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80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247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405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4篇
  1938年   2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 毫秒
991.
本文利用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共21个气象站点1955—2019年的器测气候资料,结合西南地区气候驱动因子(北极涛动指数AO、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西南季风指数SWM、东南季风指数SEM、暖季均温WST)系统分析研究区65a来的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比了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前后局地降水的变化并评估三峡水库修建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SWM主要影响研究区夏秋季降水;SEM和WST主要影响研究区夏季降水;AO对研究区降水的影响集中在冷季;NAO对研究区降水的影响不显著。SWM、SEM、WST与降水存在较显著的1~4a短共振周期,而NAO与AO以7~11a的共振周期为主。库区西北部的年降水量在2003年存在突变现象,腹地和南部地区的年降水量无此突变,而前述气候驱动因子在蓄水当年均无突变,表明气候驱动因子不是导致近库区降水突变的原因。三峡库区蓄水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近库区西北部的年降水量明显增加,主要是2月、5—7月降水显著增加(P<0.05),3月、8—10月不显著增加(P>0.05),其原因可能是升温引起的更多的局地蒸发水汽被季风转移至西北部,导致西北部的降水量增加。水库蓄水后,腹地在8月、10月、12月降水量显著减少(P<0.05),南部在8月降水量显著减少(P<0.05),其可能的原因是水库蓄水后缓冲昼夜温差,增加水面大气下沉,抑制水面对流活动,从而抑制研究区腹地和南部形成降水。基于气候驱动因子和月降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西北部的年降水比无水库的情形显著增加13.2%(P<0.05);腹地、南部的年降水比无水库的情形分别增加0.1%和减少1.5%,但均不显著(P>0.05)。总的来说,三峡水库蓄水对降水存在局地效应,其长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992.
为探讨福建宁德三都澳油品泊位码头溢油事故对大黄鱼保护区影响的发生途经、影响过程及影响方式,通过二维“油粒子”海域溢油风险评价模型,预测3#油品泊位码头前沿操作性泄漏和船舶航道泄漏在几种不利环境组合条件下的溢油风险影响行为,分析其溢油事故风险对大黄鱼保护区的影响后果.通过预测分析表明,3#油品泊位码头溢油事故对大黄鱼保护区海洋生态环境将产生极大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大黄鱼保护区内发生溢油事故,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须对溢油事故采取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处理.  相似文献   
993.
本文用1958~2010年53年的乐山、眉山、雅安三市大暴雨降水资料,从气候趋势、时空分布等方面分析了川西大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1)53年内盆地西南的大暴雨主要分布在雅安东北、眉山西南、乐山西北部地区,在该区域形成一暴雨中心圈;2)大暴雨发生次数在洪雅、峨嵋、夹江、天全等地有减少趋势;而在雅安、青神、沐川则有增强趋势;3)雅安和乐山两地大暴雨次数历年分布有一定的同步性,眉山的大暴雨次数分布和雅、乐两地的关联不明显;4)三地大暴雨分布的主要特征形态为以雅安、名山、洪雅、峨嵋为中心区域的一致性分布为主;第二种主要分布形态为雅安和峨嵋两个中心的反相关状态.此外,对历史上两次特大暴雨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揭示特大暴雨发生的背景和条件.  相似文献   
994.
<正>北极熊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著称,它们的食谱包括从人类垃圾到驯鹿到浆果等等一系列东西。但是在纬度较低的加拿大北极区,北极熊主要以海冰作为平台猎捕环斑海豹(Pusahispida)。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这一地区的海冰比以往融化得越来越早。现在,北极熊的栖息地有两个月的无冰期。科学家们发现:由于没有海豹可供食用,北极熊越来越倾向于食用陆地猎物,包括北方常见的绒鸭蛋和厚嘴海鸠蛋。2010—2012年连续3年的夏季,在230个岛上以及哈德逊海峡和北哈德逊湾海峡沿岸1000多公里的地区,研究人员考察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以地震信息采集为应用背景,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和关键技术,讨论了无线网络在地震信息采集方面的系统构成方案,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决策为一体的地震监测及应急调度系统。将XML用于数据交换,能够较好地克服传统数据交换技术具有的格式不灵活、成本高以及交互性差等缺点,实现不同数据库系统跨平台间模式转换和数据交换。在采集环节,针对监测环境恶劣,面积大、监测点多、监测时段长而人手严重不足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在有线网络为主体的前提下,添加无线传感网络作为补充,以弥补有线网络无法全覆盖的缺陷,大量传感器节点按一定布点规则分布于地震监测区域内,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多跳的组织网络,并选用了ZigBee技术予以实施。对加强地震监测、强震动地震预警等灾情信息的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96.
2011年对河北省首都圈部分测震台站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测震专业设备换成EDAS-24GN数据采集器与BBVS系列地震计的组合,针对专业设备在升级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找出故障发生原因,给出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对新疆北山矛头山东一带火山岩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龄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区火山岩岩石组合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和同成分的火山碎屑岩。该套火山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钙碱性火山岩,富集轻稀土元素,无明显的负铕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相对富集,Ba、Sr略有波动,高场强元素Nb略有亏损、Ta亏损明显。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该套早二叠世的火山岩形成于已经充分收缩的残余海盆环境;此时北山的构造属性更与残余海盆的陆缘火山盆地相似,而不具有裂谷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并借助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砂山组储集层特征进行分析。该区岩石中泥质含量高,岩性复杂,可划分为泥岩、碳酸盐岩、砂岩和混积岩4种类型。储集层中发育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和微裂缝等,形成了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储集空间特征。微裂缝是该区主要渗流通道,而微孔隙是主要储集空间,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差。该区微裂缝类型包括构造缝、溶蚀缝和成岩缝。储集层岩石纹层发育,砂质纹层和泥灰质纹层交互出现,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岩石受力不均衡、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泥岩收缩是形成微裂缝的主要原因。该区储集层物性受压实作用明显变差,溶蚀和胶结作用同时存在,对储集层物性影响较大。储集层岩石毛管压力曲线由近似垂直的斜线段和近似水平的曲线段两部分组成,中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拐折点。斜线段反映了微裂缝特征,近似水平曲线反映了微孔隙特征。利用毛管压力曲线求取的排驱压力和平均孔喉半径无法真实地表述此类微裂缝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提出了有效孔喉半径概念,可以合理表述该区微裂缝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99.
以江淮丘陵区的水资源状况、地形地貌及土壤特征、水利工程现状、种植结构和灌溉技术水平等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具体分析了该区域干旱发生的原因。阐述了塘坝在灌区系统中对水库防洪灌溉的补充作用,以及在非灌区对拦蓄地表径流的重要意义。根据江淮丘陵区内的水利工程特别是塘坝运行现状,提出合理规划塘坝建设、加大塘坝扩挖整治力度和加强用水管理以增加可用水量,并依靠节水灌溉技术和调整种植结构措施以减少灌溉用水,从而改善江淮丘陵易旱区缺水状况。  相似文献   
1000.
高福红  杨扬  王枫  许文良 《地球科学》2014,39(5):499-508
通过研究黑龙江省东部早古生代地层晨明组和宝泉组碎屑锆石的U-Pb定年结果,讨论了晨明组和宝泉组的所属时代和物源.大多数锆石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出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暗示其岩浆成因,极少数的锆石具有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暗色增生边.定年结果表明:采自晨明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59个分析点产生了以下年龄组:561 Ma、621 Ma、683 Ma、752 Ma、803 Ma、822 Ma、851 Ma、900 Ma、922 Ma、954 Ma、1 781 Ma、1 865 Ma和1 933 Ma,这表明晨明组沉积于561 Ma之后.而以不整合接触关系覆盖于晨明组之上的宝泉组底部泥质板岩中碎屑锆石60个分析法点产生了425 Ma、450 Ma、485 Ma、900 Ma和1 750 Ma年龄众数.由上述地质关系和年代学测定结果,结合晚古生代地层中碎屑锆石的年龄组合,可以判定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晨明组的形成时代介于561~510 Ma之间,这是首次在黑龙江省东部确定的具有确切年代学证据的早古生代地层.上述年龄组碎屑锆石的存在,表明其物源主要为该区新元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地质体,这进一步揭示在早古生代期间,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可能存在前寒武纪残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