白垩世断陷盆地。断裂构造很发育,按展布方向大体可归为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3组,皆为正断层。前两者数量多、延伸长、断距大,与同区的航磁异常构架吻合。北东向断裂分段明显,西南段为第四纪断裂,中段为晚第三纪断裂,东北段为早第三纪断裂;而北西向断裂分段不很清晰。两者的垂直位移速率平均在0.015mm/a。本文对该海域有关的几个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利用“雅奇6”系统自动生成软件,设计测绘工程档案管理系统的全过程。该系统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As far as th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are concerned, the earthquakes in the sea area to the east of Shanghai are far more strong than in land area with the largest one in the sea area near the Yangtze River mouth being MS=436, while in land, only MS=434 occurred on Sept. 1, 1624. As a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 active area, the sea area near the Yangtze River mouth, may cause a potential risk to Shanghai. In 1971 and 1996, earthquakes with MS=5~6 occurred in this area. Geo…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同层次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柴达木盆地地震、非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发现,新生代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较大差异,盆地沉积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构造格局的控制。古近系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新近系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显示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为不同时期受不同方向构造控制的大型叠合盆地。盆地地层深、浅层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深层表现为陡倾的逆冲断裂构造,以断块构造为主要特征;中浅层表现为滑脱褶皱与滑脱断裂构造;地表在背斜核部发育斜列展布的正断层构造。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沉积和多方式的后期改造,不同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储油气构造模式,认识这一点对于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寻找隐蔽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城杰 《地理教学》2004,(12):39-40
作为现代地理研究的前沿,GIS可以很快完成原来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处理的工作,尤其是地图制作和分析方面的工作,从进行全球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探索,如板块构造和火山地震带分布之间的关系,到对自己居住的城市和社区的观察,如社区的文化设施分布等,GIS都可以发挥其卓而不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巴西圆盘劈裂法在层状岩体抗拉强度试验中的适用性,在以往层状岩体巴西圆盘劈裂试验成果分析基础上,选取层理砂岩为试验对象,设计并进行了考虑不同层理角度的砂岩巴西圆盘劈裂试验。分析结果表明,(1)层状岩体抗拉强度的各向异性特点非常明显,层理角度对各种层状岩体的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是基本类似的,只是影响程度不一样;(2)不同层理角度圆盘试样的破裂面形状差别较大,其破坏模式可以归纳为直线型、折线型和弧形型;(3)当层理角度0°<β<90°时,破裂面的发展规律不能严格满足巴西圆盘劈裂试验力学理论模型的假定,采用式(1)计算得到的劈裂抗拉强度只能是一个近似的值;(4)当圆盘试样加载线两侧的岩石材料、层理结构对称分布时,加载时圆盘内的应力分布可以较好地满足其理论计算模型,其试验结果比较准确。研究成果可为层状岩体抗拉强度的准确测定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油气、煤田勘探。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是整个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的基石。将径向基函数(RBF)引入地震声波波场数值模拟中,在空间上用径向基函数无网格法来构造二阶导数,而在时间上采用简单的二阶差分公式,并重点讨论了形状参数c对该方法精度的影响,总结c经验取值范围为2~4倍平均数据点间距。设计不同模型,利用径向基函数无网格法进行声波波场模拟,并与空间四阶时间二阶的有限差分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样精度下,径向基函数每个波长所取的数据点数远小于空间四阶矩形网格有限差分每个波长所取的网格点数,即径向基函数的空间采样率更低,这表明径向基函数具有更小的数值频散。   相似文献   
20.
阿留申俯冲带位于环太平洋俯冲带最北端,是东太平洋型俯冲和西太平洋俯冲的过渡区域。该俯冲带火山岛弧距离海沟的距离从东向西逐渐增大,而形成地球上独特的岛弧火山链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运动学成因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阿留申俯冲带几何形态数据、运动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尝试运用构造赤道理论探讨该现象形成的运动学背景。阿留申俯冲带的几何学数据表明:从俯冲带东段(175°E)至俯冲带西段(155°W),火山岛弧距俯冲海沟的距离从80 km增加至250 km。与此同时,俯冲板片的倾角由60°减小至30°。板块的运动学分析表明:相对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东段的运动矢量为48 mm/a,向北运动;逐渐转变为西段的78mm/a,向西北方向运动。相对于软流圈,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始终向西北方向运动,速率向西逐渐增加。因此,在俯冲带的东段太平洋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存在30°左右的夹角,而这个夹角在西段几乎不存在。太平洋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同,会导致软流圈对俯冲板片的反作用力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俯冲角度和俯冲带宽度。太平洋板块相对北美板块和相对地幔的速度方向夹角的变化被认为是引起阿留申火山弧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运动学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