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质学   40篇
综合类   2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21.
东准噶尔喀姆斯特下泥盆统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和下石炭统卡姆斯特组代表陆壳增生不同阶段的沉积响应.碎屑岩碎屑组成模式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形成于大洋-活动大陆过渡型构造环境,物源区主要为发育在过渡型地壳之上的岩浆岛弧;卡姆斯特组形成于活动大陆型构造环境,物源区主要为大陆岛弧环境的切割岩浆弧.沉积相、相组合及生物生态等沉积特征显示两组的沉积环境分别为海底斜坡和海底扇中扇-外扇盆地平原.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和地层对比研究,下泥盆统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海底斜坡沉积是东准噶尔构造带早泥盆世弧后盆地沉积响应的主要记录,卡姆斯特组海底扇-海底平原沉积则主要记录了东准噶尔复合地体早石炭世晚期弧间残余海盆的沉积响应.两套沉积响应记录的环境演化受控于中亚型造山带复杂的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22.
龙首山直沟门岩体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沟门岩体(年龄374±38Ma)侵入于华北板块西缘的龙首山岩群,主要由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岩性组成。根据野外产状和岩相学特征可划分为3个单元,从早到晚依次为:直沟门单元、湾湾圈单元和马路湾单元。岩体的w(SiO2)65.94%~75.18%,w(K2O)2.36%~4.35%,w(Na2O)3.53%~5.47%,总体上w(Na2O)≈w(K2O)。随w(SiO2)增大w(CaO),w(TFeO),w(MgO)减少,所有岩石均具铝弱过饱和,ANKC=1.01~1.09,岩浆类型属钙碱性系列,σ=1.99~2.64,皮可克指数为55.6。Li,Cs,Rb质量分数较低,而Ba,Sr较高,从早到晚大体存在Rb/Sr减少,而Sr,Ba,Co和Ba/K增加。湾湾圈和马路湾单元在∑REE((152.11~171.94)×10-6),∑LREE/∑HREE(24.81~26.92),δEu(0.91~1.10)以及配分模式等方面是相似的,与其相比,直沟门单元的∑REE(46.62×106),∑LREE/∑HREE(3.52)低,而δEu(1.60)高。w(La)与w(La)/w(Sm)大体存在正相关,δEu,∑REE与DI变化也相一致。直沟门岩体形成于祁连造山带碰撞阶段之后,属后碰撞花岗岩。在w(CaO)/w(Na2O)对w(Al2O3)/w(TiO2)图上,与拉克伦褶皱带后碰撞花岗岩的投影区相近。直沟门岩体的岩浆可能源自祁连褶皱带下冲火山岩。  相似文献   
23.
这个著名的、经过深入研究的岩体,历来是用超基性岩浆侵位后,在当地结晶并进行分异的经典学说解释的。本文在概述了它的基本地质特征之后,认定它属于阿尔卑斯型超镁铁质岩组合,采用上地幔难熔残留物质,以固态塑性底辟侵位的方式形成的观点来解释它的成因。阿尔卑斯型岩体,与其说是岩浆岩,不如说是变质岩,是一种特殊的动热变质岩。  相似文献   
24.
以大陆碎块形式残存于北祁连造山带内部的古元古代北大河岩群早期发育有大量的斜长角闪岩,其原岩为玄武岩,Alk-∑FeO-MgO图解、REE特征、里特曼组合指数等均显示斜长角闪岩属钙碱性系列范围,个别显示弱碱性,斜长角闪岩具有较高的Al2O3、∑FeO和低的Mg#,这些特点反映其成分演化程度较高,表明火山岩的形成与古老地壳的活化有关,有较强分异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在Ti-Zr-Y图、Ni-FeO/MgO图解和Ta/Yb-Th/Yb图解上斜长角闪岩均显示火山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特点,在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形式图、稀土元素整体特征与钙碱性岛弧玄武岩基本相同;87Sr/86Sr=0.71617~0.72033,143Nd/144Nd=0.512414~0.512495,εNd=-2.79~-4.37.显示出壳源性质或者是受到大陆下地壳的混染作用而形成.因此推测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不同程度部分熔融的岩浆弧作用的产物,说明在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和柴达木克拉通之间存在古洋盆的俯冲消减.  相似文献   
25.
东大山地区龙首山岩群形成于早元古代,是一套经角闪岩相变质改造的变质地质体.按岩石组合特征划为四个岩组A岩组以黑云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夹有少量变粒岩、大理岩和二云石英片岩;B岩组以各种石英片岩和云母片岩为主,夹多层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和薄层状大理岩;C岩组以各种云母片岩和石英片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D岩组以中层-中厚层状大理岩为主,夹钙质片岩、云母片岩和变粒岩.A岩组原岩为一套以火山岩为主的沉积岩;B、C岩组原岩建造均以杂砂岩-泥质岩为主,但B岩组比C岩组有更多石英砂岩,而C岩组夹基性火山岩;D岩组原岩以碳酸盐岩为主.A、C岩组中基性火山岩均显示偏碱性成分特征,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B、C岩组中泥质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与后太古代的均值接近.与B岩组相比,C岩组泥质岩更富稀土、更小的δEu、更大的(La/Lu)N;Cr、Ni、Co低,Rb、Ba、Hf、Nb、Ta高;FeO、MgO、CaO、Na2O低,P2O5、TiO2、K2O高.龙首山岩群原岩建造显示华北板块西部早元古代的板内裂谷从早到晚构造活动性由强到弱.  相似文献   
26.
本文采用“构造—地层法”,在分析秦岭群构造变形和变质史的基础上,结合沉积建造和同位素年龄,探讨秦岭群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27.
柴达木盆地南缘万宝沟花岗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岩浆暗色包体。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44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奥陶世。该花岗岩的SiO2含量变化较大(62.20%~75.32%),高钾(3.58%~5.15%)和碱(K2O+Na2O>7%),A/CNK为0.98~1.09,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K2O/Na2O(>1)、FeOT/MgO(3.4~6.5)和Ga/Al(2.3~3.1)比值较高,亏损不相容元素Ba、Sr、Nb、P和Ti,相对富集Ta、Hf和Zr,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1.1~10.5,tDM2=744~1490Ma,变化范围较大,表明其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但以壳源为主。较高的εHf(t)(达10)值和较年轻的tDM2(仅为744Ma)暗示,源区中有年轻组分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拉张环境。万宝沟花岗岩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上与典型环斑花岗岩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与秦岭中生代环斑结构花岗岩基本相似,表明中央造山带存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环斑结构花岗岩。这将对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8.
对普若岗日冰芯上部7.5 m样品中不溶微粒的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不溶微粒中Na、K、Mg、Fe、Zn和Al等元素近30年来的含量及相对含量变化特征.通过普若岗日冰芯中不溶微粒的元素含量、元素组分对相对含量等多参数的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腹地降水量及温度记录的对比分析发现,冰芯不溶微粒中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与源区气候环境的演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冰芯中不溶微粒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能够作为指示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塔塔楞环斑花岗岩主要矿物结构及成分研究表明,岩体结晶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最早结晶的矿物为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随后为钾长石球斑的主要结晶期,紧接着有球斑的环边生长和中粗粒基质形成,最后结晶产物为分布在中粗粒基质间隙的细粒基质。黑云母都是富铁的,从早期到晚期富铁程度增加,w(TFeO)/w(TFeO+MgO)从0.80增加到0.96。钾长石广泛发育出溶钠长石条纹,推算出的球斑钾长石、中粗粒基质和细粒基质钾长石的平均成分分别为Or69.61Ab29.59An0.80、Or71.50Ab27.94An0.56、Or72.63Ab26.47An0.90。球斑内斜长石的An为25.98~29.41,中粗粒基质的An为23.85~27.48,而细粒中的An为11.94,主要矿物特征与经典环斑花岗岩一致,而矿物成分的变异显示岩体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有效的结晶分异。  相似文献   
30.
甘肃东大山地区龙首山岩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大山地区龙首山岩群形成于早元古代,是一套经角闪岩相变质改造的变质地质体。按岩石组合特征划为四个岩组:A岩组以黑云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夹有少量变粒岩、大理岩和二云石英片岩;B岩组以各种石英片岩和云母片岩为主,夹多层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和薄层状大理岩;C岩组以各种云母片岩和石英片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D岩组以中层-中厚层状大理岩为主,夹钙质片岩、云母片岩和变粒岩。A岩组原岩为一套以火山岩为主的沉积岩;B、C岩组原岩建造均以杂砂岩-泥质岩为主,但B岩组比C岩组有更多石英砂岩,而C岩组夹基性火山岩;D岩组原岩以碳酸盐岩为主。A、C岩组中基性火山岩均显示偏碱性成分特征,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B、C岩组中泥质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与后太古代的均值接近。与B岩组川比,C岩组泥质岩更富稀土、更小的δEu、更大的(La/Lu)N;CT、Ni、Co低,Rb、Ba、Hf、Nb)、Ta高;FeO、MgO、CaO、Na2O低,P2O5、TiO2、K2O高。龙首山岩群原岩建造皿示华北板块西部早元古代的板内裂谷从早到晚构造活动性由强到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