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128篇
地质学   326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锂同位素研究是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已广泛应用于从地表到地幔的岩石圈及流体等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准确测定锂同位素比值是应用该同位素体系的前提。本文报道了国际上7种常用地质标准物质(BHVO-2、JB-2、BCR-2、AGV-2、NKT-1、L-SVEC、IRMM-016)的锂同位素组成数据。分析中采用硝酸-氢氟酸混合酸消解岩石标准样品,通过3根阳离子交换树脂(AG50W-X8,200~400目)填充的聚丙烯交换柱和石英交换柱对锂进行分离富集,利用Neptune型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测定锂同位素比值,使用标准-样品交叉法(SSB)校正仪器的质量分馏。实验得到这7种常用地质标准物质的锂同位素组成与测试精度(2SD)分别为:δ7LiBHVO-2—L-SVEC=4.7‰±1.0‰(n=53),δ7LiJB-2—L-SVEC=4.9‰±1.0‰(n=20),δ7LiBCR-2—L-SVEC=4.4‰±0.8‰(n=8),δ7LiAGV-2—L-SVEC=6.1‰±0.4‰(n=14),δ7LiNKT-1—L-SVEC=9.8‰±0.2‰(n=3),δ7LiL-SVEC—L-SVEC=-0.3‰±0.3‰(n=10),δ7LiIRMM-016—L-SVEC=0.0‰±0.5‰(n=10),这些数据在误差范围内与国际上已发表的数据一致。Li同位素分析精度可以达到大约0.5‰,长期的分析精度即外部重现性≤±1.0‰,达到了国际同类实验室水平。7种常用地质标准物质的锂同位素组成数据的发表为锂同位素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使地质样品的锂同位素数据的质量监控成为可能。在基质效应的研究中,使用不同量的IRMM-016配制的标准溶液过柱,深入探讨了样品量对锂同位素测定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测试精度下,只要分析样品的锂含量达到100μg/L,且不超过树脂的承载量,样品的锂同位素组成在误差范围内与真值吻合,样品量的大小不影响锂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2.
视剖面图温压计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佳林  翟明国  张红  贾晓亮 《岩石学报》2015,31(6):1711-1721
视剖面图温压计是目前定量估算变质温度和压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为热力学平衡原理与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内恰的热力学数据库和相应的成分-活度模型对特定成分体系进行视剖面图计算,可以正演模拟给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矿物组合、矿物丰度及其成分,与实测岩石对比,可以准确获取岩石的形成温度和压力。在应用视剖面图温压计时,应选择受全岩成分影响小、且受退变质作用影响微弱的矿物成分;对于有成分变化的体系,应结合多种方法恢复有效全岩成分。文中通过视剖面图对KFMASH(K2O-Fe O-Mg O-Al2O3-Si O2-H2O)体系下不同矿物组合内多硅白云母硅含量及其等值线斜率的研究,认为多硅白云母硅含量及其等值线斜率主要由不同矿物组合内多硅白云母参与的契尔马克替换及纯转换端元反应中的主导反应决定,进一步深化了对变质过程中控制矿物成分变化的内部缓冲反应机制的理解,从而也可为选择和应用矿物温压计提供指导。因此,视剖面图方法是目前研究变质岩石形成条件及变质作用精细过程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3.
多数研究者认为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断裂带为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板块的最后缝合带,但最后拼合时间仍存在分歧,原因之一是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研究不足,尤其是对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接触关系研究更为欠缺。幸福之路组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部,为一套以红层为主要特征的杂色碎屑岩组合,含有叶肢介、介形虫、双壳、植物及孢粉化石。笔者对采自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幸福之路组上段的岩屑晶屑凝灰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析,结果为(254.3±2.6)Ma。结合已有的火山岩测年及化石资料认为,幸福之路组上段下部时代为晚二叠世,上部为早三叠世早期,大兴安岭地区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为连续沉积,晚二叠世晚期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拼合,古亚洲洋消失,发生南北生物群的混生,早三叠世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结束。  相似文献   
84.
弹塑性地层特征曲线完整地描述了围岩对开挖的响应特征,是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的关键,但目前仅圆形洞室具有完整的地层特征曲线解析形式,非圆形洞室需要通过复杂的数值方法拟合。为提高非圆形洞室计算效率,拓展解析法的适用范围,文中基于等代圆理论探讨了非圆形洞室近似解析地层特征曲线的构建方法。首先,利用数值分析,得到地下工程中常见非圆形断面在不同跨高比条件下,洞室周边围岩压力与变形的关系,建立基于数值分析结果的地层特征曲线;然后,基于和数值分析相同的初始条件,建立各种等代圆方法对应的近似地层特征曲线;最后,通过对比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揭示不同工况下各种等代圆方法的适用性,为构建非圆形断面地下洞室地层特征曲线的最佳近似解析形式提供了一条简便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5.
在进行内蒙古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对内蒙古赤峰元宝山镇小建昌营子一带的下二叠统三面井组砂岩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萨胡成因环境判别值为10.66~10.76,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或三角洲相;弗里德曼粒度参数判别为陆相河砂沉积;浊流C-M判别图解显示沉积环境介于三角洲与浊流沉积之间。三面井组总体为一套河流相-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沉积。滑塌浊积扇一般发育于深湖、半深湖区,结合本地区三面井组地层中缺乏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综合认为本区的三面井组形成于河流-湖泊三角洲环境。  相似文献   
86.
内蒙古赤峰敖汉旗艮兑营子附近二叠系地层比较发育,下二叠统三面井组为一套陆源碎屑岩组合,在区域上较为特殊。在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根据岩石组合特征、组构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将三面井组划分为一个Ⅲ级层序,两个Ⅳ级层序,六个Ⅴ级层序(高频旋回层序)。  相似文献   
87.
中国喀斯特天坑研究起源、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喀斯特天坑是20世纪末首先在中国南方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地区中发现的一种特殊且宏大的地表负地形,由于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自被发现以来便引起了国内外地貌学者和地质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于喀斯特天坑(tiankeng)能否显著区别于其它普通漏斗,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国内外学者已从形态学、成因学、演化发生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但仍未取得完全共识。国内外学者在其分类、形成与演化机制、发育条件、地质年代判定、岩溶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上,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与激烈的争论。同时,对于喀斯特天坑价值的讨论以及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研究也正引起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论文围绕中国喀斯特天坑的研究阶段、研究进展、价值和开发与保护等主要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评述,进而提出中国喀斯特天坑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8.
社会经济情景的设定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也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关键环节.本文回顾了社会经济情景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主要特点和最新发展趋势,介绍了区域社会经济情景的构建及在灾害风险领域中的应用,最后对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9.
最近,号称“飞燕”、“榴莲”和“尤特”的三股台风频频光顾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地区。其所到之处,横行无忌,暴戾乖张,给当地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各种传媒不断发出惊呼人们惊恐之余发问:  相似文献   
90.
苏时雨 《地理学报》1989,44(1):127-127
中国l:100万地貌图编制研究任务,来源于“六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农业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和自然科学地学规划水土资潦和土地台理利用的基础研究。由中国l:00万地貌图编辑委员会领导这一全国性工作,有60多个单位参加协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负责主持编定,现已完成第一批15幅地貌图和总图例表,近期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