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一、引言乾宁断层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的南东部.该断层北西起自松林口,向南东经龙登坝、四十道班、红光乡,终止于惠远寺盆地南东端的太吉图附近(图1).其北西端与道孚断层的接触关系不十分明确,南东端与雅拉河断层左阶距9.5km.该断层全长约  相似文献   
22.
对含一组裂纹的平板模型的有限元计算表明,在断层滑动后,其附近应力场发生了较大变化,有的应力场方向几乎偏转了90°。这可能是震前P轴偏转的一种力学机制。当把裂纹间的关系类比为一组断层时,计算结果表明,断层的滑动将影响附近断层,使有的断层滑动的可能性增大,而有的断层滑动的可能性减小,即对有的断层起了“加震”作用,而对有的起了“减震”作用。由此看出,成组发生的地震间表现出“自序性”。依此自序特点对华北第三、四活动期中地震幕作了划分,结果与其它研究所划分的一致。因此,本项研究也是对地震幕物理涵义的一种探讨。  相似文献   
23.
研究地震活动图象而引入的地壳屈曲,从地壳为一层状结构物的基本事实出发,对很多地震前兆现象可做出自己的解释。本文对屈曲的特点、大陆地壳是否具备产生屈曲的条件、地壳屈曲与地震的关系等讨论后得到,当地块加强运动时,由于地壳中薄岩层屈曲的临界应小,将首先屈曲并出现小震活动和异常,它们是区域运动加强的反映,称为“区域前兆”。相当部分的中长期前兆似属此例。与较大地震相应的厚岩层临界应力大,对前兆场明显影响较晚(扩容除外),故来自大震震源的突出前兆主要将为短临。联系场源关系,地壳屈曲给出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有一由小变大的增强过程,这与唐山7.8级震前区域小震活动的R—t图吻合。 地壳屈曲对前兆的意义主要有两点:①失稳性,为前兆场变化、失稳破裂提供了重要背景。②突变性,屈曲的发生、发展将强烈地反映于前兆观测中,突跳现象,外因调制,触发等与此有关。故地壳屈曲是地震前兆的力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4.
柱壳块与柱壳的解是相同的。故《A Brief Note on Mechanic model ofthe Earth Crust and Cust Buckling》(以下简称范文)所引文〔9,10〕的结果也适合于柱壳块。地壳在径向是分层、横向是分块的。许多星体在演化过程中,不同的纬向带,其转速有差异。可形成纬向环状构造,如土星中的光环及其表面转速与其纬度有关,太阳表层不同纬度转速的不同,大陆地震主要集中在30~40度纬向带中等显著的现象。再考虑到地壳中低阻层的存在,板内地震多集于层厚为十几公里的发震能干层,为了突出分析这种现象,把大陆地震发生的构造视为柱壳(柱壳块)是有一定事实依据和满足力学基本要求的近似。范文所引文〔9〕指出的大震分布的等间距性,在美国,欧洲大地震中也是存在的。我国大陆及邻近地区7级以上地震条带是等间距的。另一方面,在我国长期的大地形变观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事实。形变具有协调的波浪状。其波长尺度与地震现象是相当的。在洋壳中也报导有类似的现象。我们认为如上所述,等间距现象是已观测到的一种客观事实。文〔2〕所选用的模式是试图解释上述客观事实。模式总是简化的,有局限性的,是可以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如范文能提出更完善的模式,更好的解释已观测到的等间距性客观事实,那是对本主题研究的推进,但范文所建议  相似文献   
25.
滹沱河是山西断陷盆地的主要河流之一(见图1),它发源于繁代盆地,流经原平、定襄盆地,在五台县进入山区,穿越系舟山、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滹沱河进入系舟山后,地形起伏大,山势陡峻,山顶海拔一般在1500~2500m,相对高差达500~1000m,滹沱河流经地冲沟和河流地貌发育。  相似文献   
26.
苏刚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4):485-487
鄂尔多斯是一块地质构造完整且活动强烈的运动地块。在总结有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其作为一独立地区单元参与中期地震趋势会商的建议。这对本地区乃至全国地震趋势判断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7.
鄂尔多斯地块有其特殊之处。据统计,有记载以来8级以上大震在此地块边缘地区共发生了5次,足见其活动的强烈。另外还有55次6级以上地震也分布在边界处。从实际意义讲,地块周边的一些地堑区是西北、华北人口稠密,工农业集中的地点,故研究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就更为必要。本文在文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块体和其周围的地震活动性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8.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近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辉成  苏刚 《地震工程学报》1999,21(4):395-398,406
依据青藏块体东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相互作用的“轮闸模型”的有关结论,结合鄂尔多斯地块周缘近年来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和震源机制解以及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的现今运动状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目前继续受青藏块体东北缘强烈左旋压扭作用的控制,其自身构造运动仍处于被完全抑制状态,致使其周缘自1815 年以来的地震活动格局基本未变,而维持着原有的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29.
运用青藏块体东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相互作用的“轮闸模型”的有关研究结果,结合大陆基本应力场特征,讨论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发生的区域构造运动背景。初步看出,该震晨“闸”继续紧压,即鄂我斯地块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发生的呼应性地震事件,在大区它是地质块体间构造运动相互影响而表现的“西7东6”的地震呼应现象。  相似文献   
30.
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下游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附近,这里一直是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许多断裂活动和重要构造事件都发生在该地区。通过对雅鲁藏布江沿岸大量软沉积物沉积类型、特征和成因等观察分析,发现了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震积岩,形成了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多种类型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包括液化卷曲变形、层内错断、负载构造和火焰构造等,表明了该区曾遭受过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通过对该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有助于补充该区古地震记录,这对于研究该区的构造活动性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