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6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提出表达河漫滩发育特征的定量指标,并根据这一指标将河漫滩发育分为垂直加积型、过渡型和侧向加积型。在此基础上对河漫滩发育模式与河型特别是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对河流发育过程中的古地理环境变迁作出一定的推论。从而对地质历史时期中区域环境的重建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2.
无定河及其各支流的断面水力几何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元旭  许炯心 《地理研究》2009,28(2):345-353
水力几何形态关系是对河道形态与水力学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河道整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无定河及其支流为研究区域,利用该流域1959~1969年期间的实测流量资料,分析了34个河段的断面水力几何形态指数。结果发现,无定河所有河道的水力几何形态指数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b>f &; m>f &; b+ f>m;b&; m相似文献   
53.
依据三峡水库修建以前的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含沙量和悬沙粒径变化对长江宜昌-汉口河段年冲淤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三峡水库修建以后库下游河道冲淤特性的预测提供参考。建立了1980-1997年间宜昌-汉口#河段年冲淤量与宜昌站年均含沙量C宜昌之间的回归方程,据此估算出使宜昌-汉口#河段处于不冲不淤状态的宜昌站临界年均含沙量为0.734 kg/m3。以宜昌-汉口冲淤量作为因变量,以宜昌站的含沙量、悬沙中径D50、最大流量和三口分流比作为影响变量,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基于1980-1997年资料的方程表明,宜昌站含沙量越高,悬沙中径越粗,宜昌站洪水流量越大,宜昌-汉口河段年淤积量越大;三口分流比越小,宜昌-汉口河段年淤积量越大。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以河演变原理,分析研究南运河的弯曲河型变化,对河道载弯取直,开控人工河道,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5.
许炯心 《地理研究》1993,12(3):25-25
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更加准确地预测全球变化,为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更为坚实的科学基础,国际气象与大气物理协会和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于1993年7月12日至23日在日本横滨市召开了科学大会。来自全世界各国的1000余名科学家参加了这一科学盛会,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地理所,兰州高原大气所、冰川所,水利部水文资源所,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河海大学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30余位中国科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56.
高含沙型曲流河床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许炯心 《地理学报》1992,47(1):40-48
本文描述了在我国黄土高原宽谷中发现的含沙量超过100kg/m^3的曲流河床,并运用高含沙水流的作用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指出当水流进入高含沙范围时,水流能耗率大幅度降低,挟沙能力大大增加,这是促使河床向弯曲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高含沙水流的稳定输送有赖于边界条件,故边界条件在这种曲流河床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文中并讨论了这一地区游荡河型与弯曲河型的判别条件。  相似文献   
57.
我国不同自然带的化学剥蚀过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许炯心 《地理科学》1994,14(4):306-314
  相似文献   
58.
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许炯心 《地理学报》1999,54(4):318-326
黄土高原半干旱的气候条件、稀疏的植被和疏松易蚀的黄土物质,是该地区高含沙水流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这一地区高含沙水流的发育程度,特别是最大断面含沙量的大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与悬移质泥沙的粒度组成有密切的关系。存在着某种特定的悬移质泥沙粒度组成,使得悬移质含沙量达到最大值。这种特定的泥沙粒度组成与流域中黄土、基岩及风成沙的分布有关,而它的出现,则是特殊的水力、风力交换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9.
河型对含沙量空间变异的响应及其临界现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揭示了冲积河流河型对含沙量变化的复杂响应规律.我国近百条冲积河流的悬移质输沙率与平均流量在双对数座标中的相关图表明,代表不同河型的点据可以被3条直线分为4个条带,从下而上分别为江心洲河型、弯曲河型、游荡河型和高含沙曲流.代表上述3条直线的方程可以视为河型在空间中随水沙搭配关系而变化的临界条件.理论分析、实验资料和天然河流的资料都表明,随着悬移质含沙量的增大,挟沙水流的能耗率也增大,但当含沙量超过某一限度之后,随着含沙量的进一步增大,水流能耗反而减少.各区中的河流根据其特定的含沙量范围,按不同的方式对其能耗率进行调整,因而出现不同的平面形态,即形成不同的河型.  相似文献   
60.
许炯心 《地理科学》1997,17(3):201-207
提出地表物质迁移构成特征的概念及其指标,动用我国东部季风影响范围内近60条河流的资料,探讨了地表质迁移构成特征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并研究了我国地表物质迁移构成特征随纬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