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03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1.
利用1994年8-9月期间,由台湾海峡两岸的4艘海洋调查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所获之CTD和ADCP资料,并结合1992年3月间在同一海域获取的CTD资料及部分历史水文资料,对该区域的海水特性以及黑潮水入侵南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本海区水团分布与冬末、春初(1992年3月)航次基本相似,即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水结构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温、盐度特性。虽发现有黑潮水穿越巴上海峡进入南海,但其势力甚弱。因此,在夏末秋初,黑潮亦无直接的分支深入南海,即使在巴士海峡北端进入台湾海峡的黑潮水,其影响也是十分微弱的。由等密度面、地转流分析和实测ADCP资料显示,在调查海区的东南海域存在一支较强的N向流动。它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绕过吕宋岛西北角流向东北,在巴上海峡呈现与黑潮水混合的迹象,其水体在冬季明显呈高温、低盐的特性;夏季则为相对低温、低盐。故在冬季的几幅卫星图像上也有较好的体现,很有可能长年存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颠倒温度表和南森采水器被人们视为测量海洋中海水基本物理要素的常规手段之一。然而,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这种原始的、单一的观测手段开始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集成电子化和自动化为一体的温盐深(STD)测量装置。该装置操作简单,获取数据快而准确,且也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所以,当它刚刚问世,就受到了海洋工  相似文献   
13.
箱式取样器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海洋地质调查工具,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采集样品不易受到扰动和破坏,而且还能为海洋生物、化学研究提供上覆水。因此,它在海洋地质、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调查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老式的大洋50型采泥器已逐步被新型的箱式取样器所取代,我国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不断更新的阶段。箱式取样器以它的取  相似文献   
14.
利用船载CTD仪、国外剖面浮标(APEX)和实验室盐度计等标准仪器设备,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对2种型号国产剖面浮标(COPEX和HM2000)进行了现场比测试验,并对观测资料质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 COPEX和HM2000型剖面浮标观测的盐度资料均能达到国际Argo计划提出的±0.01的精度要求;(2)HM2000的最小观测深度离海面1 m以内,最大观测深度基本稳定在2 000 m左右,并能保持在1000 m深度附近漂移,而COPEX的最小观测深度在8~9 m之间,最大观测深度则在1 800~1 900 m之间波动,且漂移深度都在600~800 m之间;(3)COPEX和HM2000都获得了70条以上有效观测剖面.总体而言,两种国产剖面浮标观测的温、盐度资料都是可信、可靠的.但试验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仍有待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16.
The thermal condition anomaly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nd its zonal displacement have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climate change in East Asia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owever, the impact of the zonal wind anomaly over the Pacific Ocean on z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warm pool has not yet been analyzed based on long-term record.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z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warm pool and its response to the zonal wind anomaly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Based on the NCDC monthly averaged S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in 2°×2° grid in the Pacific Ocean from 1950 to 2000, and the NCEP/NCAR global monthly averaged 850 hPa zonal wind data from 1949 to 2000,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zonal displacemen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nd zonal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zonal displace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western,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Composit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during ENSO events, the warm pool displacement was trigged by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in early stage and the process proceeded under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unless the wind direction changes.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the zonal wind anomaly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Ocean should be considered also in investigation the dynamical mechanisms of the z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warm pool.  相似文献   
17.
南半球微波遥感SST与Argo浮标NST的异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得到的近表层温度数据(NST),与两种卫星微波传感器(TMI和AMSRE)反演的海表温度(SST)进行较为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南半球海域SST与NST虽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但两者之间的差异(△T)还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是TMI还是AMSR-E反演的SST,与Argo NST相比,△T均存在昼夜和季节变化:△T夜间较白天大,冬季达到最大,而春季则是最小。此外,△T还表现出沿纬线呈带状分布的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造成南半球海域SST与NST的差异主要由风速所致,且与海面流速和大气水汽含量也有一定的关系。为此,建议改进卫星遥感SST反演方法,缩小其与实测NST之间的差异,从而为南半球乃至全球海域多源SST融合提供更加可靠的统计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于客观分析方法重构的Argo网格资料(未同化其他观测资料),分析探讨了200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太平洋海域(60°S-60°N、120°E-80°W)温度气候态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29℃等温线的包络范围(暖池),夏季显著增大,位置也明显偏北,且其厚度仅限于约100 m上层;在亚热带海域次表层(约150 m),形成南北两个高温(南部大于27℃,北部大于24℃)中心,呈马鞍形分布,但并不以赤道为对称中心,而是偏向北半球8个纬度;在南、北纬40°附近海域,等温线十分密集,形成"极锋";在新西兰东南海域存在低温水舌由南向北的入侵现象,从表层至1 000 m深层始终可见,似是终年存在的一个水文特征。温度的年变化规律表层最明显,每年呈一高一低的分布趋势,亚热带海域尤为显著,北半球温度年较差大于9.5℃,南半球约为6.0℃,且北半球的最高、最低温度值分别出现在每年的8月份和2月份,南半球则相反。表层以下,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远不如表层明显,至500 m中层,整个太平洋海域的温度最大变幅仅为1.0℃。赤道海域表层温度明显存在3年的周期性年际振荡,北亚热带表层也表现为3-6个月的周期性年际变化,中层年际振荡较缓,振幅也较小,而亚南极海域从表层直至500 m中层,均存在不规则年际振荡。  相似文献   
19.
张春玲  许建平 《海洋通报》2014,33(6):647-658
采用无结构三角形网格海洋数值模式FVCOM,建立厦门湾及其邻近海域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通过模型计算结 果统计其潮流能要素特征表明:大小潮期间平均流速较大区域主要发生在金门水道、金门北东水道、厦门东侧水道、九龙江 口至青屿水道以及安海湾口门附近海域;该海域最大可能流速最大值可达到2.2 m/s,发生在金门北东水道,金门水道次之; 金门水道一年内垂向平均流速超过1 m/s的时间占28.3 %;金门水道潮流能蕴藏量为2 917 kW。  相似文献   
20.
CTD资料质量控制浅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许建平  苏纪兰 《海洋学报》1999,21(1):126-132
物理海洋学调查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来,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调查方法和观测仪器也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就海水温盐度测量而言,由当时的颠倒温度表、南森采水器和BT(深度温度仪)等机械式观测仪器发展到XBT(抛弃式温深计)、AXBT(机载抛弃式深度温度计)和CTD(温盐深仪)等电子仪器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