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位于古珠江大河及其浅海陆架富砂珠江三角洲下方的陆坡深水区白云凹陷是沉积大型深水扇的有利地域,宏观认识的进展指导了白云深水陆坡区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并因此发现了多层序叠置的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使其成为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新领域。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包含了以下关键内涵层序地层学解释中在承认各种资料的分辨率、多解性和局限性的同时,强调多学科资料的综合应用、相互印证,强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强调地震反射相位等时界面确认的有效性,强调层序界面的反复确认,强调生物地层时代、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层序界面的响应研究,强调层序格架内各沉积体的相互响应关系研究等。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导致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揭示了珠江大河流域、陆架区大型珠江三角洲系统与陆坡区珠江深水扇系统的耦合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古地理的响应关系。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南海陆坡深水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22.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到2001年底,已从全球六大洲18个盆地大于水深500m地域发现580亿桶油当量,90%的油气储量发现于深水浊流沉积体系,这是与近三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对深水海域的不懈探索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特指广布于南海珠江口盆地近海海域上第三系深水沉积物,主体位于盆地南缘珠二坳陷,属与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相联系的、发育于低水位时期的深水沉积系统,其形成具有重要的地质背景,它处于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交汇地域,具对应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响应,有独特的由持续沉降所体现的纵向叠置特征,并因应于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呈幕式推进的海侵型沉积系列,构成极为理想的油气储盖组合。因此,以时间耦合、空间耦合与地球动力学耦合为扭带,用整体、系统的论点研讨与分析南海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获得一球五源(缘)是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3.
根据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将古近系恩平组分为3个三级层序PSQ1、PSQ2、PSQ3。基于建立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开展了岩石物理分析、分频处理、90°相位转换和地层切片等一系列的地震沉积学分析,取得了以下认识:1建立了不同岩性与波阻抗的对应关系,强振幅对应于砂岩,弱振幅对应于泥岩;2地层切片指示研究区西部多为条带状分布的振幅异常,东北部为朵叶状分布的振幅异常;3恩平凹陷北部PSQ1、PSQ2层序发育扇三角洲相,PSQ3层序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恩平凹陷西部在整个恩平组沉积时期仅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  相似文献   
24.
富烃凹陷是当今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中国近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主要集中在14个富烃凹陷中。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化验测试等资料,结合最新油气勘探成果,从温压系统、储盖组合、热流体活动及油气输导与聚集等方面分析、总结了中国近海典型已证实富烃凹陷的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中国近海富烃凹陷深层超压普遍发育,地温梯度高,复合型温压系统构成,为油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主力储层物性好,发育1~2套优质的区域性盖层,至少存在2套有利的储盖组合;发育多种类型的烃类包裹体,油气主成藏期集中,并存在快速幕式充注现象;发育高效优势输导体系、多种圈闭与油气藏类型,存在多种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呈带状差异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25.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特征分析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阐明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组的沉积特征和物源体系,本文拟利用恩平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数据,通过古生物环境分析和锆石U- Pb定年等方法,并借助地震剖面中古沟谷的识别、前积反射结构、地震多属性分析结果和沉积相带平面分布特征,对恩平凹陷恩平组物源体系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恩平组PSQ1~PSQ2时期表现位明显的陆相湖盆特征,物源主要为珠江口盆地内隆起的古生代变质岩和中生代火成岩基底,少量来源于北部华南褶皱带的元古宙变质岩;随着PSQ3时期断层活动逐渐停止,湖平面不断上升,华南褶皱带物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逐渐成为恩平凹陷主要物源。鉴于目前南海北部缺少陆相湖盆地层的完整岩芯剖面,制约了南海北部裂陷期构造- 沉积耦合研究并影响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建议下一步在南海北部陆相沉积盆地(如珠江口盆地)开展大洋钻探工作,以便获取更连续、时间精度更高,受风化作用影响更小的陆相湖盆地层的完整岩芯剖面。这不仅有利于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也可通过重建陆相沉积盆地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变化过程,为了解古气候状态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6.
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HA古近系文昌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明:HA古近系文昌组可以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SQ1、SQ2、SQ3和SQ4。其中SQ1 主要分布在南部,SQ2和SQ3全区分布,SQ4由于南部构造抬升遭受剥蚀,主要分布在北部H4地区。HA文昌组主要发育辫 状河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及滩坝相。文四段时期,惠州凹陷开始裂陷,物源供给较少,靠近XJ30断裂和 HZ26断裂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HA转换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文三段发育时期,盆地快速断陷,水体加深。HA转 换带以大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特征,靠近XJ30断裂和HZ26断裂发育扇三角洲沉积,规模相对较小,受波浪不断淘 洗,惠州H4地区发育滩坝沉积;文二段发育时期,南部断裂活动进一步加强,处于强烈活动状态,湖平面继续上升,HA 转换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变小,陡坡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连片发育,规模变大;文昌组文一段时期断裂活动减弱,湖水 变浅,物源供应充足,靠近HZ26断裂发育大套扇三角洲,靠近XJ30断裂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但后期构造抬升遭受剥 蚀,残留的地层厚度较薄。  相似文献   
27.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组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但受钻井资料较少且分布不均匀的限制,应用常规手段无法进行精细的储层预测。利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结合测井曲线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恩平凹陷恩平组进行了精细的地震解释。根据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将恩平组分为PSQ1、PSQ2、PSQ3 3个三级层序。基于建立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表明恩平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滩坝相3种类型的沉积相。研究成果对恩平凹陷下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8.
地层岩相组合有规律地分布于层序的不同体系域。为了有效地进行储层发育、烃源岩分布的预测,文中提出层序构型的明确概念、类型、识别标志及其意义。层序构型是指三级层序内不同体系域地层单元时间-空间组成配置关系,其类型可分为L型、T型、TH型、H型(E-H型和L-H型)4种,其中,L型层序主要为富砂层序,储层相对发育;T型层序为富泥层序,烃源岩最为发育;TH型层序为富泥层序,烃源岩相对发育;E-H型层序为富泥层序,烃源岩发育程度次于TH型层序;L-H型层序主要为富砂层序,储层相对发育。珠江口盆地富烃的惠州凹陷文昌组层序构型实例分析表明,惠州凹陷南缘主要为T型层序,烃源岩相对发育,北缘主要为H型层序,储层相对发育。  相似文献   
29.
相对于海相盆地层序,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具有多样性特征.迁移型层序是陆相断陷湖盆演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层序构型,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惠州凹陷、恩平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层序迁移现象的分析,定义了迁移型层序的概念,划分出“自迁移”和“异迁移”两种迁移型层序类型.自迁移型层序是由低角度正断层的水平滑动造成,即由同一条同沉积边界断裂控制;异迁移型层序由盆地两侧同沉积控边断裂活动强度及先后期次造成,即由两条同沉积边界断裂控制.迁移型层序在侧向迁移过程中,不同级次的层序地层单元控制下的储层、烃源岩也发生侧向迁移、斜列叠置,更利于生、储、盖等油气成藏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多区块、多层段油气藏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