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针对多年冻土区路基因冻土地基融化下沉引起的变形、失稳等破坏现象,青藏铁路大量采用了碎石护坡和片石护道来保护多年冻土,维护路基的安全与稳定。对同一路段而言,护道护坡结构尺寸不同,效果也有很大差别,结构尺寸对冻土路基抗冻融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青藏铁路那曲河地区DK1561 975~DK1562 530试验段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确定对路基抗冻融最安全的片石护道结构形式,分析表明:该区间内,直径20cm的片石,安全的片石护道形式应是阳坡高1.1m,阴坡高1m;阳坡宽度取6m,阴坡宽度取4m。  相似文献   
42.
试论区域持续发展中的资源导向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包含若干地理环境内容 ,具有一定的环境结构 ,同时区域又是各种资源的承载体 ,必然具有资源结构 ,区域的资源结构与环境相互交错形成区域特有的资源——环境结构。两大类资源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自然、人文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区域的多种资源——环境结构类型 ,不同的结构类型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不同 ,但只有占主导地位的结构类型才有可能对区域发展起导向作用。基于此 ,本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提出了区域持续发展的三种资源导向模式 ,即自然资源导向型、人文资源导向型和资源综合导向型 ,并对每种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进一步的划分 ,最后对不同类型资源导向模式的动态转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3.
目前,国内外大尺度天气预报数值模式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如在预报地面气旋系统的移动和发展等方面。然而,这些模式的铅直分辨率一般不高,通常不包括边界层的动力过程,因而,在预报海面风场上,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效果。目前所用的边界层预报模式尽管具有较高的水平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但要求大量的计算和资料,很难用于日常业务预报;另一种边界层诊断模式,用到的风场数据是气象工作者从天气形势(大尺度)分析中,通过差值等方法获得的,缺乏针对性,而且精度较低(WMO,1988;WMO,1990)。 作者认为,适于海洋要素预报的风场模式应是定位于有限区域,或称中尺度模式,并根据台站的具体资料来源和工作状况力争建立一套适于海洋要素预报的中尺度风场数值模式。鉴于以上,作者建立了一个适于海洋要素预报的有限区域海面风场数值模式。模式采用符合动力及热力学条件的简化方程组对大尺度风场进行加密,通过数值模拟得到适于海洋要素预报的有限区域海面风场。并将该模式运用于渤海这一有限区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该模式对海洋要素预报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4.
余贤斌  王青蓉  宋战平  谢强 《岩土力学》2006,27(Z1):539-543
采用自行研制的岩石直接拉伸实验装置,对7种(组)岩石和2组混凝土试样进行了直接拉伸和劈裂法(巴西法)间接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岩石和混凝土试样的劈裂拉伸强度SB均大于直接拉伸强度ST,比值SB/ST的范围,在1.06到1.97之间;直接拉伸强度的偏差系数,通常大于劈裂拉伸强度的偏差系数。根据Sundaram等人对圆盘劈裂试验试样内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当岩石的拉伸弹模ET小于压缩弹模EC时,试样中实际的应力会与经典弹性力学公式所得结果(EC=ET时的情形)不同,需要进行修正。据此对有关岩石的劈裂拉伸强度进行了修正,并发现,在所试验的岩石中,虽然部分岩石的ET与EC的数值相差不大,其SB/ST比却最高。这说明,拉伸与压缩弹模的差别不是造成两种拉伸强度差别的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45.
宋伟  王玉  崔凤娟  谢强 《海洋与湖沼》2019,50(4):752-758
南海上层海洋热力结构年代际变化的研究,是海气相互作用与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南海区域及更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的研究和南海海洋环流年际变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套海温、流场和海气界面通量资料,基于热平衡方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南海上层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研究了南海上层热含量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比较了混合层及混合层以下热含量变化的异同,进而探讨了影响因子在混合层及混合层以下的不同作用;利用区域积分海温方程后得到的热量收支方程,诊断南海内区不同海域的热收支方程中的各项,发现了不同海域在影响热收支的物理过程方面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南海混合层的热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海气界面热通量的影响,夹卷效应在热含量的变化中也有接近1/3的贡献。在整个上层400m的热含量变化中,平流效应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6.
为了对地震作用下柔性导线连接的变电站电气设备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本文进行了不同垂度下柔性双分裂导线连接实体隔离开关和断路器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振动台试验中采用无导线连接的单体设备以及三种不同松弛度导线连接设备体系,在不同强度的三种地震动输入下对耦联体系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导线的存在使得耦联设备间...  相似文献   
47.
非开挖导向铺管过程中,当钻遏较软岩层或泥页岩层时,经常会遇到钻头被泥包的现象,尤其在扩孔过程中,更为明显。针对这种现象,从三个方面认真了分析钻头泥包的原因,并提出从泥浆方面入手的对策。进行室内推力实验,在武汉江夏区的非开挖施工现场提出配方并加以应用,对提高钻进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利用1982—1999年月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别研究了珠江流域的NDVI和降水在年和年际尺度上的异常关系,并分析了NDVI与降水及其他一些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流域NDVI和降水在年内异常上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在时间上具有1—2个月的滞后;年际尺度上两者异常空间差异明显,流域东部(下游)异常为负相关,西部(上游)异常为正相关。NDVI和各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和季节差异:流域东部NDVI和降水负相关明显,和温度及太阳短波辐射正相关明显;流域西部NDVI和降水滞后正相关明显,和温度相关不明显;NDVI在夏季和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在春、秋季节滞后于降水,呈明显正相关,且滞后3个月正相关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9.
基于卫星高度计数据、模式数据和同化资料揭示了东印度沿岸流(East India Coastal Current, EICC)年周期上的时空分布特征, 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及热盐输运。在年周期上EICC呈现3种分布状态, 受季风影响, 在东北季风前期(10—12月)和后期(2—5月)为一致的南向(北向)流动; 而6—8月EICC呈3段式分布, 与另外两个时间段明显不同, 表现为9°N以南、16°N以北区域的南向流动和9°—16°N区域的北向流动。前人研究认为印度东海岸的局地风应力是EICC的主要机制, 本研究发现除局地风应力外, 来自孟加拉湾中部的艾克曼抽吸(Ekman Pumping)在全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在2—5月(10—12月)驱动EICC的北向(南向)流动, 而局地风应力则在10—12月有利于EICC的南向流动。EICC是孟加拉湾低盐水向赤道东印度洋和阿拉伯海输运的一个因素, 在海盆间的热盐交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EICC的热输运在6—12月(2—5月)有利于(不利于)湾内温度的升高; 盐输运则在全年都有利于孟加拉湾内盐度的增加。此外, EICC的一致南向(北向)流动以及3段式结构促进了湾内热盐的再分配, 对于维持北印度洋的热量和盐度收支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水热交替对红层泥岩崩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应用岩石热物理学、毛细作用原理重点探讨了温度、水等因素的湿热交替效应对红层泥岩崩解过程的影响,尤其是水侵入前红层泥岩的结构状态以及水热交替等因素对红层泥岩崩解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在周期性热应力的影响下,在红层泥岩表层0.3~0.4m深度以上产生较大热应力,导致岩体内部裂隙发育,为水的侵入创造了结构条件;水热交替是导致红层泥岩产生迅速崩解的主要动力;红层泥岩有效崩解深度为20~30cm/a;红层泥岩的崩解过程可以分为开挖揭露、温度效应、水的作用、干湿循环(时间效应)、剥落作用五个阶段,是水、热、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