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7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162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586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942.
张杰 《地质与勘探》2021,57(3):497-506
为进一步研究东秦岭地区稀有金属矿产特征,指导河南省卢氏县蔡家锂矿的勘查工作,本文通过对蔡家锂矿野外地质调查、岩心及薄片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花岗伟晶岩成矿作用规律,对蔡家锂矿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床成因类型属于花岗伟晶岩型;矿石类型为微斜长石-钠长石型、锂辉石-钠长石型、锂云母-钠长石型;矿石矿物以锂辉石、锂云母为主,其次为磷锂铝石、铌锰矿、钽锰矿、铌钽铁矿、绿柱石等。在此基础上,对该区花岗伟晶岩矿脉的母岩和花岗伟晶岩密集区的形成机理进行探讨,表明研究区花岗伟晶岩母岩为桃坪花岗岩体,具有高级分异特征,主要赋存在背斜带次级构造内。  相似文献   
943.
蚀变矿物组合对热液型铀矿勘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相对于航空或航天成像光谱,地面成像光谱在小范围矿床尺度的蚀变精细识别方面更具优势。为研究江西相山铀矿化热液蚀变组合特征,利用HySpex地面成像光谱仪获取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的钻孔岩心成像光谱数据,针对铀矿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水云母-萤石型和碱交代型,分别从蚀变单矿物和蚀变矿物组合两个角度分析和提取他们的诊断性光谱特征,建立了光谱识别标志。发现伊利石具有光谱多型特征,按特征波长位置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类。水云母-萤石型铀矿化蚀变组合包含高岭石、高岭石+地开石、蒙脱石和Ⅰ型伊利石,碱交代型铀矿化蚀变组合包含绿泥石、碳酸盐、绿蒙混层、赤铁矿和Ⅱ型伊利石;基于光谱匹配模型和岩心填图结果对两类铀矿化段蚀变结构进行了分析,铀矿化中心由近及远分别具有蒙脱石→Ⅰ型伊利石→高岭石+地开石→高岭石和碳酸盐→赤铁矿+绿泥石→绿蒙混层→Ⅱ型伊利石的分布特征,均存在流体的叠置改造作用;通过岩心成像光谱编录及三维建模表明,两类伊利石具有空间上的上、下分带特点,这预示着两种铀矿化亦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上述研究为相山地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44.
哈拉哈塘油田A-B区块二叠系火成岩频繁井漏,阻碍了提速降本,准确预测漏失位置,可以为优选井身结构及钻井液优化提供技术支持。地质上,利用薄片观察对不同岩性进行了识别;物探上,采用属性提取、曲率、切片等技术手段,将研究区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分为3类:空白相、亚平行相、平行相,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具有不同的岩性组合特征。通过漏失井岩性、地震相、漏失位置、漏失量分析,结合裂缝发育特征,认为火成岩空白相裂缝发育段钻井漏失量大,亚平行相的玄武岩顶部易发生少量钻井漏失。布井时需根据火成岩的不同相采取相应的措施,空白相应避免人工压裂;亚平行相需控制泥浆密度。  相似文献   
945.
新疆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强烈,在麦兹火山沉积盆地内产出有一系列的铅锌铁铜多金属矿床。苏普特H64-8铜矿点是区内近几年新发现的一处铜矿点,平均品位为0.44%。含矿岩性主要为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安山质凝灰岩,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绿帘石化及矽卡岩化等,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本次工作虽首次获得了变酸性熔岩的年龄值为(901±5.6)Ma,但这个年龄值不可能代表苏普特铜矿化作用的成岩成矿时代,仅反映了深部基底可能存在新元古代地层。赋矿的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是早泥盆世俯冲作用的产物,与区域上广泛出露的康布铁堡组双峰式火山岩相比,构造环境相同,只是处于相同环境下的不同演化阶段。综合成矿地质特征、构造环境分析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认为苏普特背斜HS64-8铜矿点是火山沉积改造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946.
伦坡拉盆地前期勘探主要在南、北构造带,对中央凹陷带构造的勘探和成藏研究较少。本文利用最新获取的地震和钻井资料,分析盆地中央凹陷带走滑断层发育和演化特征,结合典型油藏解剖,明确走滑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指导油气勘探工作。走滑断层剖面上具有断面较陡、花状构造特征,空间上见"忽正忽逆"的海豚效应、断层两侧地震反射特征不协调等标志现象。走滑断层与油气成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其控制盆地的构造格局、沉积体系次级生烃洼陷的发育,形成高地温场,促进油气生成,形成一定规模的构造圈闭群,利于油气聚集,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但走滑断层的晚期活动可能破坏原生油藏,造成油气散失稠化和调整分配。江F2和蒋F1走滑断层所夹持的伦坡日断块圈闭面积大,处于主要生烃洼陷,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947.
本研究根据2011-2020年西南印度洋56个声学断面数据观察到的深海散射层201次昼夜垂直迁移现象,分析了其昼夜垂直迁移特征及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散射层具有分层现象,第一散射层位于200 m以浅水层,其海洋面积散射系数(NASC)峰值的平均水深为(58.66±24.63)m,夏季和冬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1);第二散射层位于400~700 m水层,其NASC峰值的平均水深为(589.02±66.33)m,夏季和冬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1)。散射层向上迁移的开始时间平均为16:20,结束迁移的平均时间为18:31,迁移的平均速率为(5.28±1.53)cm/s;向下迁移的开始时间平均为4:38,结束迁移的平均时间为6:52,迁移的平均速率为(5.56±2.13)cm/s。随着纬度的增加,散射层向下迁移的开始时间变晚,迁移速率变慢;随着经度的增加,散射层迁移速率变慢,且不同经度海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1)。分析认为,研究海域理化环境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散射层中生物的不同生活史阶段是造成散射层垂直结构和昼夜垂直迁移特征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8.
949.
侧向剪切扰动诱发滑坡是一种新型滑坡类型,深入研究其成因机理,有助于开展滑坡预警工作。2012年6月29日6时20分左右,贵州省岑巩县思旸镇龙家坡山体发生大规模滑坡,300~400万 m3岩土体失稳后堵塞坡下的马坡河,形成20余 m高的堰塞坝及库容达7万余 m3的堰塞湖。笔者在对灾害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绘、航拍、颗分试验等手段,对龙家坡滑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滑坡发生及成灾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区风化破碎的厚层堆积体、有利的岩层倾向以及前缘临空是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区南侧地下水径排区被堆填大量粉黏土弃渣,不仅为该区斜坡人为增加了巨大推力,还使该区斜坡地下水局部富集。在强降雨条件下,南侧堆积区首先发生滑动,其对主滑体的侧向剪切扰动作用带动主滑区大规模失稳破坏。由此,对这类侧向剪切扰动诱发的滑坡,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预警时,除了应调查其岩土体特征外,还必须查明其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950.
砂土遇水湿化后,其强度呈现出一定幅度的降低,这对含砂层堆积体边坡稳定性非常不利。本文以我国西南某库区堆积体边坡为例,对砂层在水位骤降条件下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该堆积体在纵向上可划分为三层(第①层、第②层、第③层),其中第②层和第③层堆积体中含砂量较大,表现出明显的河流相堆积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FEM)对该堆积体边坡在蓄水和水位骤降条件下的孔隙水压力特征进行模拟,而后,采用极限平衡法(LEM)、考虑非饱和土的基质吸力,对边坡在水位骤降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最后,对比含砂层堆积体边坡模型和不含砂层堆积体边坡模型,对砂层在水位骤降条件下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