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160篇
地球物理   202篇
地质学   326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11.
THE IMPACTS OF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ON SPRING RAINFALL IN EAST CHINA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Phase composite analyses a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effect of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on the spring rainfall anomalies in East China by using the Real-time Multivariate MJO(RMM)index from Australian Meteorological Bureau.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the mid-and lower-valley of Yangtze River are positive when the MJO shifts eastward to the mid-and eastern-Indian Ocean,and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 are positive when the MJO moves further eastward to the maritime continent,whereas spring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East China are negative in the other MJO episodes.The MJO impacts on the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China result from the changes in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s well as vorticity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in the mid-and lower-troposphere.  相似文献   
912.
石城地热带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从水文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其地热水演化机理,对支撑地热带盲区靶区优选和隐伏型地热水的发掘,对推动地热资源的可持续规模化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分析石城地热带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地热水与冷水水化学分析结果,采用Piper三线图、溶质间相关分析、地球化学温标法等手段,对地热水化学特征、矿物元素来源、热储温度与埋藏条件、浅层冷水的混合机制等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石城地热带所有地热田同属一个地热系统,大气降水在北东部牙梳山中低山区自然入渗补给,深部循环获取幔源大地热流的供热,并与营上岩体富钾花岗岩充分水-岩作用富集K+、SiO2等矿物元素,遇石城断裂阻水后转向南西侧向径流和浅部排泄。地热水水质由HCO3-Ca型向SO4-Na型、SO4·HCO3-Na·Ca型、HCO3-Na·Ca型转化,这种分带性是受深部地热水径流距离、浅部冷水混合比例、上涌途经地层与矿体特征等联合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13.
稀有濒危物种的重引入是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但重引入的风险很高,大多数重引入项目都以失败告终,因此亟需成功经验。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可视为生态保护领域最成功的重引入案例之一,通过重引入和迁地保护,阻止了该物种的灭绝之路。清朝(1644-1912)年间,最后一群麋鹿被圈养在皇家猎苑,随着清朝的灭亡,仅存的麋鹿被劫掠至欧洲各大动物园,其中一群麋鹿被圈养在英国十四世贝福特公爵的乌邦寺庄园。1985至1987年间,乌邦寺分两批将38只麋鹿重引入到中国,饲养在北京麋鹿苑。1986年又引入39只到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年来,麋鹿种群得以重新恢复,超过700只麋鹿被从最初的2个分布地输送到另外82个分布地,截至2021年,全国麋鹿种群数量达到9136只,其中野生种群数量达到2855只。北京麋鹿苑的麋鹿数量为186只,江苏大丰麋鹿数量为5681只。然而,目前麋鹿保护仍面临严峻挑战。种群缺乏遗传多样性,近交退化现象严重,导致较高的流产率,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麋鹿寿命降低。环境因素如污染、生境破碎化等导致野生种群数量进一步降低,形成离散种群。此外,当前麋鹿保护缺乏国家层次的总体规划、协调一致的监测平台,对于圈养种群尚未制定繁殖策略。最后,麋鹿保护也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我们建议形成国家层次的麋鹿保护总体规划,并构建国内外麋鹿种质资源共享数据库,涵盖世界范围内所有的迁地保护种群,以长效保护这一曾经野外灭绝的物种。  相似文献   
914.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顶部不整合面附近沥青砂岩中发育大量因石英及次生加大边的溶蚀贡献的次生孔隙,根据薄片(铸体)观察、SEM观察显示石英溶蚀主要有3种赋存状态,其中对储层有建设性作用的溶蚀主要有石英硅质颗粒边缘的溶蚀及次生加大边的溶蚀两种,而对储层建设性作用不大的溶蚀为碳酸盐对石英及硅质的交代作用,这些SiO2的溶蚀路径可分为碱性环境和酸性环境下的SiO2溶解,统计表明碱性环境下的SiO2溶蚀普遍发育,但程度较低,而在酸性环境中溶解时对有机酸的种类、数量、流体性质、溶解环境中的流体能力以及地层温度的要求更为苛刻。本次研究中的酸性流体介质条件下的石英溶解即为古油藏破坏过程中受微生物降解烃类释放出大量的草酸起主要作用,因其降低了石英颗粒表面溶解反应的活化能,并在地层水中碱金属离子的"盐效应"作用下,大大提高了SiO2的溶解速率,溶解产物扩散到地层水中被带走,从而造成强烈的石英溶蚀现象,研究同时表明溶蚀程度强烈但具有很强的局限性。SiO2的溶蚀(解)作用能够提供一定量的油气富集空间,改善储层的物性,对在埋藏较深、时代较老的志留系海相致密碎屑岩储层中发育孔隙度较高的优质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5.
水系沉积物测量在新疆霍什布拉克地区找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西南天山霍什布拉克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总结了区域主要成矿元素的分布型式、元素富集与分散规律。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择优选择了Hs46乙2综合异常开展地质综合找矿,新发现琼恰特北岩溶角砾岩型中型铅锌矿床。该矿床的发现对于西南天山造山带前陆盆地边缘碳酸盐岩建造寻找同类型铅锌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16.
梅河盆地为古近纪富含油页岩的小型断陷盆地。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有机碳、热解和工业分析等测试分析表明,梅河盆地发育高灰分中含油率型油页岩,油页岩中有机质处于未熟状态;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富含石英等稳定组分,U、Mo等元素较为富集,轻重稀土分异程度高。油页岩突变沉积于煤层之上,且上覆深灰色泥岩,表明其形成于半深湖-深湖环境;Sr/Ba比值和伽马蜡烷含量较低、V/(V+Ni)0.5,表明油页岩形成于缺氧的淡水中。油页岩中有机质来源较为复杂,黑色油页岩有机质丰度含量较高,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油页岩产油率(含油率/TOC)较低;褐色油页岩TOC相对较低,有机质以湖泊生物为主,具有较高的产油率。  相似文献   
917.
据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物性特征分析及测井资料,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储层类型为低孔低渗致密性储层。可将储层分为四类,其中最主要的类型为孔隙型储层,其次为溶蚀孔洞型储层和裂缝-孔洞型储层,再次为裂缝型储层。纵向上,以马家沟组五1、五2、五4、五5亚段为储层发育段。预测了有利储层在平面上的分布。  相似文献   
918.
塔里木盆地在二叠纪曾发生强烈火山活动,盆地内部广泛发育火山岩,前人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专门针对火山口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岩浆沿着火山通道运移至火山口溢出,运移过程中对储层有着明显改造作用。根据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顺南地区火山口地震勘探方法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火山口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圆顶状、眼状、坑状等形态;根据岩性岩相识别法、厚度分析法、地震识别法及断裂构造分析法在平面和剖面上确定了火山口具有发育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厚度较大、低相干圆点状异常及火山岩层同相轴下弯等特征。此外,对三维地震区内火山口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火山口位置与奥陶系强振幅异常分布有一定相关性,即都受到多组断裂交汇及断裂密集程度的控制;研究区内火山口多位于东部S4井和S5井之间区域,平面上呈不规则圆形,直径多为200~500 m,各火山口间距多为2~4 km,在相干平面图上可见18个火山口,其中8个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19.
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大地电磁探测和研究初步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新近观测的7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了处理、解释和分析。研究表明,在地下约几百米深度至15~20 km左右,存在一个上宽下窄似铆钉状的高阻异常体,推测为固结过程中的火山岩浆体。该高阻体一直穿过地壳与上地幔连接,有向深处延伸的通道,并随着深度的加大,其电阻率逐渐减小。该火山群属于岩浆直接来自上地幔的火山类型,在地壳内没有明显的低阻岩浆囊存在。火山区的构造走向为近南北方向。  相似文献   
920.
宁夏南部为我国严重缺水地区之一。地下水普遍苦咸化,严重影响该区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经济发展。地下水苦咸化原因是石炭系—第四系岩层含盐量高;地势低洼;降雨量小,蒸发强烈;封闭型地质构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