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3篇
地质学   7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刘勇强  薛传东 《云南地质》2006,25(4):394-395
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十分复杂,可使含水层结构和构造破坏,引起地下水补、径、排关系变化,加上煤矿疏排水的延续、水-岩作用以及所处化学环境的改变,。引起地下水质和量的变化。同时,地表水与地下水、矿坑排水发生直接的水力联系,破坏了正常的水环境,并引起泉水干涸、地表塌陷、井筒破坏、土地荒漠化等灾害。因此,煤矿区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2.
黔东地区下古生界清虚洞组、熬溪组、杨家湾组和红花园组,既是Hg、Sb、Au、Pb、Zn金属矿床的容矿层位,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古油藏或残余油气藏的储集层,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空间关系和成因联系。金属矿床和古油藏的产状基本一致,均赋存于灰岩和白云岩的缝隙、孔洞和晶间。垂向上,普遍存在上油下矿的规律,即从层位上讲,古油藏(现今为沥青)储集层位于古油水界面之上,金属矿床位于古油水界面之下。牛角塘观家坡矿段清虚洞组闪锌矿见到黄棕色有机质包体。三丹汞矿带天银场汞矿中,既可见到沥青呈薄膜状镶边,内见辰砂分布,又可见到沥青再次被辰砂…  相似文献   
73.
昭通毛坪铅锌矿床是川滇黔铅锌成矿域之滇东北矿集区上又一个具有超大型成矿潜力的矿床,过去其矿床研究程度弱,特别是成因矿物学工作鲜有开展.本文以赋存于猫猫山倒转背斜西翼上泥盆统宰格组上段(D3zg3)中晶白云岩中层间断裂带内的Ⅰ号矿体(群)为对象,开展了系统的立体蚀变-岩相填图研究,建立了蚀变-矿化分带模式.结果表明:从矿体中心向外,自下而上,蚀变呈现硅化→泥化→碳酸盐化的显著分带现象,矿化具有致密块状高品位Pb-Zn矿石→致密块状Py壳→浸染状、脉状、斑块状低品位Pb-Zn矿石→星点状Py壳的分带特点,相应的矿物组合依次为Sp+ Gn(+ Cpy)+ Py+ Mrc+ Apy+ Q+ Cal组合、Py+ Gn+ Sp+ Dol+ Fe-Dol+ Cal+Q+IU组合、Py+ Dol+Fe-Dol+Cal+Q+Sd组合和Dol+ Cal组合;垂向分带不明显,横向分带显著,矿化分带性与含矿热液的浓度梯度、横向渗透扩散受岩性垂向物性变化影响密切有关;矿化作用可分为Ⅰ、Ⅱ、Ⅲ、Ⅳ、Ⅴ等5个阶段,Py外壳是早期流体的产物,条带状矿石是热液叠加作用的产物,且784 m高程处已处在Ⅲ阶段成矿流体叠加的前锋,Ⅱ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较Ⅲ阶段高.该蚀变-矿化分带模式对川滇黔铅锌成矿域具有普遍的找矿指导价值,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成矿流体运聚和富集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74.
滇西北中甸陆家村石英二长斑岩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滇西北中甸陆家村石英二长斑岩位于义敦-中甸岛弧带最南端、金沙江断裂带与扬子地台交汇部位,侵入于中三叠统浅变质的砂泥质板岩、泥质粉砂岩及蚀变玄武岩中。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两件锆石增生边的年龄分别为35.6±1.4Ma(MSWD=0.36,N=4)、36.7±0.8Ma(MSWD=1.80,N=8),平均为36.2±1.3Ma(MSWD=0.35,N=12),代表了岩浆侵位结晶时代;继承性锆石年龄在413~61.2Ma之间变化,分别代表了早期岩浆侵位和捕获基底围岩碎屑锆石的年龄,反映其多种来源并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结合岩体锆石SHRIMP定年结果、产出地质背景及区域对比,认为陆家村石英二长斑岩浆侵位于印-亚大陆晚碰撞阶段,是藏东-金沙江-红河新生代富碱斑岩带的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喜马拉雅期陆陆碰撞导致壳幔过渡层大规模侧向迁移引起的地幔上涌和中下地壳部分熔融有关,是青藏高原东缘构造转换带对主碰撞带造山作用过程响应的记录。该认识为深入了解中甸-丽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约束,也确认本区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昆明地热田深层基岩地下热水系统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现状的分析,建立了考虑温压变化和越流条件的岩溶热储层中地下热水的水流和溶质(污染物)运移的准三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对开采条件下地热田Ⅱ 块段地下热水系统中水位及F- 、Cl- 、NH+4 、SO2-4 浓度的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合理、可靠,具有较高的仿真性。模型可预测不同条件下地热田地下热水的流场和溶质浓度的动态变化趋势,为防治地下热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滇西新生代以来地壳活动趋势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峰  薛传东 《云南地质》1999,18(2):144-154
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滇西地壳的活动强度在加剧:山脉、高原的构造隆升速率从全新世以前的0.3 ̄1.7mm/a变为全新世以来的2 ̄7mm/a;全新世以来盆地的构造沉降速率较更新世增长1 ̄2个数量级;断裂(以红河断裂为例)在第四纪错移速率不断加大;现代地壳应力值高、构造变形速度快、地震活动是度加剧、地热流异常明显。地壳活动性的加强,将造成滇西地势格局和山地地质灾害问题进一步恶化、湖泊加速收缩、区域稳  相似文献   
77.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形成了以西藏-喜马拉雅造山带为主体的正向碰撞带和以"三江"造山带为主体的斜向碰撞带,二者之间的现代分界线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剑川盆地是目前已确定的、位于斜向碰撞带最南端的始新世盆地。通过对盆地西缘4条剖面的详细沉积学研究,发现盆地充填过程分为2个阶段。钾质-超钾质火山活动(37~34 Ma)之前的充填物源自盆地西南侧,由冲积扇扇根、扇中亚相逐渐转变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火山活动之后的充填物源自盆地北西侧,形成冲积扇扇根、扇中亚相。结合盆地充填期间西侧基底构造变形特点,认为剑川盆地为始新世前陆盆地。始新世期间,剑川盆地与藏东、藏北诸多始新世前陆盆地一样,可能属于正向碰撞带的一部分,其与斜向碰撞带之间的界线位于剑川盆地以南。由于印度地块持续向北迁移,挤入到欧亚大陆内部,导致斜向碰撞带逐渐向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