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文章概略介绍了利用卫星进行定位的原理 ;由卫星信号传播、信号接收和SA政策等引起的理论误差 ;给出了多种快速、高精度定位的工作模式和观测点选择的原则 ;列出了将WGS - 84坐标转换为我国坐标的公式及解算参数的具体方法 ,供读者在GPS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53.
对2013年5月20日和5月22日由南海季风造成的两次龙舟水过程进行了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雷雨大风的飑线过程具有人字形特征,之后分裂为两条弓形回波,此飑线具有前倾结构、高质心高度、高VIL、共存多个中气旋、中层径向辐合、速度模糊等特点,雷雨大风是由飑线前后两侧的下击暴流造成的;形成列车效应的带状回波具有低回波顶高、低质心高度、中气旋、急流核高度低等特点,短时强降水中局部地区的大风是由环境风造成。  相似文献   
54.
马兰黄土剪应力松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Riemann-Liouville的分数阶导数理论及经典模型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采用Abel黏壶取代在经典模型理论中的Newton黏壶,得出了分数阶标准线性体模型剪应力松弛的解析表达式。采用不同含水量马兰黄土在不同正压力条件下进行直接剪切松弛试验,并对得到的9组剪应力松弛曲线特征进行了研究。考虑到最小二乘法对分数阶标准线性体模型参数进行拟合无法获得确切的结果,采用Monte Carlo方法对试验结果拟合。拟合结果表明,马兰黄土的松弛特性可由分数阶标准线性体模型有效的表征。确定了马兰黄土的松弛时间和粘滞系数,揭示了马兰黄土在直接剪切试验条件下的松弛特性。  相似文献   
55.
2011年4月17日广东强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广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Micaps资料,对广东省2011年4月17日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着重分析了各种有利于大冰雹生成的因素和回波特征。研究发现:(1)过程发生在高层有急流、高空槽和切变线、地面有锋面低槽的环流形势下,属西江流域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复合型。冰雹发生区域的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达-4.8×10-3/s。(2)当CAPE突增,SSI>200、K>35℃、Si<0℃时,预示强对流天气发生。(3)边界层辐合线为对流发展提供动力因素,同时大气不稳定和较高的CAPE造成雹暴的迅速发展。(4)本次雹暴几乎具有强烈对流风暴的所有回波特征:反射率因子图上的弓形回波、后侧入流缺口、悬垂结构、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径向速度图上的中气旋及中层径向辐合。(5)雹暴的回波顶高与最大反射率因子演变趋势基本相同,有几次跃增且同步。降雹前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均出现突降。VIL的跃增特性对于判断冰雹的增长非常有效。(6)本次过程具备适宜冰雹生长的0℃和-20℃层高度条件,且回波核心区高度扩展到-20℃层以上。VIL密度>4 g/m3和上干下湿的垂直分布十分利于大冰雹的产生。(7)三体散射特征可作为发布冰雹预警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6.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阿尔泰有色金属成矿带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大量的资料,介绍了阿尔泰有色金属成矿带内在成矿带、成矿亚带,成矿区和矿田等的矿化特征,对整个阿尔泰成矿带的矿产分布格局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7.
新疆阿尔金山中段的第三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金山中段的第三系主要分布在索尔库里走廊南山以北的金雁山南坡(见下图)。这里地质研究程度很低,未见有关报道。1960年我队高芝生等在阿尔金山进行1:100万区调时,因无化石,将该套地层笼统地划为渐新统—中新统。1979年至1980年笔者在本区进行1:20万区调过程中,对区内的第三纪地层进行了较详细的工作,首次发现并采到较多的化石。现对本区第三纪地层作一简要论述,谬误之处,敬希评批指正。  相似文献   
58.
对川西雅江—道孚地区三叠系西康群含义及层序重新作了厘定;对杂谷脑组解体,重新定义认识的分歧,如年各组碳酸盐岩块砾混积层在西康群地层柱中的位置,进行了探讨命名地罗空松多组和新都桥组层位关系的新认识,双壳类(Pergamidia)在西康群中的分布及意义等若干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作了总结与评述。  相似文献   
59.
长江下游农业生态区CO2通量的观测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1年6月10日~7月20日在安徽省全椒县稻田和2002年6月10日~7月20日在肥西县农作物混作区观测的近地层CO2和能量通量资料,对农作物混作区和稻田CO2通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平均情况下,观测期内稻田白天(夜间)吸收(放出) CO2为55.16 g·m-2(14.19 g·m-2);农作物混作区白天(夜间)吸收(放出) C02为22.67 g·m”(12.40 g·m-2);稻田白天吸收的CO2通量随水稻生长而逐渐增加,夜间放出的CO2在拔节期最高;农作物混作区CO2通量在整个观测期并没有显著改变;稻田和农作物混作区均为大气CO2的汇。对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分析表明:白天稻田吸收的CO2通量与到达地面的光合有效辐射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文中结果为数值模拟稻田与近地层大气CO2交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0.
新建上二叠统敌布错组,发现其中含有Noeggerthiop-Pterophyllum混生植物群,并确定该组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第四纪全新世火山岩,获取一批同位素定年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冈底斯岩浆演化的时空格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