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地震参数的选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重大工程如机场建设,各类高层建筑、城市规划以及防震减灾等都需要对地下地质构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地震勘探在这一领域中发近要的作用,怎样提高地震勘探精度,不仅与我们分析,处理资料的技术有关,而且还与野外地震数据采集中地震参数的选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东海沿海赤潮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对2003-2016年东海11个赤潮监控区的调查与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研究了赤潮与环境因子关联关系。【结果】东海近岸海域赤潮发生与水温、pH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活性磷酸盐、硝酸盐等无机营养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赤潮发生时水温一般为25~33℃,pH为8~9,溶解氧5~10 mg/L,营养盐处于极低值水平。  相似文献   
63.
基于当前发生的抗生素污染环境严峻问题,本文开展高活性粘土矿物蒙脱石吸附水中盐酸四环素(TC)的实验研究。采用批处理吸附实验方法,着重考查溶液初始TC浓度、初始pH值、电解质的阳离子类型及其浓度等对蒙脱石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蒙脱石对TC的吸附行为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进行描述,并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特征;Langmuir方程确定其最大吸附量为625 mg/g;在较强酸性介质条件下(pH=2~4)蒙脱石对TC的吸附能力最强,其次为弱酸性-弱碱性环境(pH=5~9);不同阳离子类型也能显著影响蒙脱石对TC的吸附,表现为阳离子价态越高,对TC吸附的影响程度越明显。蒙脱石可被认为是一种TC的高效吸附剂,应用于盐酸四环素污染废水的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64.
65.
66.
无定河流域地下水更新时间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更新时间是衡量水循环速度的重要指标,是水资源开发利用重要的水文参数.文中考虑1972年以后黄河出现的断流问题.探讨其支流地下水更新时间的估算方法.基于无定河流域10个水文站的日径流观测资料,分汛期、非汛期与全年3个不同时期研究流域的基流消退过程以及地下水的更新时间.研究结果表明:1)无定河流域汛期退水常数变化在0.72~0.89之间,非汛期退水常数变化在0.88~0.96之间,汛期基流消退速度快于非汛期;2)对于无定河流域三个不同的土地类型区而言,无论汛期、非汛期还是全系列,黄土区的基流消退最快,河源区次之,风沙区最为缓慢;3)从地下水更新时间看,11个水文站控制的水文区地下水半更新时间变化在1.8~45.5天之间,地下水全更新时间在34~105天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异性.按年平均状态,无定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下水的全更新时间分别为101天、88天和84天,表现出从上游到下游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7.
为充分发挥双套新型自动气象站建设效益,不断提高观测数据质量,同时避免对现有业务及现用站数据造成影响,经过前期试验,新疆气象局观网处决定自2019年11月1日起正式开展业务单向融合试运行。该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气象双套站数据融合软件的环境搭建,为台站顺利融合数据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实现备份站数据无缝补缺上传。  相似文献   
68.
针对采动作用下煤矿地表裂缝发育问题,本文对地表裂缝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考虑采动附加应力的影响,结合土层的强度理论及广义的胡克定律建立了采动作用下地裂缝发育极限深度力学模型,并对力学模型进行了探讨,得到了采动影响下地表裂缝发育深度的公式,结果表明:地表裂缝的产生大致分为4个时期,分别为移动变形积累期、裂缝产生期、裂缝扩展期、裂缝闭合期。地表裂缝的发育深度除与土层的本身性质有关以外,还与地表的水平变形有关。地表的水平变形越大,说明地表土层受到采动作用越明显,地表裂缝发育的极限深度也就越大。最后根据某矿的实际工程地质情况,采用地裂缝预计公式进行了计算,并与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公式能够较好的预计采动作用下的地裂缝发育深度,对预防煤矿采区地表灾害、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9.
贺菊瑞  王爱国  芮行健  曾勇 《矿物学报》2007,27(Z1):339-340
皖赣地区的中元古界主要出露在江南地块的南北周缘和华夏地块北缘的局部地段.某些喷发作用强烈的边缘裂谷火山岩带,可以形成同生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层,如铁砂街、黄土岭等地,构成了中小型富铜矿床.  相似文献   
70.
将图像系数尺度内相关模型较强的去噪能力与尺度间相关模型保持边缘的优越性能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数据融合的多尺度图像去噪方法。同时引入了一种新的基于结构相似性(SSIM)指数的图像质量标准来衡量初始去噪图像和融合后图像与原始图像的相似程度,评估图像保持边缘和去噪的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数据融合的方法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去噪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