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4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13-04-20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 km.截至4月29日地震共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开展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作者定义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活动特征、形成机制与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并与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对比.初步查明芦山地震诱发了1460余处崩塌和滑坡,大量落石和4处堰塞湖.次生山地灾害具有规模小、群发性和高位破坏的特征.崩塌和落石成群发育于坚硬岩石形成的陡坡上,主要发育区段有:芦山县的宝盛乡金鸡峡、双石镇大岩峡以及省道S210线K317路段和灵关镇以北小关子段,对沿河公路及救援生命通道影响严重.滑坡数量较少,以中小规模为主,主要发生于砂岩、页岩和松散堆积层中,仅发现一处大型滑坡并转化为碎屑流.堰塞湖主要由崩塌、滑坡形成,均为低危险性小型堰塞湖.芦山地震次生灾害的主控因素为构造、岩性、结构面和地形,崩塌破坏主要表现为顺层滑动破坏型、切层倾倒破坏型和结构面控制破坏型3种模式.芦山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的数量、分布范围和规模比汶川地震小得多,其数量仅为汶川地震的5.53%,造成的地表破坏面积(3.06 km2)仅为0.57%.芦山地震区两次地震扰动的叠加效应,大大降低坡体的稳定性,震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性增加,增幅有限,活跃期也相对较短,但震区山地灾害的隐伏性和隐蔽性强,给隐患排查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32.
金沙江下游元谋盆地冲沟发育特征和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金沙江下游元谋盆地广泛分布的下更新统元谋组地层为粘土层与砂土层互层,冲沟发育,冲沟侵蚀吞食耕地,造成土地劣化,对土地资源危害很大,论述了元谋组地层冲构具有沟壁直立,溯源侵蚀速度快,沟头组合形态多样等特征,分析了冲沟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3.
通过攀西林区云南松林的一系列旧火烧迹地的更新恢复和生态变化的遥感调查,对各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变化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确定了评价因子(变量)及其评价标准,利用遥感信息,以及地形、土壤、林分和林木受害程度等要素的8个因子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和火烧年限等为变量,通过多组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建成森林火灾后生态变化遥感监测评价模型,经野外调查结果验证分析,达到了预期的攻关目标。为使该模型能适应森林生态遥感监测运行系统的需要,对各监测因子数据的获取、植被指数的提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方法探索。  相似文献   
34.
2008—05—12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地震,全国多个单位投入科技力量,为抗震救灾献言献策,其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在这次汶川地震灾害监测与评估中主要起到了灾情速报、救灾空间信息保障、次生灾害动态监测和灾区重建规划等作用。通过对这次全国性的地震灾害遥感监测工作的总结与分析,指出了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5.
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土地荒漠化的评价是土地荒漠化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根据多年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形成机制、影响因子及荒漠化土地的表现特征等的研究,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评价的原则,并通过对各影响因子在土地荒漠中贡献率的分析和筛选,选择出能显著评价土地荒漠化程度的三个因子,五个指标,即地貌因子的切割密度和坡度,土壤因子的土壤厚度和有机质含量,植被因子的植被指数。在大量样方测算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每个指标的量化标准,首次建立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土地荒漠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为荒漠化土地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6.
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盆地冲沟沟头形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金沙江干热河谷因独特的气候类型——干、热、降水集中,冲沟侵蚀破坏十分严重。从冲沟沟头形态学特征的角度,运用分形几何学理论,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盆地的冲沟为研究对象,对沟头的分形弯曲度和土壤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沟头空间形态、土壤形态与冲沟发育的相关关系及不同沟头形态所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差异性,这对研究冲沟的空间格局和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冲沟侵蚀治理,防止土地劣化具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提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调查和测试了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南充和盐亭两个典型小流域内草地、林地和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明显的。林/草地较耕地能显著增加(约1倍)土壤有机质含量。研究结果还揭示了耕地的长期耕种,使其土壤理化性质和功能退化,如土壤抗蚀性和持水性能降低。因此,增加耕地的有机肥投入是耕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8.
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新的长江上游植被图为基础数据源,以生态区的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特有生态系统类型、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特殊生境等5项指标作为评价准则,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借助GIS分析工具,综合分析了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特点,提出了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重点分布区.结果表明,长江上游301类生态系统中有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83类,其中森林生态系统40类,灌丛生态系统16类,草原生态系统7类,草甸生态系统6类,湿地生态系统10类,荒漠生态系统4类.根据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分布特点,筛选了秦巴山区、横断山北端-岷山地区、横断山南端地区、川黔渝鄂交界处山地、长江源区、三峡库区6个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集中分布区域,这些地区可作为长江上游生态系统优先保护的重点地区.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布局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提高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9.
选择攀西云南松林区为试验地,以遥感图像分析和常规调查为手段,以森林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态变化的影响作用为导向,通过一系列迹地的生态恢复与其影像特征变化的相关性研究,选择恰当的生态因子,在地理信息系统(EOIS)支持下,建立森林生态变化动态监测模型,经验证,其功能符合预期的攻关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40.
以四川省北川县唐家山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06-11-10的SPOT卫星影像数据,依据NDVI和地形信息进行耕地识别,辅以少量的人工修正,快速获取灾前耕地分布信息.应用2008-05-14的FORMOSAT-Ⅱ卫星影像数据和2008-06-04的ALOS卫星影像数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快速获取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信息.灾前耕地分布信息叠加地震次生灾害数据及影像,进行变化检测,实现耕地损毁的快速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崩塌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严重,崩塌滑坡533处,面积1408.20hm2,堰塞湖水面面积已达604.69 hm2.共毁坏耕地86.88 hm2,耕地毁坏率8.84%.崩塌滑坡、被毁耕地分布与断裂带分布一致,断裂破碎带内耕地毁坏率达18.74%,占研究区被毁耕地面积的74.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