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辽西地区白垩系义县组之上存在一期火山喷发活动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其所属层位仍有争议,主要有4种意见:位于孙家湾组之上;位于孙家湾组与阜新组之间;位于九佛堂组与阜新组之间,与沙海组层位相当;位于沙海组与九佛堂组之间.根据野外出露情况、区域分布特征及同位素年代资料等,认为该期火山岩位于孙家湾组之下,覆盖于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等不同层位上,同位素年龄为97~106 Ma,属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82.
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以灰、灰黑、黄绿色的砂板岩组合为特征,是林西组典型剖面之一,含双壳、叶肢介、 植物和孢粉化石,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对采自剖面上部第61 层的长石岩屑砂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 同位素 测试,获得了96 颗锆石的谐和-近谐和年龄,同时引用该剖面第1 层已发表碎屑岩97 颗锆石数据,共计193 个碎屑锆石数据 年龄统一分析。193 颗碎屑锆石按年龄值和频率分布特征可分为五组:248~302 Ma (80 颗,41%),峰值年龄为263 Ma; 312~388 Ma(24颗,12%); 417~523 Ma(26颗,13%);564~991 Ma(38颗,20%);1000~2775 Ma (25颗,13%,207Pb /206Pb 年龄)。最小年龄段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263±1.7 Ma (MSWD=1.7, n=80),与最小的峰值263Ma 年龄相吻合,推测测年样品 沉积时间下限为263 Ma,表明其沉积时代应为晚二叠世。碎屑锆石年龄谱值表明其沉积物源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主体应来 自东北各地块,同时存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物源信息(1637±26 Ma,1791±24 Ma,1927±31 Ma,1954±24 Ma, 2089±31 Ma,2671±21 Ma,2775±21 Ma)。本次获得最年轻的一组碎屑锆石的峰值年龄为263 Ma,表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 板块的最终闭合时间应该在晚二叠世之后。  相似文献   
83.
松辽盆地西南隆起区高力板镇西南首次发现晚白垩世叶肢介化石4属6种,包括:EstheritesEuestherites)cf.pulcherrimus Zhang et Chen、EstheritesEuestherites)sp.、Estherites sp.、Halysestheria biformis Zhang et Chen、Glyptostracus sp.、Dictyestheria sp.,确定这套地层为嫩江组.该地区嫩江组的发现,为建立松辽盆地西南隆起区地层系列奠定了基础,为下一步开展松辽盆地油气地质调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4.
内蒙古突泉盆地突D2井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突泉盆地南部突D2井的钻探过程中发现厚层暗色泥岩中产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等19属26种具浓厚晚二叠世时代特征的孢粉化石.生物地层及岩石地层显示,这套暗色泥岩为上二叠统林西组,其单层厚度及总厚度大.本文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方面分析了突D2井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有机质丰度为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有机质成熟度为过成熟.显示突泉盆地林西组暗色泥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5.
对松辽盆地北部地区黑富地1井钻遇的上二叠统林西组碎屑岩样品进行微体化石以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进而探讨该区林西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获得的Protohaploxypinus fertilis-Piceaepollenites opimus-Alisporites communis孢粉化石组合表明地层时代为晚二叠世。样品主量元素平均质量分数:SiO2为60.41%,CaO为3.65%,Al2O3为16.36%,K2O为2.69%, Na2O为3.25%, K2O/Na2O值介于0.40~7.01之间,A12O3/(CaO+Na2O)值介于0.92~6.89之间。稀土元素ΣREE为63.20×10-6~208.05×10-6,平均值147.56×10-6;δEu介于0.56~1.34之间,平均为0.73,绝大部分表现为Eu负异常;δCe介于0.90~0.98之间,为弱的Ce负异常;呈现LREE富集、HREE亏损。微量元素以亏损Nb、Ta、Sr和相对较富集Rb、Ba、La、Sm、Pb、Nd为特征。碎屑岩元素分析和物源La/Th-Hf、TiO2-Ni等判别图表明,林西组具有多样性沉积物源,其碎屑岩沉积物主要源于长英质物质,少量来自基性岩。样品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图、微量元素标准化蛛网图、K2O/Na2O-SiO2、构造背景判别函数(F1-F2)等分析结果及地球化学参数对比表明,松辽盆地北部黑富地1井林西组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推测为形成于靠近大陆岛弧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所形成的沉积环境应为海陆过渡相逐渐转变为陆相。  相似文献   
86.
对松辽盆地北部黑富地3井所钻遇的侵入岩进行同位素U-Pb年代学分析,以探讨其形成期次和构造演化特征,并对所侵入的地层进行时代约束.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锆石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245.5±1.9 Ma,表明侵入岩的结晶年龄为早中三叠世,指示松辽盆地北部发育早中三叠世岩浆热事件.同时存在两组捕获的锆石年龄,一组介于269~295 Ma,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289.0±6 Ma;另一组为313~353 Ma,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338.0±3 Ma.捕获的锆石年龄指示松辽盆地北部基底或深部至少还经历了石炭纪和早-中二叠世等火山活动及岩浆侵位等事件.导致岩浆热事件的构造机制应与古亚洲洋的碰撞拼合及碰撞后的伸展体制有关.脉岩的结晶侵位年龄限制了地层的沉积时代上限,即碎屑岩地层是在245.5±1.9 Ma之前固结成岩.综合其他地质依据,证明碎屑岩层系为晚二叠世林西组.  相似文献   
87.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涉及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沉积环境剧变等重大地质问题。重新实测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幸福之路组一段、二段的建组剖面,运用同位素测年和孢粉化石综合研究的方法,结合野外观察及前人资料,提出对幸福之路组沉积序列的新认识:幸福之路组为以红层出现作为划分标志的一套砂泥岩夹火山岩沉积,原划为幸福之路组一段的砾岩时代晚于原二段、三段,时代不老于中三叠世,不宜划入幸福之路组。研究区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为连续沉积,晚二叠世晚期盆地边缘开始出现红层沉积(幸福之路组),同时期盆地中心仍为灰黑色、灰绿色砂泥岩沉积(林西组上部),林西组上部与幸福之路组下部为同时异相沉积。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研究区处于整体隆升阶段,古亚洲洋应闭合于早三叠世之后。  相似文献   
88.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在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所以晚二叠世林西组沉积环境对研究古亚洲洋闭合这一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大兴安岭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曾有双壳、叶肢介、植物及孢粉化石记录,但鲜有介形虫化石报道。在大兴安岭中段林西组研究中首次发现介形虫化石,经初步研究,主要分子有Kemeroviana,Volganella,Iniella,Qitaina,Darwinuloides,Palaeocypridopsis,Tomiella,DarwinulaUrumqiella等,暂划为Volganella-Kemeroviana组合,其时代为晚二叠世。与俄罗斯地台晚二叠世介形虫化石群关系较为密切,部分属种曾见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从介形虫化石组合特征和保存特点来看,其生存环境为淡水湖泊,故认为这一地区的林西组为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