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169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Described is a new technique of decade-scale climatic forecasting, presented by a combination of wavelet analysis and stochastic dynamics. The technique is also applied to diagnosing and forecasting the duration time of dry and wet climates in the decadal hierarchy of different areas in China.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decadal hierarchy, the north,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of China are areas where various kinds of frequent climate disasters appear; droughts easily occur in the north and northwest, while floods often occur in South China. Because this modeling technique is based on time series data, it can also be applied in the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of such time series as hydrology, earthquakes and ecology.  相似文献   
92.
宽波段太阳紫外线强度监测仪器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ATML89C52,ADC0809等微控制器、集成电路和紫外线Ua、Ub宽波段传感器,结合计算机通讯技术,设计出实时宽波段太阳紫外线强度监测仪器,并用RS232通讯口与PC机组成监测、预报、发报一体化的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93.
印度—亚洲俯冲带结构——岩浆作用证据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 ,两个大陆之间是否存在大陆俯冲是关系到高原地壳加厚、隆升等构造演化模式的重要问题。近 2 0年来以各种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深部探测结果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 ,表明印度向亚洲下部的俯冲是存在的 ,但是其俯冲的规模仍存在争议。不同观点认为印度岩石圈前缘已经到达班公—怒江缝合带的下部约 2 0 0km深度、俯冲在整个西藏岩石圈深部、或者仅仅越过雅鲁藏布江断裂。地热泉He同位素、碰撞后岩浆作用的年代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冈底斯带与高原北部地区具有相同的岩石圈地幔源区 ,并且存在印度板块在 13~ 2 5Ma之前就俯冲在冈底斯带西部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考虑到印度板块的持续向北运动 ,则岩浆作用支持印度岩石圈现今已经达到或者越过班公—怒江缝合带的俯冲模式。  相似文献   
94.
动力变形条件下Au迁移、富集的构造地球化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二甲金矿和广东河台金矿形成的动力学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动力变形中发生了明显的力学—化学耦合作用。云母矿物变形强烈,塑性变形,定向拉长显著。黑云母发生了褪色作用,从褐色变成浅褐色甚至无色;白云母干涉色从鲜艳的蓝色变为黄色,甚至无色。随试验温度、压力条件的升高,岩石、矿物从脆性变形向塑性变形演变。动力变形还使岩石和矿物中的元素呈现化学迁移和富集作用:云母矿物中的杂质容量降低,导致铁质释放;硫化物矿物的反射率增高,成矿元素特别是Au在其不同部位发生一定的变化。自然金颗粒在析出过程中,与Si、Fe分离而纯化。动力变形中成矿元素(特别是Au)的迁移、富集等效应是通过压溶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95.
矿山开发过程产生的废石、废渣、矿坑排水及冶炼尾矿和炉渣等都或多或少地含有重金属.在长期的风化淋滤作用过程中某些重金属元素就迁移释放出来,从而污染周围的土壤和水体.重金属在地表环境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具有累积效应.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富集重金属,并把重金属转化成毒性更强的化合物;重金属就因这种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而影响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96.
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的一些研究进展。近十年来,国内外对铅锌矿山开发引起的重金属在土壤、植物、水和大气系统中的分布、形态、累积、迁移及转化机理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总结和探讨了铅锌矿区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和机制等方面,以期能对这些方面有一个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7.
1 实验设计 通常情况下,进行高温超高压实验都要尽量减少样品柱中的温度梯度,促使样品温度均一化,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98.
李海红  戴升 《气象》2000,26(10):53-55
对1980 ̄1999年造成青藏高原东部17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及1999年9月9 ̄10日出现的大到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形成暴雨云带的影响系统模型和物理量场变化规律,对预报高原暴雨天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
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特征及其时空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汛期黄河口多船同步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对黄河口最大浑浊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得出汛期黄河口最大浑浊带在整个潮周期始终存在,其含沙量和范围形态受潮相的控制,在落急和落平时最为发育。文中还探讨了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指出其形成主要受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泥沙异重流、河口密度环流及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生长演化信息   总被引:159,自引:1,他引:158  
花岗岩是大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矿产资源有密切的关系。西藏花岗岩约占西藏自治区面积的12%,其中,80%分布在冈底斯岩浆岩带。在空间上,冈底斯花岗岩带大致可以分为3个亚带:北带、中带和南带;在时间上,以印度一亚洲大陆碰撞事件为标尺,可将青藏高原构造一岩浆事件划分为碰撞前(〉65Ma)、碰撞期(65~45Ma)、后碰撞(〈45Ma)3大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冈底斯带都产生了具有各自特点的花岗岩构造一岩浆类型。冈底斯花岗岩类的形成演化与新特提斯班公湖一怒江洋及雅鲁藏布洋的形成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其岩石的Nd,Sr同位素资料,对地壳生长与演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冈底斯南带的大部分地区的花岗岩,均具有εNd(t)(+)值(+1.64~+5.21),模式年龄tDM也很年青(〈500Ma),具有初生(juvenile)地壳的特征。在花岗岩成因中地幔物质有重要的贡献。而冈底斯中带、北带及南带西段的花岗岩类以εNd(t)(-)值为特征(-5.3~-17.3),模式年龄tDM有两组值1.2Ga及2.0~2.5Ga,暗示这些地区的地壳具有古元古代一中元古代基底在花岗岩成因中,地壳组分具有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